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五都”或军事重镇,如即墨、高唐等,到底有多少地方军队?《战国策·齐策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史记·田单列传》:“(田单将)妻妾编于行伍之间……使老弱女子乘城”,“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从中可见,即墨在抵抗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燕国军队时,兵力仅七千人左右,而且还有女子,甚至老弱者,精壮之士仅五千人左右。如果放在非战时,其一城兵力不会超过五千人,除去进行自卫的军力,能够跟随齐军主力参加战争的,最多不过三分之二。笔者推测,《孙膑兵法·擒庞涓》所提到的参加桂陵之战的齐城、高唐两地军队合计不过六千人左右,按齐军八万计算,两地的地方军加起来连整个军队的十分之一也不到,所以不可能担当主攻的任务,但其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有学者通过分析《孙膑兵法·擒庞涓》,认为桂陵之战中“齐城、高唐二大夫所率齐军的攻城部队正在掘城开道上攀平陵城时,连同掩护部队一起被魏环途之兵从侧后夹击而打得大败”[15]。而平陵“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难攻也”(《孙膑兵法·擒庞涓》),齐城、高唐的军队能够有如此战绩,其战斗力可知。
在五国伐齐的济西之战后,齐国的地方军队在主力丧失时,成了守卫国土的主要兵力,在燕国军队优势兵力的强攻下,仍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用了五年的时间,相比于齐国伐燕时五旬(或三十日)即占领燕国全境不可相提并论。正是凭着即墨这一支区区数千人的地方军队,光复了整个齐国,使齐国又延续了数十年的寿命。在齐国复国的过程中,齐国的地方部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后又从田单带出来的都邑兵转变为齐国的中央军,但战斗力不可与齐国强盛时的中央军同日而语。《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战国策·齐策六》:“(田单率军)攻狄,三月而不克。”齐国复国后,在边境战争中几乎没有胜过,直至被秦所灭。
总而言之,在战争发生时,齐国军队一般由中央军和边境地区的地方都邑兵组成。齐国的中央军是由国君直接掌管的军队,这支军队的规模远在“五都”的地方军队规模之上。在大的战争中,齐军的主力是由中央军担当的,主将由国君临战任命。“五都”或者其他城邑的地方军队只是战时齐军的一部分,并非主力,他们主要负责守卫边境或地方,而且都大夫也非战时由齐国国君临战任命之主将,只是随军带领都邑兵参战,并听从主将的调遣。
【注释】
[1]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载《文史哲》1986年第5期。
[2]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230页。
[3]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4]王阁森、唐致卿主编:《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8~449页。
[5]吕京庆、张玉坤、叶青:《东周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载《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3年第10期。
[6]宣兆琦:《论战国时期的齐国政治体制》,载《管子学刊》1996年第3期。(www.xing528.com)
[7]李自智:《先秦陪都初论》,载《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6期。
[8]钱林书:《战国齐五都考》,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潘明娟:《先秦多都并存制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9]臧知非:《齐国行政制度考源——兼谈〈国语·齐语〉的相关问题》,载《文史哲》1995年第4期。
[10]臧知非:《论县制的发展与古代国家结构的演变:兼谈郡制的起源》,载《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1]杨善群:《战国时期齐稷下学者的论文汇编——银雀山竹书〈守法〉等十三篇辨析》,载《史林》2010年第1期。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13]徐勇:《齐国军事领导体制及兵制论略》,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
[1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三册 三国、西晋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15]唐启耀:《〈孙膑兵法·擒庞涓〉通解(下)》,载《昭通师专学报(季刊·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