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配图并不自宋起,古代早期的许多书都有配图。清末民初学者叶德辉考证说:“吾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汉书·艺文志》论语家,有《孔子徒人图法》二卷,盖孔子弟子画像,武梁祠石刻七十二弟子像,大抵皆其遗法。……顾自有刻板以来,惟绘图《列女传》尚存孤本。”[87]的确,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图画在教育中的作用,启蒙用的童书及女教书籍配图,更利于宣教,而宋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亦为女教书配图创造了条件。
刘克庄曾谈到古史中常见女子的形象:“昔者诗书图史所载,多闺门淑婉之事,共姜、伯姬以节,孟母以训,曹娥以孝,盖不可胜纪。至近世碑碣始详于王公大人,而略于妇人女子,若以为无与于世教者,夫如是,则列女之传不可复续,而彤管废矣。”[88]实际上,曹娥的形象多见于已出土的宋墓孝子图,而共姜、伯姬、孟母等也见于宋代图书。
古《列女传》是出现最早也是最流行的女教书籍,其图或为卷轴,或绘于屏风,史不绝书。最早的当然是西汉刘向时的绘本。刘向《七略·别录》曰:《列女传》“画之于屏风四堵”[92]。据文献载,蔡邕“有《讲学图》《小列女图》传于代”[93]。
自东汉开始,便时见宫中有《列女传图》的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94]又“顺烈梁皇后,讳妠,大将军商之女,恭怀皇后弟之孙也。后生,有光景之祥。少善女工,好史书,九岁能诵《论语》,治《韩诗》,大义略举,常以《列女图》画置于左右,以自监戒”[95]。
宋人考证说,汉不仅在宫内屏风上画有列女,而且也画在宫外官衙:“鲁直言:唐省中皆青壁画雪。仆因考之,汉省中皆粉壁,画古列士列女,见《汉官典职》。”[96]汉成帝班婕妤被皇帝冷落后曾作赋自伤,曰:“陈女图以镜监兮,顾女史而问诗。”[97]则《列女图》又铸于铜镜之背。宋《春渚纪闻》考古琴品饰曰:“秦汉之间所制琴品,多饰以犀玉金彩,故有瑶琴绿绮之号。《西京杂记》赵后有琴名凤凰,皆用金隐起为龙凤、古贤、列女之像。”[98]
汉画已不传,而今存汉画砖中时见《古列女传》的故事,或可窥见当时风采。图一为有关梁高行的绘图。[99]图中梁高行头戴首饰,坐于垂帷之下,面向梁王派来的奉金者,她左手持匕首,右手持铜镜,正准备割鼻。她对面为奉金妇女,跪坐,双手捧金,欲献与梁高行。梁高行身后,站立着一个手持便面的侍女。奉金者后面有一个戴冠男子,当是使者,他肩上扛一件像幢的圆物,当是节。他身后有一辆有双马拉的轩车,车辕朝外。图上有三处题榜:“梁高行”、“奉金者”、“使者”。马背上空一榜无题字。
图一 梁寡高行,汉画像石
注:图一为武梁祠汉画像石复原图,引自[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72页。
图二 楚昭贞姜,汉画像石
注:图二为武梁祠汉画像石复原图,引自[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第278页。
图二为汉画像石中的楚昭贞姜故事。[100]图中绘有屋顶和柱子,这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渐台。楚昭贞姜面向左,坐在屋内的木榻上,其头饰与梁高行的相同,戴的也是花冠。身后有两个侍女在给她打着便面。贞姜面前站着一个侍女,似乎正向她报告楚昭王的使者要来接她走。一个使者跪在这侍女身后,肩上扛着节。画上有两处题榜:“楚昭贞姜”、“使者”。
图三 京师节女,汉画像石
注:图三为武梁祠汉画像石复原图,引自[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第283页。
图三为汉画像石中所绘京师节女的故事。[101]画有二人,一个是欲代夫受死的京师节女,她卧在屋中矮床上,另一个上半身探进屋内下半身还在屋外者,是前来报仇的人。题榜有两处:曰“京师节女”、“怨家攻者”。
前两个故事出自《古列女传》卷四《贞顺传》,图三出自卷五《节义传》。梁高行的故事讲的是寡妇拒绝求婚,不惜自毁面容;而楚昭贞姜则强调女子死也不能离开丈夫所指定的场所;京师节女则为丈夫而死;这些都是后世贞烈的题中之义。汉画像石所描绘的列女形象应该是当时社会所提倡的。
以后历代许多书画家都画过这一题目。魏荀勖多才艺,善书画,“有大《列女图》、小《列女图》”[102]。晋代有更多的名画家涉足这一题目,西晋卫协有大小《列女图》,其中小《列女图》经隋宫藏而传至唐。[103]顾恺之《论画》云:“七佛与大列女皆(卫)协手传,而有情势。”[104]又论其小《列女图》曰:“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似自然,然服章与众物既甚奇,作女子尤丽,衣髻俯仰中,一点一画皆相与成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形,觉然易了,难可远过之也。”[105]又晋明帝司马绍为元帝长子,善书画,亦画有《列女图》二。[106]号称晋书画第一的王廙作有《列女仁智图》。[107]“晋戴逵有列女仁智图。”[108]由晋入宋的谢稚,有《列女母仪图》《列女贞节图》《列女贤明图》《列女仁智图》《列女辩通图》《大列女图》等。[109]刘宋濮道兴所作《列女辩通图》传于代。[110]南齐王殿有《列女传母仪图》,陈公恩有《列女贞节图》和《列女仁智图》,皆传于后代。[111]
文献亦证明,《列女图》常为女性所观。北周“废帝皇后宇文氏,周文帝女也。后初产之日,有云气满室,芬氲久之。后有风神,好陈《列女图》,置之左右”[112]。又《新唐书》曰:“尝命(虞世南)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113]此条史料虽未明言于屏风上画列女,但令著名书法家以书配画,应为通常做法。
宋王回序曰:“此书有母仪、贤明、仁智、贞慎、节义、辨通、嬖孽等篇,而各颂其义,图其状,总为卒篇,传如《太史公记》,颂如诗之四言,而图为屏风。”王回所见的版本似没有图,但宋士大夫确曾见有图的《列女传》。“颂云画之屏风,而史有颂图在八篇中。今直秘阁吕缙叔、集贤校理苏子容、象山令林次中各言尝见《母仪》《贤明》四卷于江南人家,其画为古佩服,而各题其颂像侧。然《崇文》及三君北游诸藏书家皆无此本。不知其传果向之颂图欤?抑后好事者据其颂取古佩服而图之欤?”[114]然而,由上述史料看,《列女传图》历代史不绝书,宫廷亦一直可见,苏颂等所见的《列女传图》应该不是宋人凭空画的。
