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辞书还传至欧洲。东西交通与文化的交流远自有史以前,文献最初记载东方知识的欧洲民族是希腊,后来1至6世纪秦汉六朝时的欧人、7至12世纪的阿拉伯人、13世纪蒙古勃兴和14至15世纪元明时的西人与中国皆有交往。明末欧洲天主教东传入华,入华布道的传教士也成了中学西传的使者。如马若瑟选译了《书经》和《诗经》部分章节,收入法文版《中华帝国志》第二册。米怜英译了《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圣谕广训衍》,鲍康宁英译了《圣谕广训直解》。据龙伯格《汉学先驱巴耶尔》一书所说,巴耶尔曾藏有驻华耶稣会士巴多明赠送的一部汉拉词典抄本,1732年开始编《拉汉大词典》,惜早逝而未能编成。又据马西尼《对欧洲出版的第一部中文字典的注释》一文,1670年作者不详的《中国图说》法文版附录有44页的汉法词表,收录2 493个词,按汉字注音的拉丁字母排序,提供法语对应词。马西尼认为“可以被视作第一部,甚至跨越一个世纪唯一的一部印刷版汉欧字典”。1685年门采尔也编有《拉汉字汇》,收录529个拉丁文词目,对应500多个汉字。[31]1813年,德金(DeGuignes,1759—1834)编的《汉字西译》在巴黎出版,这是欧洲本土自16世纪以来出版的最实用的一部汉语词典。1808至1823年,欧洲来华传教士马礼逊的《华英字典》(又译为《中国语文字典》)在吸收《康熙字典》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西学,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如“单位、消化、水平、演习、小说”等,且引入西方辞书编纂先进的检索系统。此后迄今续有一些汉欧和欧汉及汉英语文辞书问世,如张淑芬编有《保汉分类词典》,[32]主要从语言表达角度进行编纂,收录15 000多条词、成语、惯用语和短语等,每个词条由保加利亚语、汉语释义和拼音组成。[33]又如1996年美国汉学家德范克主编有《ABC汉英词典》,按字母顺序编排,收词特别注意收录新词新义和反映中国文化传统的词语,标注词性和使用范围,每个条目皆提供简体字、繁体字和异体字等各种信息,并以计算机辅助编辑,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词典编纂的发展要求和趋势。[3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