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与叶适:道统承继顺序分歧的优化探讨

朱熹与叶适:道统承继顺序分歧的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叶适争学统已经无法改变法定事实,但对朱、叶两人的道统论进行一些比较仍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看出当时学者的道统论的主要观点究竟如何。显然,朱熹抬高了思孟学派的地位。叶适与朱熹的看法有所不同。同时,叶适却强烈反对将子思、孟子纳入道统系统之内。[52]否认思、孟继承道统的权力。[59]显然可见,叶适所谓存在“道统”与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看法毫无两样。

朱熹与叶适:道统承继顺序分歧的优化探讨

虽然叶适争学统已经无法改变法定事实,但对朱、叶两人的道统论进行一些比较仍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可以看出当时学者的道统论的主要观点究竟如何。笔者曾撰文分别对朱熹、陈亮、叶适的道统论进行过研讨,[41]故在此略述主要观点。

二程起,程朱一系儒学家一直推崇子思及孟子;朱熹更将孔子、子思与孟子这一道统视为自己学术理论的生命线,他将周、程诸儒归于思、孟这一道统,理所当然地把自己也纳入了这一统绪之中:“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接乎孟子之传……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42]朱熹尊子思与孟子,也就必然重视四书,他甚至排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次序,并置于六经之前,强调四书是学者入德之门。显然,朱熹抬高了思孟学派的地位。

朱熹对道统有极为明确的论述: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笔者按:见《论语·尧曰》),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43]

在朱熹看来,圣学统绪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而到孟子,其传道密诀就是上述16字。他一直以此来教育学生,反复阐明这一道统,这在《朱子语类》中极多,此列数例以证之:

问窦从周云:“如何是伊尹乐尧舜之道?”窦对以“饥食渴饮,凿井耕田,自有可乐”。曰:“龟山答胡文定书是如此说。要之不然。须是有所谓‘尧舜之道’。如《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道。”[44](www.xing528.com)

舜禹相传,只是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只就这心上理会,也只在日用动静之间求之,不是去虚中讨一个物事来。[45]

《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天理明,自不消讲学。[46]

可见,朱熹对这一道统是十分强调的,在他看来,孟子之后这一道统断而不续,到宋代则由周敦颐继之,他在《书濂溪光风霁月亭》中宣称“惟先生承天畀、系道统,所以建端垂绪,启佑于我后之人者”[47],称誉他“心传道统,为世先觉”[48]。尽管二程承认受学于周敦颐,但程颢自称“‘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称程颢“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显然自命直接承继孔孟而否认是继周敦颐而得道统。朱熹之论明显与二程有差异,因为他明确地把周敦颐作为宋代继孔孟道统之第一人,朱熹与吕祖谦编纂《伊洛渊源录》,将周氏列入首卷的原因也在这里。说得再清楚一些,程朱一派对道统本来就有不同看法,但在严格区别天理与人欲,“明天理,灭人欲”上则是完全一致的。

叶适与朱熹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认为:虽然“世有差降,德有出入,时有难易,道有屈伸”[49],但存在着自尧、舜、禹、皋陶、汤、伊尹、文、武、周公到孔子这样一个连贯的道统次序。汉唐宋代诸儒尊子思、孟子,尤其是宋儒“标颜、曾、孟子为之传,揭《大学》《中庸》为之教,语学者必曰:‘不如是,不足达孔子之道也。’然后序次不差而道德几尽信矣”[50]。这里可以看出,叶适认为宋儒揭示尧、舜、禹到孔子的道统系统的功绩应归于二程、张载、朱熹及吕祖谦等数人,尤其对朱熹“极辨于毫厘之微,尤激切而殷勤,未尝不为之叹息也”[51]。同时,叶适却强烈反对将子思、孟子纳入道统系统之内。他明确说过:“然自周(公)召(公)既往,大道厘析,六艺之文,惟孔子能尽得其意,使上世圣贤之统可合。自子思孟子犹有所憾。”[52]否认思、孟继承道统的权力。叶适表示:“自孔氏之高弟不足以知之,各因其质之所安而谓道止于如此;况于后世。”[53]即自孔子之后道统就断而未续,如此既排斥了子思、孟子的道统继承权,也否认宋儒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的道统继承权。叶适批评子思、孟子,将《大学》《中庸》《孟子》三书排斥在“经”之外,甚至嘲笑道:“学者不足以知其统而务袭孟子之迹,则以道为新说奇论矣。”[54]自然,叶适批评子思、孟子的某些学术观点,反对将他们纳入儒家道统继承人的行列,但并非完全否定子思、孟子,其实叶适对他们仍有许多赞美之词。[55]笔者以为,夸大叶适“非孟”思想是有欠缺的,但叶适在更多的场合则表示子思、孟子不应继道统也是明显的事实。叶适学生孙之弘也曾明确指出:叶适认为“以孟轲能嗣孔子,未为过也,舍孔子而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56]。可见,叶适反对的主要是“舍孔子而宗孟子”的观点,实际是批评宋儒中特别尊崇思孟而自命继道统的理学家,即二程朱熹等人,由此也就把程、朱一系排斥在道统之外。叶适也不同意把曾子列入道统之内:“若孔子晚岁独进曾子,或曾子于孔子后殁,德加尊,行加修,独任孔子之道,然无明据。又按曾子之学,以身为本,容色辞气之外不暇问,于大道多所遗略,未可谓至。”[57]

当然,叶适同样坚信儒家存在着道统:“不能言统纪者固非,而能言者亦未必是也。”[58]这一道统便是《尚书》所称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他强调“道之统纪体用卓然,百圣所同”,“此道常在,无阶级之异,无圣狂、贤不肖之殊”。[59]显然可见,叶适所谓存在“道统”与二程朱熹等理学家的看法毫无两样。然而叶适与程朱的观点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二程朱熹一系的理学家强调自己继承了圣学道统,否定其他学者也有继承道统的权力,而叶适则激烈反对之;其二,二程朱熹认为圣学密传便是天理人欲之别,因此他们都赞同汉儒董仲舒提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60];而叶适则不谈天理人欲,坚持王道功利论。[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