唐《历代名画记》未载顾恺之有《列女图》,而宋代则有其手绘传世的相关记载,如《通志》谓有“顾凯(恺)之《列女图》”[115]。北宋时蔡襄看到藏书丰盛的宋氏家族藏有《列女图》:“宣献业文学,尝作调羮盐。藏书百千帙,传世惟清廉。……江田亦名手,农野兴锄镰,桑麻妇女喜,馌饷儿童觇,列女自幽闲,明眸咽颈纤。昔人何遥遥,意会相披瞻。”[116]仅据蔡襄诗未能判断宋家所藏画是否《古列女图》,而同去的梅尧臣则明谓此图为顾恺之手绘:“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宣献既殁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厨。钟王真迹尚可睹,欧褚遗墨非因模。开元大历名流伙,一一手泽存有余。……虎头将军画列女,二十余子拖裙裾。许穆夫人尤窈窕,因诵载驰诚起余。余无书性无田区,美人虽见身老癯。举头事事不称意,不如倒尽君酒壶。”[117]所谓“虎头将军”即指东晋名画家顾恺之。
图四 梁寡高行,勤有堂本
画过《列女图》的宋画家黄伯思,也亲眼看到相传为顾绘《列女图》:“右《列女图》,自密康公母至赵将括母,凡十五图。考于刘向传,此乃画《仁智》一卷像也。所题颂,即传所载。王回传序云:‘人尝见《母仪》《贤明》四卷于江南人家,其画为古佩服,而各题其颂像侧。’与此正同。予按列女之目七,古皆有画,世所传特《母仪》《贤明》《仁智》三图而已,今江南二图亦复亡轶,独此《仁智》一卷在焉,弥宜珍录,故手摹之。大观元年(1107)季冬望日(王回《列女传》序云,吕缙等各言尝见《母仪》云云)。”“顾长康画《列女图》中有蘧伯玉车,形笔势与此田车了无小异,且三车(一作军)之士方从禽驰骋,而神韵安闲,若中礼容,非顾、陆遗迹不能迨此。博陵之笔缜细,而此图简古,裴公以为无有异于阎令,何邪?大观四年十月五日闽人黄某观。”[118]
大画家米芾却说:“今士人家收得唐摹顾笔《列女图》,至刻板作扇,皆是三寸余人物,与刘氏《女史箴》一同。”[119]则米芾认为世传所谓顾恺之《列女图》其实是唐人摹画的,宋代又加以缩小刻印,做成扇子。这条史料值得注意,可见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列女图》已走向民间。
图五 楚昭贞姜,勤有堂本
后代的书画目录亦有顾恺之《列女图》的记载,而且此图明显不是刊刻的。如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于顾恺之名下载有《列女图》。[120]顺治年间孙承泽记:“顾恺之《列女传·仁智图》。新安汪注宋卿跋云:晋顾虎头《列女传图》。……图今在王长垣寓。”[121]王士祯所见该图印章“有乔篑成印、柯氏清玩印”,同于其他清画录,但他认为此图为宋人临摹。[122]乾隆九年(1744)奉敕将清宫秘藏的画作编为《石渠宝笈》,其中便有《列女图》,列为上等,“晋顾凯(恺)之《列女图》一卷,素绢本,墨画。凡八段,每段节录《列女传》一则,无款姓氏”。下列跋语有“宝庆改元端月人日,新安汪注宋卿识。又叶士则跋云:以续摹补真迹之阙,徒使后人有貂不足之诮,乃撤去而重装之,残璜断璧,夫岂以多为贵哉?隆礼题”。[123]跋语同于上列孙承泽所记。叶隆礼字士则,著有《契丹国志》,理宗开庆年间曾为临安知府。[124]故清人认为此画是自宋传下的。
宋画家亦有画《列女传》的记载。如北宋名画家李公麟,宋笔记曰:“此图自密康公母至赵括母凡十五,考之《刘向传》,乃《仁智》一卷,世传龙眠李公麟所作。然按隋朝官本有卫协画《列女图》一卷,隋王广有《列女仁智图》一卷,陈公恩有《列女贞节图》《仁智图》。李氏之笔,固当祖述于此。”[125]此画应传至明,明张丑载:“此三图亦止于赵括母,当是逸其前十二图耳。佩服古则行笔遒润,不施铅丹,而光彩动人,信艺苑之雄也。相传为伯时所摹,可谓能与阎相传神。衡山文徵明题。(真迹。)”[126]又“李东,理宗时人,常在天街鬻画,内侍携之以入,遂受知于慈庆六宫,购其画者必得善价。家累千金,一旦归隐天目,不知所终。画之传世者《列女忠孝图》五,《列女仁智图》三”[127]。
宋宫中亦见《列女图》。宋高宗吴皇后“博习书史,又善翰墨,由是宠遇日至,与张氏并为婉仪,寻进贵妃。显仁太后回銮,亦爱后。宪节皇后崩闻至,秦桧等累表请立中宫,太后亦为言。绍兴十三年(1143),诏立贵妃为皇后。……显仁太后性严肃,后身承起居,顺适其意。尝绘《古列女图》,置座右为鉴,又取《诗》序之义扁其堂曰‘贤志’”[128]。看来吴皇后侍奉韦太后颇为受气,只得以古列女来鼓励自己。又宋宫词曰:“下直归来日未晡,凤盘锦幄卷流苏。纱栊粉壁无尘到,挂起长康列女图。”[129]
图六 京师节女,勤有堂本
宋人考证古物,时引《列女图》证之,如吕大临《考古图》曰:“李氏录云:《诗》曰‘鞞琫有珌’,又曰‘鞞琫容刀’,《春秋传》曰‘藻率鞞鞛’,皆注为佩刀之上下饰,乃刀削具装之首尾。观顾长康所画《列女图》,有楚武王所佩刀如是,是以知其为上下饰者,名曰‘琫珌’。”[130]朱熹在讲学时往往引用《列女传》作为证据,解释“载弄之瓦”时曰:“瓦,纺砖也,纺时所用之物。旧见人画《列女传》,漆室乃手执一物,如今银子样,意其为纺砖也。然未可必。”[131]则朱子也见过《列女图》,而且众生徒亦应见过此图,故举例说明。南宋洪咨夔诗曰:“春透蓬莱碧玉壶,晴窗恭侍宝奎敷。从容玩画家人卦,取次题箴列女图。”[132]洪咨夔所题的列女图,未必是上述宋皇室珍藏的名画,所以才能随意地题签。这也证明,至少南宋以后,《列女传图》已在宋代民间流传,一般人也能看到。
元建安余氏靖安勤有堂刊刻的《古列女传》尚流传至今,采用上图下文版式,共有插图123幅,[133]与文献所记载的宋代重编《古列女传》版本相合,虽题“晋顾恺之画”,但或许是宋人摹画,图四、图五与图六[134]分别为这个版本中的梁寡高行、楚昭贞姜和京师节女的形象,与图一至图三相比,基本构图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后世为刊刻的方便,将一幅长图割为两幅,变为上图下文的形式,甚至连图中的说明题签也是如此相近。最重要的是,据此可见宋代常见图式。由此亦可见日本学者黑田彰所言自汉以来的古《列女图》为历代所摹的推测是相当可信的。[135]
曾经拥有此本的清人如钱谦益相信图为顾恺之所绘。钱谦益跋曰:“余藏《列女传》古本有二,一得于吴门老儒钱功甫,一则丙戌入燕,得于南城废殿中,皆仅免于劫灰。此则内殿本也。功甫指示余:‘图画虽草略,尚是顾恺之遗制。苏子容尝见旧本于江南人家,其画为古佩服,而各题其颂像侧。今此画佩服古朴,坐皆尚右。儒者在百世之下得见古人形容仪法,非偶然者,吾子其宝重之。’”而清宫认为此为宋本,乾隆皇帝序曰:“刘向《列女传》,宋嘉定间闽中所刊,图书并列,殆古遗制。”[136]可见,乾隆看到的《列女传》是有图像的,确指为宋嘉定闽本,应据蔡骥按语。《天禄琳琅书目》曰:“古列女传(二函八册)。汉刘向编,八卷,每传有图,晋顾恺之画。……此本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刊行,前有武夷蔡骥按语。……按曾巩序中据《艺文志》有向《列女传颂图》一语,并未言及所校雠者有图与否。王回则云:‘史有颂图,在八篇中,莫得而考。’是恺之所绘,二人皆未之见。此独灿若列眉,宜艺林珍秘。”[137]
对于此本中的画是否为顾恺之所作,后代书家见识各异。江藩作《新刊古列女传》跋曰:“此图即好事者为之,亦宋画也,存之为是。”“后于宋丈芝山处见赵文敏临恺之《列女传仁智图》,如苏子容之言,各题颂于像侧,其画像佩服与刻本一一吻合,始悟此图乃顾画之缩本,王回特未之见耳。”[138]而阮福刊小琅嬛仙馆本亦认此画为古画,“此本即遵王所藏明内府本无疑,福九妹季兰曾用纸素于此图描摹一通,毫发毕肖,余复令良工将传、颂影钞,与图画合而付梓”[139]。
