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瑞开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婚姻家庭史》一书中说:“关于血缘婚的残存,到春秋时期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齐国还有遗存。”[1]并举《左传·桓公十八年》所记齐襄公通于其妹文姜之例,认为兄妹二人通奸与齐国当时的婚姻习俗有关,是“兄妹血缘婚”遗存的一种反映。所谓“兄妹血缘婚”,顾名思义,是指血缘关系相近的兄弟姐妹之间相婚。“血缘婚”大约经历了由同父同母向同父异母的过渡。在文明社会看来,这种近亲婚姻是野蛮未开化之行。齐国在春秋之时早已进入文明社会,无论从伦理观念的角度,还是从生理遗传意识上(近亲相婚对后代的危害性)都不会对“兄妹血缘婚”熟视无睹。学者举齐国公室子女为例更是不妥,齐公室并非偏僻蛮荒之地,文明程度较其他地方更高,齐公室内部若仍旧盛行落后的“兄妹血缘婚”,在当时无疑会成为各诸侯国的笑柄,但是持齐国公室“兄妹血缘婚”这种传统看法的学者并不在少数。
后世儒者将《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视为讽刺齐公室内部淫乱的作品,是受《毛诗序》[2]的影响。《南山》等篇并没有直接表明诗中人物的身份,也无详细事例,说是“刺诗”,附会成分居多,带有教化性质。所以《南山》三篇均视作刺诗是社会礼教下的产物,是汉儒将《诗》作为传扬儒家纲常名教的工具从而附会史实而成,不可作为信据。
齐襄公、文姜兄妹淫乱之事,史籍中有明确记载,如《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又《公羊传·庄公元年》载:“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依《左传》所记,齐襄公与其妹文姜私通确有此事,鲁桓公也是因为发现二人奸行而被齐襄公杀害。但是齐襄公与文姜淫乱并不属于兄妹婚,因此时双方都已婚配,二人私通属婚外性行为。鲁桓公发现其夫人与兄长乱伦,并未将此公之于众进行审判,而是私自指摘文姜,毕竟文姜是自己的正室夫人,若此事被外人所知,自己的声誉也会受损。文姜告知齐襄公鲁桓公责骂自己,齐襄公害怕自己与妹妹通奸丑行败露会受到抨击、谴责,于是暗中将鲁桓公杀害。可见在当时,兄妹通情这种乱伦行为是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崔明德先生则认为,齐襄公派人杀鲁桓公的真正用意在于让文姜的幼子同继位,为文姜干预鲁国政事铺平道路,并为文姜与齐襄公往后的公开约会创造便利条件。在这场谋划中,文姜可能是主谋。[3]文姜与其兄齐襄公这场不伦之恋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至于鲁桓公被杀是因为撞见文姜和齐襄公丑事还是齐襄公欲通过谋杀鲁桓公为文姜干预政事铺路也只能言人人殊。然有一点不可否认,即文姜与其兄襄公并非“兄妹血缘婚”关系。(www.xing528.com)
再者,尽管文姜与其兄齐襄公关系暧昧,且人们历来都把文姜到齐国看作她主动与襄公私通,但这一传统观点未必不可移易,通过对《春秋》经传所载相关内容的分析即可驳斥文姜如齐皆为淫乱之说,如《春秋》庄公二年,“夫人会齐侯于禚”。《左传》载:“书,奸也。”“奸”是否为奸淫之意仍待商榷。《左传·庄公四年》:“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杜预注:“两君相见之礼,非夫人所用,直书以见其失。”《左传·庄公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孔颖达称其:“奸,奸发夫人,当向纪地从之。不言会者,往其军内就齐侯耳。”《左传·庄公七年》:“文姜会齐侯于防。齐志也。”杜预称其为:“至齐地,则奸发夫人;至鲁地,则齐侯之志。”受杜预、孔颖达等儒者影响,传统观点认为“书奸”是讥刺文姜奸淫之行,是对齐侯兄妹通奸幽会行为的谴责。清人学者于鬯并不认同这里的“奸”是奸淫之意,他以《国语·晋语》“且不及而言奸也”及《淮南子·主术训》“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为例,从语境中分析“奸”的内涵,认为“奸”意应为“干涉”“干预”。古代,“干奸之可通”。[4]庄公二年(前692)与齐侯相会的本应是鲁国国君。因为庄公年幼不成熟,故没能参与此会。文姜作为国君母亲代替儿子参与鲁国外交之事,说明文姜在干预鲁国政事,故《春秋》书之,而传明之曰“奸”,谓文姜干预此会,正得经、传本意。杜预注解作“奸发夫人”,解作奸淫之意,此后《左传》各家无不持夫人奸淫齐侯这种说法,使得《春秋》成了表淫之书。文姜所相通者乃齐襄公,齐襄公已被弑于鲁庄公八年(前686),此后庄公十五年(前679)文姜又如齐,十九(前675)、二十年(前674)又两次至莒国,《春秋》仍记之,这些显然已与奸淫无关。于鬯总结说:“桓公薨,庄公立,而夫人遂以国母之尊,乘其子之愚弱,无所顾忌。”到庄公二十一年(前673)文姜去世,她一直“干国”,“故《春秋》历历表之”[5]。
姜氏婚鲁在桓公三年(前709),与夫君鲁桓公一起至齐已是桓公十八年(前694),十六年间未曾与齐襄公有过接触,故这期间两人私通的可能性不大。鲁桓公死后,姜氏因内心有愧,自知暂时摆脱不了鲁人的谴责,故先暂避锋芒,躲到其母国齐国,等到风波过后再回到鲁国。后在鲁庄公二年(前692)“会齐侯于禚”,又在庄公四年(前690)“享齐侯于祝丘”。此后愈加频繁地来往于鲁齐之间,与齐侯会面:庄公五年(前689),如齐师。庄公七年(前687)春,会齐侯于防;冬,会齐侯于谷。文姜与兄长频频会面,自然在后人尤其是严防男女之交的儒者看来是不合宗法礼制的,但是文姜并非完全以个人的名义与齐国国君会面,而是以鲁国外交使者的身份参与,这其中既掺杂了个人私情又包含了两国间共同的事务,并非如后世严格秉承伦理纲常的儒者所认为的只是偷情那样简单。齐襄公在位时,齐、鲁未有战事,自有文姜的周旋之功,文姜的外交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对鲁国政治也有一定助益。文姜频频与齐互动,其一是与母国有亲密关系,其二是为儿子庄公拉拢强有力的外援,使庄公的统治更加巩固,对于鲁国也是大有裨益。因为属于妇人干政,不符合鲁人的传统礼仪,故《春秋》经传记之。“奸”与“干”在古时有相通之意,故书“奸”是对文姜干政有微词,“奸”释为“干预”较之“奸淫”更为合理,更符史实。单纯视文姜为不守妇道的淫女而对其政治外交成就视而不见明显是有失公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