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喜与庆祝活动:士子登第的喜悦与庆贺

报喜与庆祝活动:士子登第的喜悦与庆贺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登第,士子要向家里报喜,不过政府系统亦会正式报喜。这些宴会活动是从过堂、谢恩后的期集开始。[21]举子发榜一般是在二三月,因此新登第者游春活动一个接一个,曲江景区附近自然是登第者十分中意之处。[24]让这些喜庆的人戴了红花喝酒,是从唐末开始的一种风俗。进士登第,社会上认为这是读书人事业成功的典范。

报喜与庆祝活动:士子登第的喜悦与庆贺

一旦登第,士子要向家里报喜,不过政府系统亦会正式报喜。唐文宗以前,“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附家书中,报登科之喜”,将考中进士的情况写在帖上附在家书中送回去,因此这个泥金书帖应该是进士自己写的。不过,“至文宗朝,遂寝此仪”,[14]这一礼仪不再继续执行。问题是进士自己向家里的报喜为何文宗要“寝此仪”?我们猜测文宗停止的这种礼仪并不是泥金书帖,而是另一种金花贴子。宋人说:“国初循唐制,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贴,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当时称为金花帖子。”[15]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由政府出面来操作报喜的帖子。所以,泥金书帖是附在进士的家书里,而金花帖子是官方的文档,所以到了文宗时才会决定取消。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三谈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予家藏咸平元年孙仅榜盛京所得小录,犹用唐制,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帖子上要写上四位考官的职务、姓名、年龄、出生时间、祖父和父亲的名讳、私忌日期,然后再写状元和同榜者的姓名、籍贯,“其规范如此”。[16]北宋咸平年间用的帖子洪迈认为是唐制,所以唐代的帖子应该亦是素绫为轴。再如文宗大和元年,成都陈会及第,“李相固言览报状,处分厢界,收下酒旆,阖其户,家人犹拒之。逡巡贺登第,乃圣善奖训之力也”[17]。从中央到地方,对科举考试登第应该都是比较热衷的,毕竟对地方官员来说这是感到十分荣耀的大事。

对进士而言,登科是一生中最大的荣耀,一般新进士都会设宴庆贺。有的宴会可能是举子在家里举办的。《侯鲭录》卷六引《封氏见闻录》云:“士子初登荣达,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一云新羊入群,乃为诸羊所触,不相亲附,火烧其尾则定。贞观中太宗尝问朱子奢烧尾事,以烧羊为对。”[18]举子登第,要邀请朋友等庆祝,一起喝酒听音乐。这种习俗,唐代前期已经流行。中唐以后,新进士及第后要参加更多的宴庆活动,正所谓“寻芳逐胜,结友定交,竞车服之鲜华,骋杯盘之意气,沽激价誉,比周行藏”[19]。这些宴会活动是从过堂、谢恩后的期集开始。期集是新及第进士的聚会,在正式录取的敕文下达以前,每日都要期集。

考上进士,喜气洋洋的举人要办进士宴。宋人谈到:“既捷,……会醵为乐于曲江亭,谓之‘曲江宴’。”[20]唐代长安城内外,春天时人们习惯四处游赏。[21]举子发榜一般是在二三月,因此新登第者游春活动一个接一个,曲江景区附近自然是登第者十分中意之处。曲江大会宴,本是落第者买醉的地方,到了后来,“渐加侈靡,皆为上列所据”[22]。皮日休是郑愚的门生,中第后“内宴于曲江,醉寝别榻,衣囊书笥,罗列旁侧,率皆新饰”。衣服和书笥,全部换成崭新的,新登第一切都焕然一新。皮日休的同年崔昭符,“素易日休。亦醉。更衣,见日休卧;疑他相知也,就视,乃日休,曰:‘勿呼之,渠方宗会矣!’以囊笥皆皮也”。[23]同年进士一起喝得大醉。

唐代后期,对进士宴越来越重视。唐懿宗听说新及第进士宴于曲江,“命折花一金合,令中官驰至宴所,宣口敕曰:‘便令戴花饮酒。’士以为荣”。宋人认为“则今闻喜宴赐花所始也”。[24]让这些喜庆的人戴了红花喝酒,是从唐末开始的一种风俗。又宋人谈到,清明时,“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球之宴”[25],应该是在宫内为新进士举行的宴会。

各种大宴小宴的花费,往往使新登第者感到财力不支。《南部新书》载:“进士春关宴曲江亭,在五六月间。一春宴会,有何士参者都主其事,多有欠其宴罚钱者,须待纳足,始肯置宴,盖未过此宴,不得出京,人戏谓何士参索债宴。”[26]可见,众多新进士因付不起昂贵的宴会费用,为办宴席而欠下巨额债务,被何士参逼债。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进士闻喜宴“已令宣徽院排比,不令士人醵钱矣”[27]。从这时起,政府出钱为登第进士办闻喜宴,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www.xing528.com)

录取后,进士们会在大雁塔题名,“既捷,列其姓名慈恩寺,谓之‘题名’”[28]唐人说:“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29]雁塔题名是否指所有的进士都题名?宋人指出:“唐故事:进士及第,列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塔以石为壁,唐人游观,留题甚多,不特进士题名而已。塔屡遭火,断石遗字犹有存者。故裒其余字镌之石,凡十卷,进士题名仅存数处,余皆唐贤游观留题耳。”这么说雁塔题名不只是进士的风气,唐代一般人亦题名。不过唐宋的笔记上都提到进士有题名的风尚。宋人引《嘉话录》说:“慈恩题名,起于进士张莒游寺中,题其姓名于塔下,遂为故事。”李肇《国史补》亦说:“进士既捷,列名于寺,谓之题名。”这种风尚进而影响到了宋朝,北宋的进士喜欢刻石于相国、兴国寺,“盖效慈恩也”[30]。《南部新书》卷乙谈到:“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31]宋人根据《唐登科记》,发现登第者有张台,无张莒。张台于大中十三年及第,“则台时已有题名之说焉”。慈恩寺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长兴中,西京留守安重霸再修之,判官王仁裕为之记。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之后“涂污皆剥”,宋人发现唐人墨迹,“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他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32]

这些同一年考中进士,一起参加宴会一起题名的人,“进士私谓为同年”。李绛说:“进士、明经岁百人,吏部得官至千人。私谓为同年,本非亲旧也。”[33]但这些人在政治上以后或多或少会相互支持,声气相通。

进士登第,社会上认为这是读书人事业成功的典范。张籍《送李余及第》诗云:“归去惟将新诰牒,后来争取旧衣裳。”宋人认为,这首诗是在说“新进士衣物,人取之以为吉兆,唐俗亦既有之”[34]。新进士穿了衣服进考场,登第后,脱下来的衣服都有仙气,后来者拿了这衣服就是吉祥物,以后同样能考中进士。一些进士及第后衣锦还乡,神气劲十足。费禹珪在五代蜀国时登进士举,“或梦衣锦在井中,觉后自喜曰:及第衣锦游乡井尔”。实际上是说及第后怎样高兴地回老家。还说“凡举人将历科场多有异梦”,[35]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结果,在想象自己登第后怎样还乡庆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