顾之逵据余氏本重刻顾氏小读书堆本,却削去绘图。顾之逵跋曰:“余氏本上方有图,首题虎头将军画。然据王回序,则吕缙叔等所见图乃止《母仪》《贤明》二传,后并无从更得,今此图盖余氏所补绘耳,无容赘为摹刻也。”[140]著名文献学家叶德辉曰:“徐康《前尘梦影录》云,绣像书籍,以宋椠《列女传》为最精。顾抱冲得而翻刻,上截图像,下截为传,仿佛武梁造象,人物车马极古拙,相传为顾虎头绘。(按顾刻无图,阮福仿宋刻有图,又顾虎头画,亦阮刻推揣之词,非相传有此说,徐氏云云,殆误记耳。)”[141]即叶德辉对所谓宋本之说颇为怀疑。
《列女图》于元代仍时见于后宫。虞集诗曰:“松阴鹄立候宫车,风送飞花着百须。水影渐移帘侧畔,莺声只在殿东隅。近床儗进名臣操,载笔亲题《列女图》。太液雨余波浪动,龙舟初试散鱼凫。”[142]元仁宗时,“时有进《大学衍义》者,命詹事王约等节而译之。帝曰:‘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因命与图象《孝经》《列女传》并刊行,赐臣下”[143]。刊行者可能是图象化的《孝经》与《列女传》两种。又元人曾记所见古玉,“古玉色如此样有十余枚,或大或小,或有文或无文,或青或绿,长不满寸,盖人绾绳之物。玉人一,高五六寸,束发于顶,余发被脑后,衣垂至地不见足,色温润与马同。人如顾恺之所画《列女图》中人物”[144]。
叶德辉虽不信清人所见绘图本为宋椠,但他明确记载见过元绘图本:“而徐氏所未见者,有元大德本绘图《列女传》。……明仇英绘图《列女传》。(十六卷,明汪道昆本刘书增辑。至乾隆时原版犹存,售于鲍以文廷博,始印行之。)”[145]
综上所述,各代名画家几乎都画过《列女传图》,而且似乎又多有摹画之迹。而《列女传图》的典型画面亦曾被绘于各种场地,并用多种材质塑入民间常用的一般器物之中。其中,宋代是十分重要的传承环节。
《女孝经》由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作,但它并不见于唐书目,《四库全书总目》谓该书“五代时乃盛行于世也”[146]。和《孝经》一样,《女孝经》亦曾为常见的女教图卷。唐绘《女孝经图》屡见于画史,清《平生壮观》谓曾见唐阎立本画《女孝经图》,“的的唐人气韵”[147]。清《大观录》著录《阎立本画女孝经图虞世南书孝经卷》。[148]《石渠宝笈》亦载清宫御书房藏有“唐人画《女孝经图》一卷,素绢本,着色画,凡九段,每段书本文一则”[149]。
图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女孝经图》
后人记载的唐画《女孝经》颇令人怀疑,而宋《宣和画谱》的记载较为可靠,谓宋徽宗内府见原后蜀画家石恪作“女孝经像八”[150]。
宋笔记载,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曾鉴赏前代《女孝经图》。“米老尝有题跋云:‘侍讲仁熟携顾、陆真迹、保大琴会于米老庵。’即此画并《女孝经》也。”[151]从文意看,这一《女孝经图》并非宋人所画。
图七为流传至今的宋《女孝经图》,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152]据美术史专家的记载,北京卷为绢本设色的卷轴,纵43.8厘米,横823.7厘米,由九幅独立的画面组成,每幅画横68.7厘米。“目前这九幅的附题装裱顺序是: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三才章,四贤明章,五事舅姑章,六邦君章,七夫人章,八孝治章,九庶人章。”
另外,台北亦藏有《女孝经图》,纵26.4厘米,横823.8厘米,“台北卷先以楷书抄录一章经文,再以图像来表现,也图绘了九章,按附题顺序为:一开宗明义章,二后妃章,三夫人章,四邦君章,五庶人章,六事姑舅章,七三才章,八孝治章,九贤明章”[153]。即经《石渠宝笈》所著录者。与北京故宫所藏者相较,即使构图基本一致,人物动作仍不同。图八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卷局部。[154]
图八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女孝经图》
另刘海粟美术馆藏有四幅《女孝经》插图及附题,为母仪章、谏诤章、广守信章、五刑章。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将此画记载为《宋马钦山列女图宋高宗书女训合璧卷》,绢本,书画各四段,设色人物,无款,“笔墨沈着,动心劾魄,希世之珍也。前明陆全卿、吴中大鉴家定作马远,可以为据,而谓其书出当时内夫人手,尤为特识”[155]。
现代的美术史家未确定它的作者,穆益勤认为是北宋人画:“从人物形象、服装、发髻及家具陈设看,可拿《韩熙载夜宴图》作范本。《夜宴图》中几个歌舞女子,其脸形、发髻式样、服装等处,恰恰和这幅图中的人物形象很相近,都是细腰长裙,身材婀娜,面貌娟秀,有的坐在石墩上,有的叉手而立,这些人的姿势几乎像是一个稿本画下来的。根据这些方面看,可以推断《女孝经图》和《夜宴图》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一个系统,是《夜宴图》以后不久的东西。另外,树石背景的画法,劲健苍古,多晕染,浓墨重笔勾勒,不露笔锋,这种风格在刘、李、马、夏时期已经见不到了。屏风上的山水画,接近于宋初李成一派。有些远山背景的画法,还有唐李思训青绿山水的遗风。这些方面又足以能明其创作时代不能晚于北宋。”[156]与穆益勤不同,何前认为故宫所藏者应为南宋作品。林莉娜及孟久丽均认为,此画虽有文献记载标明为马和之作品,但更似较晚的马远、马麟父子一派的风格。
《宣和画谱》载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女孝经相二”[157]。李公麟画《女孝经》亦得到宋笔记的证实,周密曰:“李伯时画《女孝经》,并自书经文,惜不全。左右各有宣和御题及宣和、大观印、睿思东阁大印。其后归金章宗,或剪去旧印,用明昌御府、明昌中秘、明昌珍玩、明昌御览大印。轴杆多檀香合成,盖虑其久而不蚀故也。”[158]李公麟画《女孝经》尚见于元人记载,元王恽为该画作跋曰:“公麟画笔,当时圣贤言行,情深义奥,后世有未易窥测者,天机所到,千古之事,如随目前。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趣于言意之表,若三百篇比兴,宛从弦而歌之,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激薄扬清,助世教多矣。此画予也三见,兹虽张仁所临,殊有分数。”[159]李公麟绘亦见于明清人记载。明李东阳跋曰:“后有祭酒胡公若思记,以为宋李伯时作。”[160]但李东阳误将唐人之《女孝经》误作曹大家之《女诫》。《寓意编》曰:“龙眠画《女孝经》四章,每章亦龙眠书。”[161]又明《清河书画舫》曰:“启南翁藏李龙眠画《女孝经》四章,每章龙眠自书,惜不全。吴原博先生为之作跋,见公家藏集中。”吴宽《跋女孝经相后》曰:“知其为龙眠无疑,启南真知画者哉!”[162]
