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在英语中,交际用“communication”一词来表示。但“communication”在汉语里并没有确定的对应词,可以翻译成“交际”“沟通”“交流”“传播”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理解“communication”表达的概念。国际政治外交领域多倾向于使用“交流”,国际商务领域喜欢用“沟通”,传播学领域则使用“传播”,外语教育领域习惯使用“交际”。由于我们主要从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教师的角度来探讨跨文化交际问题,所以在本书中我们使用“交际”一词。
一、交际的定义
正如文化的定义一样,交际的定义也非常丰富和复杂,要想找到一个统一而简单的关于交际的定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此处,我们追求的不是所谓“正确”的交际定义,而是对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有帮助的定义。以下是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交际的定义。
其一,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使用象征符号与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内在状态。
其二,交际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但是这种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单纯的传递和接受过程,而是包含着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其三,沟通是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互相影响的系统。
这几种有关交际的定义从不同侧面概括了交际的一些本质特征:交际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交际是一种符号性的活动,交际是编码和解码同时发生的互动性活动,交际包含了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二、交际的要素
根据以上的定义,交际是一个相互交往的过程,交际的全部过程包含了以下这些要素。
其一,传送者。这是信息的来源和发出者。信息的传送者可以是事情或物体,但主要是人。传送者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和要求。
其二,信息。这是交际的内容,也是信息传送者进行编码的外在表现形式。一个中国人在机场对外国朋友说“你好,欢迎你来中国”并与对方握手,就是交流的信息。
其三,编码。编码是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样表达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象征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过程。人们使用最多的符号是语言,当然,象征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的行为和客观物体。比如,一个人见到久违的朋友,选择的动作是紧紧拥抱朋友,选择的语言表达是:“见到你太好了!一切都好吧?”
其四,解码。解码是指在信息发出后,接受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比如当对方说出“你好,欢迎你来中国”并伸出手的时候,信息接受者把对方的言语和行为解释为打招呼和友好善意的表示。
其五,媒介。信息的传递必须要有媒介,这种交际的媒介也被称为渠道。交际的媒介可能是口头的,也可能是书面的;可能是语言,也可能是非语言的动作。参加朋友举办的晚宴以后,你给朋友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感谢,这种信息传递的媒介就是书面语言。
其六,反馈。当信息接受者收到信息,并对其进行解释,弄懂信息的含义之后,往往会进行反应。比如当听到“你好,欢迎你来中国”之后,信息接受者会回答“你好,谢谢,很高兴认识你”,同时也握住对方的手。有了反馈才说明交际是互动性的,是持续进行的过程。
其七,噪音。噪音是指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噪音包括物理的噪音、生理的噪音、心理的噪音。环境嘈杂、身体不适或者自己的思维习惯等都可能成为干扰交际的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人的心理因素表现得更为突出。不同的信仰、态度和交际方式都可能成为彼此互相了解的障碍。(www.xing528.com)
三、交际的特点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交际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交际的一般性特点。交际的以下几个重要特点对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和特点具有启发意义。
(一)交际是象征性的
人类创造了象征符号,也用象征符号来交际。伍德(2008)指出:“我们用象征符号创造意义。我们以别人为参照物来澄清我们的思想,找出事情的意义,开阔我们的视野,检验我们的感知,给感情以实感。总之,我们通过与象征符号的互动来积极创造意义。”用于交际的象征符号有语言、非语言行为和客观物体。交际的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语言。
很多跨文化交际的学者都强调,象征符号与它所象征的客观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象征符号的含义是主观的、任意的、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分享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而同样的象征符号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含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这个象征符号代表着高贵和成功,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象征着恶魔。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革命和吉祥,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暴力和激情。由于人们的交际是用象征符号来进行的,当象征符号的意义不同时,就可能会出现交际的误解和障碍。
(二)交际是动态的过程
交际不是静止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把自己的信息、情感、态度进行编码和输出,同时把对方的信息、情感和态度进行输入和解读。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际中既是信息的发出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交际的编码与解码、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是同时进行的。当信息接受者的解码与信息发出者的编码相符合的时候,交际的过程就是顺畅的。但是如果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信息在发出者这里是一种含义,到了接受者那里却意味着另一种含义,就会产生障碍。比如,汉语中的“方便、哪里、碰钉子、吃豆腐”等词都有字面意思之外的其他含义,外国人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如果不知道这些词有特殊含义,就有可能产生误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往往由于语言障碍或价值观差异而出现误解。
交际作为一种过程还体现在它的连续性、复杂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转性等方面。信息的发出者一旦说出一些话或做出某种动作,接受者可能立即就形成了印象,发出者不可能收回已发出的信息。即使发出者修改、纠正以前的信息,接受者的印象已经形成了,也不会轻易改变。一旦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语或评价,往往不能再收回,因为在接受者的解码过程中可能已经对其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三)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
意义协商是交际的目标之一,每个人在交际中都期待被别人理解。但是由于人们使用的符号具有模糊性,因此交际中的意义协商和共建变得有一定困难。汀-图梅(1999)认为交际中的信息包含两种意义:内容意义和关系意义。内容意义是事实性的信息,靠语言来传递。而关系意义指信息内容是如何被解释的,主要靠非语言行为来推测。当交际的各种意义被对方正确解读的时候,交际就很顺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的情况。如一个学生对教授说“我想跟您谈谈我的成绩”,这句话内容意义很明确,但是这个学生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会告诉对方这将是一次友好的讨论还是不友好的质问。来自亚洲文化的人对别人的请求说“我再考虑考虑”的时候,很可能表达的是拒绝。如果来自其他文化的人没有听出话中的言外之意,就可能出现误解,需要更进一步的意义协商。
(四)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
正如文化一样,很多交际行为也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因此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很多发生在无意识层面。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早已习以为常,当我们进行交际时,就会不自觉地以我们对于交际的观念来指导或者理解交际行为。中国人接受别人的礼物时,常常把礼物先放在一旁,这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而外国人可能会把这种无意识的动作解读为你不喜欢这件礼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古迪孔斯特与金姆(2003)认为,语言行为大多是有意识的,而非语言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怀着良好的意图,但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无意伤害别人,却被别人理解为有意的冒犯。当你跷起二郎腿跟阿拉伯人谈话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鞋底对着对方的动作已经冒犯了对方,因为在阿拉伯文化中,鞋是肮脏的东西,鞋底对着别人是一种非常不尊敬的行为。
(五)交际是在特定语境中发生的
交际总是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一种交际行为是否得体或礼貌取决于交际的场合、环境和对象等诸多因素。在郊游时穿牛仔裤和旅游鞋是合适的,但在学术会议和正式宴会上这种打扮就显得不得体。一个医生同样的一句话“你最近怎么样?”在医院里和在朋友聚会时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是询问病人的健康情况,后者则是一个普通问候。总之,哪些交际行为是礼貌或得体的,要受到特定语境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因为忽视了语境而造成了误解或尴尬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