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熙宁时期的文德殿月朔视朝仪整合探析

熙宁时期的文德殿月朔视朝仪整合探析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神宗一朝熙宁变法时期,存在诸多弊病的入仪才得以彻底废罢,而不久之后,宋廷又重新修定了文德殿视朝仪。六月九日,右谏议大夫、编修门仪制宋敏求言:本朝以来,惟入乃御文德殿视朝。同时,在元丰以后,转对的频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与内殿朝参相接轨,文德殿月朔视朝成为转对唯一得以依托的朝参形式。

熙宁时期的文德殿月朔视朝仪整合探析

表四

(续表)

徽宗政和年间编修而成的礼典《政和五礼新仪》,除记载至正大朝会、日常朝参等内容之外,也包含有“文德殿月朔视朝仪”,笔者简略地对仪式程序作如下整理:

表五

(续表)

与熙宁时期的“文德殿视朝仪”略有一些不同,《政和五礼新仪》之中“文德殿月朔视朝仪”的仪式程序更为简化,乃至省去了正衙仪仗,[30]文德殿门打开以后,文武群臣便可以直接进入殿廷序班,站立在预先安排好的空间位置上。同时,臣僚在内廷与外朝拜谒行礼时队列的组合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熙宁时原本分作三组:①内侍官、典礼官、宿卫、管军,②枢密以下内职,③宰臣以下文武大班,其中,前两组均在内朝垂拱殿,后一组在外朝正衙;至政和年间,重新组合成为:①宰执群体(三公以下至执政官)、内侍官、典礼官、管军,②宿卫、枢密以下内职,③宰臣以下文武大班。不仅如此,前两组的行礼地点也不在一处,前者仍旧在垂拱殿,后者则移到了文德殿后。

图一 北宋开封宫城主要部分平面示意图[31]

图二 文德殿月朔视朝仪(正衙立班图)[32]

附(图示说明):此图为月朔朝会时文武群臣于正衙文德殿立班的图示,排班的基本格局为文东武西。其中,宰执、两省官、学士、待制各东西对立,空间位置靠近殿上(北侧),班位相对特殊。殿庭的南侧,正任、武阶官、伎术官在西班,六曹、寺监、御史台、东宫官、寄禄官在东班,越靠近中轴者,班位越是在上,东侧文班以六曹、寺监等(职事官)为班首,各班之内采用“杂压”的方式混合排序(如班首六曹尚书为职事官、班尾光禄大夫则为寄禄官)。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师资博士后)

【注释】

[1]需要指出的是,至南宋以后,转对的频度再度发生变化,出现了五日转对与每日轮对。

[3]《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太宗贞观元年正月己亥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031页。

[4]杜佑:《通典》卷七四《礼典·宾(一)》,中华书局,1988年,第2022页。

[5]由南向北,东侧轴:(外朝)大庆殿→(内廷)紫宸殿;西侧轴:(外朝)文德殿→(内廷)垂拱殿。

[7]《册府元龟》卷一〇七《帝王部·朝会一》,中华书局,1960年。

[8]《唐会要》卷二五《文武百官朝谒班序》,第560—561页。

[9]《册府元龟》卷一〇八《帝王部·朝会二》。

[11]《新五代史》卷五四《李琪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618页。对于欧阳修的这一解释,松本保宣曾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唐代后期的日常视朝,百官先赴正衙宣政殿立班,但皇帝仅出御内朝紫宸殿。参见松本保宣《唐代前半期の常朝》,《东洋史研究》65-2,2006年。

[13]《旧五代史》卷三《梁书·太祖本纪四》,中华书局,1976年,第55页。

[14]《旧五代史》卷六《梁书·太祖本纪六》,第94页。

[16]参见《旧五代史》卷四七《唐书·末帝本纪中》,第649页。

[18]参见《册府元龟》卷一〇八《帝王部·朝会二》。

[20]《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十二月丙寅,第725页。

[21]《长编》卷三二淳化二年十二月丙寅,第725—726页。

[22]《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二四—二六。

[23]《长编》卷一二五宝元二年十二月戊辰,第2945—2946页。

[24]《长编》卷二一一熙宁三年五月壬子,第5137页。(www.xing528.com)

[25]同上。

[26]《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三〇。

[27]《长编》卷二一九熙宁四年正月甲寅,第5331页。

[29]宋敏求:《春敏退朝录》卷中,第28页。

[31]原图参见《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32]此图为笔者根据《政和五礼新仪》的记载大略绘制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