南宋名画家亦涉足这一题材。元《图绘宝鉴》载南宋“李遵,画人物,尝见有《女孝经图》传世”[163]。明《画史会要》亦曰:李遵“画有《女孝经图》传世”[164]。
《清河书画舫》引明《文嘉书画记》谓南宋画家马远有“女孝经图一”[165]。《严氏书画记》同之。清《石渠宝笈》载清宫中藏有“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二卷(上等元四)。素绢本,楷书,卷首幅半印各一,俱漫漶不可识。下卷末幅有坤卦、御书之宝二玺。每段后马和之着色画补图,下卷末幅署‘臣马和之’四字(微缺)。每幅有明安国玩一印。上卷自开宗明义章起至贤明章讫,下卷自纪德行章起至举恶章讫,书画各九幅”[166]。
《女诫》一书全讲大道理,应该极难配画。清孙承泽曾见过宋代的《女诫》图卷。“予又有《女诫》一卷,为马麟画,相传为宁宗书,实杨妹子书,用御书之印耳。此卷今在畿南士夫家。”[167]由于极少见到《女诫》图,又往往将《女孝经》误记为《女诫》,马麟为马远之子,其画风相近,很可能孙承泽看到的就是马远的《女孝经图》。
至少到五代、北宋以后,《女孝经图》便流行起来,宋代许多著名画家如石恪、李公麟、李遵、马远、马和之等都画过这个题材。这些图传至元代,《元史》载:元顺帝“完者忽都皇后奇氏,高丽人,生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后无事,取《女孝经》、史书访问历代皇后之有贤行者为法”[168]。这条史料虽不能说明她看的是《女孝经图》,但随着《女孝经》的流传,《女孝经图》很可能也是流行的。
晋文献说明,地方官亦曾将本地的列女图像绘于官府。《华阳国志》曰:“广柔长郫姚超二女姚妣、饶,未许嫁,随父在官。值九种夷反,杀超,获二女,欲使牧羊,二女誓不辱,乃以衣连腰自沉水中死。见梦告兄慰曰:‘姊妹之丧,当以某日至溉下。’慰寤,哀愕,如梦日得丧。郡县图象府庭。峨峨淑媛,表图铭旌。淑,善;媛,婉娩也;言此十二女皆图象列传。述蜀郡列女。”又杨文妻,夫死,“父欲改嫁,乃自沈水中,宗族救之,几死,得免。太守五方为之图象”。廖伯妻殷氏,夫死,“以己有美色,虑人求己,作诗三章自誓心。而求者犹众,父母将许,乃断指明情,养子猛终义。太守薛鸿图象府庭”[170]。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发现宋代将当代烈女节妇画于公众场合的文献记载,但根据考古报告,在已发掘的宋辽金古墓中发现大量历代孝女节妇的形象,其中就有鲁义姑姊、姜诗妻等刘向《古列女传》描绘的人物,更常见后代出现的杨香、王武子妻等,[171]可见女教书的图像已深入民间。
有宋一代几乎没有留下传世的女教用教材,闺中常用的还是前代编纂的《列女传》《女诫》和《女孝经》,但这并不说明宋代士大夫不重视女教。恰恰在这个时期,经过司马光等的提倡,强化了在儿童启蒙期对女孩的特别教育,朱熹等理学家直接参与蒙书中女教教材的编纂刊印,而以欧阳修为首的史学家更注重社会性别观的灌输,使妇女的贞孝教育更为极端化。可以说,宋代士大夫有意识地使前代多元化的“列女”形象变为以贞节为主的“烈女”,其灌输从教育、史学、文学直到民间绘画,形成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
【注释】
[1]王偁:《东都事略》卷一三《世家一》,《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标点本,2000年,第97页。
[2]刘静贞:《宋本〈列女传〉的编校及其时代——文本、知识、性别》,见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3]《隋书》卷三三《经籍志》,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第978、999页。
[4]《旧唐书》卷四六、卷四七《经籍志》上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2002、2006、2026页。
[5]《新唐书》卷五八《艺文二》,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第1487页。
[6]王应麟:《玉海》卷一三〇《唐女则要录》,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年,第2407页。
[7]《旧唐书》卷六《则天本纪》,第133页。
[8]《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第2846页。
[9]曾巩:《元丰类稿》卷一一《〈列女传〉目录序》,《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4页。
[10]《后汉书》卷六〇上《马融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第1972页。
[11]王钦若等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八三七《文章》,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9722页。
[12]《晋书》卷五一《王接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1436页。
[13]《梁书》卷五〇《庾仲容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3年,第724页。
[14]《魏书》卷八二《常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808页。
[15]《隋书》卷五八《许善心传》,第1430页。
[16]《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中》,第5749页。
[17]王应麟:《玉海》卷一三〇《唐女则要录》,第2407页。
[18]王应麟:《玉海》卷五八《汉列女传》,第1102页。
[19]王应麟撰:《困学纪闻》卷一七,辽宁教育出版社标点本,1998年,第322页。
[20]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二三《人部七·鉴戒》,中华书局,1965年,第419页。
[21]程大昌撰:《演繁露》卷七,《全宋笔记》第四编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页;高似孙:《纬略》卷一《脂泽》,第149页。
[22]李昉等:《太平御览》卷四五九《人事部一〇〇·鉴戒下》、卷八一四《布帛部一·彩》,中华书局影印本,1995年,第2112、3619页。
[23]郑樵:《通志》卷六五《艺文略第三》,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779页。
[24]《宋史》卷二〇四至二〇九,《艺文志》,中华书局,1977年,第5131—5393页。
[25]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九《阃范》,卷一四《观史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83、430页。
[2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七《训女蒙求》,中华书局,1965年,第1163页。
[27]《宋史》卷八《真宗三》,第158页;王偁:《东都事略》卷四九《王钦若传》,《二十五别史》,齐鲁书社标点本,2000年,第389页;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大中祥符八年闰六月庚辰,中华书局标点本,1992年,第1935页;夏竦:《文庄集》卷二八《赠太师中书令冀国王公行状》、卷二九《故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玉清昭应宫使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冀国公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王公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87册,第281、293页。
[28]王应麟:《玉海》卷五四《祥符彤管懿范》、卷一三〇《祥符彤管懿范》,第1032、2410页。
[29]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96页。
[30]魏了翁:《鹤山集》卷一〇九《师友雅言》,《四部丛刊》本,第4册,第58页。
[31]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四,《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39册,第45页。
[32]司马光撰,王忠志校注:《温公家范》卷六《女》,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33]《宋史》卷四六〇《列女传》,第13481页。
[34]刘宰:《漫塘集》卷三〇《故孺人项氏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0册,第704页。
[35]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二一《女子》,《四库全书》本,第705册,第646页。
[36]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五《夫人孙氏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2册,第1页。
[37]司马光:《温公家范》卷八《妻上》、卷九《妻下》、卷一〇《妇》,第164、188、207页。
[38]曾巩:《元丰类稿》卷四五《夫人周氏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2册,第8页。
[39]曾巩:《元丰类稿》卷四五《寿昌县太君许氏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2册,第6页。
[4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中华书局,1986年,第127页。
[4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六《与陈丞相别纸》,《朱子全书》第2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74页。
[42]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五《与建宁傅守札子》,《朱子全书》第21册,第1121页。
[43]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卷三《刘子澄》,《朱子全书》第25册,第4891页。
[44]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三《答吕伯恭》,《朱子全书》第21册,第1450页。
[45]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一〇《弟子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12页。
[46]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四《宋张时举〈弟子职〉等五书》,《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5年,第73页。
[4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六《十书类编》,第189页。
[48]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五《与刘子澄》,《朱子全书》第21册,第1553页。
[49]罗大经撰:《鹤林玉露》乙编卷五《女戒》,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第210页。
[50]吕祖谦:《东莱别集》卷八《尺牍二》,《吕祖谦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册,第419页。
[51]张载撰,章锡琛点校:《张载集》,《文集佚存·女戒》,中华书局标点本,1978年,第354页。
[52]刘清之:《戒子通录》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3册,第37、39页。
[53]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二一《女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05册,第647页。
[5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第126页。
[55]《宋史》卷四六〇《列女传》,第13489页。
[56]雍正《河南通志》卷六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8册,第172页。
[57]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标点本,1984年,第654页。
[58]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八《右监门卫大将军妻崇安县君石氏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0册,第513页。
[59]黄庶:《伐檀集》卷下《徐君处士妻周氏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798页。
[60]邹浩:《道乡集》卷三二《为姨氏书〈女诫〉后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1册,第448页。
[61]杨时:《龟山集》卷二六《跋邹道卿所书〈女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5册,第356页。
[62]楼钥:《攻媿集》卷四〇《妻安人潘氏封令人》,《四部丛刊》本,第2册,第17页。
[63]张嵲:《紫微集》卷一一《故前母任氏可特赠潭国夫人制》、卷一四《故曾祖母王氏可特赠大宁郡夫人制》、卷一五《故祖母赵氏可特赠雍国夫人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1册,第438、466、469页。
[64]周必大:《文忠集》卷八九《妻妹亲书(代外舅)》,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第909页。(www.xing528.com)
[65]张纲:《华阳集》卷三三《曹宅求婚书(四孙镐)》,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1册,第207页。
[66]楼钥:《攻媿集》卷六八《妇弟知道长女许李氏书》,《四部丛刊》本,第3册,第17页。
[67]廖行之:《省斋集》卷六《五一弟定郑氏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358页。
[68]廖行之:《省斋集》卷六《代求范氏婚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359页;何梦桂:《潜斋集》卷一一《通徐宅聘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515页。
[69]陈著:《本堂集》卷八二《代单祥卿(天麟)请期王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436页。
[70]李弥逊:《筠溪集》卷二一《问亲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0册,第789页。
[71]魏齐贤、叶棻编:《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一〇二张全真《回礼书》,(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第738页。
[72]孙应时:《烛湖集》卷八《侄女答胡氏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6册,第618页。
[73]曾巩:《元丰类稿》卷一一《〈列女传〉目录序》,《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4页。
[74]张涛:《刘向〈列女传〉的版本问题》,《文献》1989年第41期,第249页。
[75]刘静贞:《宋本〈列女传〉的编校及其时代——文本、知识、性别》,载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76]李彩霞:《〈崇文总目〉版本源流考及小序辨》,《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年第5期,第80—83页。
[77]刘向撰,顾恺之图:《古列女传》前附蔡骥识,《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目录第13页。
[78]刘静贞:《宋本〈列女传〉的编校及其时代——文本、知识、性别》,《唐宋女性与社会》,第28—35页。
[79]刘向撰,顾恺之图:《古列女传》前附王回序,《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3400册,第13页。
[80]曾巩:《元丰类稿》卷一一《〈列女传〉目录序》,《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4页。
[81]晁补之:《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卷二三《秦国夫人挽辞三首》,《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4页。
[82]李纲:《李纲全集》卷一七〇《宋故安人刘氏墓志铭》,岳麓书社标点本,2004年,第1565页。
[83]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三二《夫人刘氏墓铭》,中华书局,2007年,第5092页。
[84]佚名:《京口耆旧传》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1册,第213页。
[85]洪适:《盘洲文集》卷二二《吴盖妻赵氏越国夫人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8册,第393页。
[86]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一《陈孺人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5册,第8页。
[87]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218页。
[88]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九《陈太孺人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5册,第12页。
[89]《全唐诗》卷七〇九徐夤《赠月君》,第21册,中华书局,1980年,第8163页。
[90]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一《陈孺人墓志铭》,《四部丛刊》本,第5册,第10页。
[91]陆佃:《陶山集》卷三《悼亡八首》之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7册,第85页。
[92]徐坚等:《初学记》卷二五《器物部屏风三·列女四堵》,中华书局,1962年,第599页。
[93]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四,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86页。
[94]《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第904页。
[95]《后汉书》卷一〇下《梁皇后纪》,第438页。
[96]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七《省中画壁》,《全宋笔记》第六编第六册,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358页。
[97]《汉书》卷九七下《外戚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第3985页。
[98]何薳:《春渚纪闻》卷八《古琴品饰》,《全宋笔记》第三编第三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261页。
[99]引自朱锡禄编著《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32页,位于武梁祠后壁第一层。
[100]引自朱锡禄编著《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第34页,位于武梁祠后壁与东壁。
[101]引自朱锡禄编著《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第25页,位于武梁祠东壁。
[102]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五,第93页。
[103]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30页。
[104]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五,第105页。
[105]《佩文斋书画谱》卷一一《晋顾恺之论画》,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光绪九年(1883),第5页。
[106]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五,第92页。
[107]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五,第96页。
[108]郭若虚撰,俞剑华注释:《图画见闻志》卷一《叙图画名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8页。
[109]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五,第121页。
[110]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六,第136页。
[111]张彦远撰,俞剑华注:《历代名画记》卷七,第139页。
[112]《北史》卷一三《后妃上》,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第508页。
[113]《新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第3972页。
[114]刘向撰,顾恺之图:《古列女传》前附王回序,《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页。
[115]郑樵:《通志》卷七二《图谱略第一·记有》,志839上。
[116]蔡襄撰:《蔡襄集》卷二《观宋中道家藏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1996年,第35页。
[117]梅尧臣:《宛陵先生集》卷一三《同蔡君谟江邻几观宋中道书画》,《四部丛刊》本,第1册,第8页。
[118]黄伯思:《东观馀论》卷下《跋仁智图后》《跋吉日图后》,《丛书集成》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56、61页。
[119]米芾:《画史》,《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188页。
[120]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一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10页。
[121]孙承泽:《庚子销夏记》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6册,第87页。
[122]王士祯:《居易录》卷三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9册,第709页。
[123]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三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5册,第238页。
[124]潜说友等:《咸淳临安志》卷五〇《两浙转运》,《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年,第3796页。
[125]高似孙撰:《纬略》卷一〇《列女图》,《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五册,大象出版社,2013年,第340—341页。
[126]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335页。
[127]王毓贤:《绘事备考》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6册,第274页。
[128]《宋史》卷二四三《后妃传》,第8647页。
[129]王仲修:《宫词》,《十家宫词》,中国书店,1990年,第10页。
[130]吕大临:《考古图》卷八,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年,第142页。
[13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八一《斯干》,第2123页。
[132]洪咨夔:《平斋集》卷二三《七言三首》之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269页。
[133]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134]刘向撰,顾恺之图:《古列女传》卷四《贞顺传》、卷五《节义传》,《丛书集成》本,第117、109、151页。
[135][日]黑田彰撰,隽雪艳、龚岚译:《列女传图概论》,《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3期。
[136]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古列女传》,《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第36页。
[137]于敏中等:《天禄琳琅书目》卷二《古列女传》,《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第10册,第34页。
[138]江藩:《新刊古列女传跋》,郑晓霞、林佳郁编《列女传汇编》第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7年,第695—696页。
[139]阮福:《摹刊宋本列女传跋》,《列女传汇编》第4册,第688页。
[140]顾之逵:《重刻古列女传跋》,《列女传汇编》第3册,第585页。
[141]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218页。
[142]虞集:《虞集全集》卷三《二十五日即事呈阁老诸学士》,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143]《元史》卷二〇《仁宗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第536页。
[144]汤允谟:《云烟过眼录续集》,《画品丛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384页。
[145]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八《绘图书籍不始于宋人》,第219页。
[14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五《女孝经》,第801页。
[147]顾复:《平生壮观》卷六《女孝经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18页。
[148]吴升辑:《大观录》卷一一,武进李氏圣译楼铅印本,1920年,第9—14页。
[149]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三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5册,第423页。
[150]佚名:《宣和画谱》卷七《石恪》,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151]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全宋笔记》第五编第九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第61页。
[152]图七为《女孝经图》局部,全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轴画,绢本着色,43.8×823.7 cm。引自《宋画全集》卷1册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14—215页。
[153]何前:《〈女孝经图〉研究》,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第7—8页。
[154]图八为《女孝经图》局部,全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卷轴画,绢本着色,26.4×823.8 cm。本图引自该院官网。
[155]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一,宣统元年乌程庞氏刊本。
[156]穆益勤:《宋人“女孝经图”卷的作画年代》,《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第183页。
[157]佚名:《宣和画谱》卷七《李公麟》,第158页。
[158]周密:《云烟过眼录》卷上,见《画品丛书》,第330页。
[159]王恽:《秋涧先生大全集》卷七三《题李龙眠画班昭女孝经图后》,《四部丛刊》本,第4册,第5页。
[160]李东阳:《李东阳集》,《文后稿》卷一三《女孝经图跋》,第3册,岳麓书社标点本,1988年,第195页。
[161]都穆:《寓意编》,《丛书集成》本,第1页。
[162]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八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298、314页。
[163]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宋南渡后》,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85页。
[164]朱谋垔:《画史会要》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第497页。
[165]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七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7册,第267页。
[166]张照等:《石渠宝笈》卷三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5册,第433页。
[167]孙承宗:《庚子销夏记》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26册,第98页。
[168]《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第2880页。
[170]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一〇上《二姚见灵》,卷一〇中《正流自沈玉洁冰清》《纪配断指以章厥贞》,巴蜀书社,1984年,第736、769、768页。
[171]详见程郁未刊稿《宋辽金孝子图中的女性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