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稷下学宫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稷下学宫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今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进一步探讨和挖掘稷下学宫作为大学教育典范的历史遗产,是一份光荣的使命、重要的责任和文化的自觉。从教育意义上讲,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和经验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当代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创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可见,稷下学宫以官办形式,积极引导了战国私学的繁荣发展,作为封建时代的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段盛事。

在当今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的新时代,进一步探讨和挖掘稷下学宫作为大学教育典范的历史遗产,是一份光荣的使命、重要的责任和文化的自觉。从教育意义上讲,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和经验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当代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的创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

从办学形式上讲,稷下学宫由官方出资、私家主持,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优势,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和学术中心。它的发展与创新表现在:第一,稷下学宫绝不是历史上官学的复归,而是在传承中的创新,在变革中的重生;它将官学与私学结合,使官学走出官府,成为社会的大学;它将政教结合,提升了大学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第二,稷下学宫继承发展了孔子私学的本质属性和诸多优势,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为百家之学的传承与争鸣,变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为以研究现实、面向未来为主,由个体私学向私学教育联合体性质的实体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可见,稷下学宫以官办形式,积极引导了战国私学的繁荣发展,作为封建时代的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段盛事。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讲,稷下学宫集讲学著述、人才培养为一体,是作为一所实体性的文化与教育机构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具备当代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和办学要素,稷下学宫这种以询议、讲学、著书、育人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对当代高等教育的管理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发生学意义和奠基意义产生有益的启发。

从促进学术发展理念上讲,稷下学宫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精神,就其学术交流、活跃思想、创新突破以及学术大师的成长等方面,真正具备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本质属性,正如孟子所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因为,从古至今,所谓大学,就其功能和本质来讲,是教书育人之所,思想汇聚之地;大师,非泛泛庸才之辈,乃学术之师,人格之师。成就一所好大学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山高水长风范的大师,而非一座座高高耸立的大楼。

除此之外,稷下学宫在其自由择师的导师制度、保证秩序的管理制度、尊师重道的礼遇政策等方面,也能够为当代高等教育中的教学改革、学术繁荣等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总之,稷下学宫诞生于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具备后世大学教育的基本要素,它以教育功能为主体,兼具学术争鸣和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功能,是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大学堂,是中华文明史和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它在学术上创造了辉煌的“百家争鸣”;在政治上以特有的决策机制促进了田齐政权的一度强盛。作为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多角度诠释了那个时代的官学教育在促进学术发展和有效对接社会现实生活、方式、内容和途径上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创新性。(www.xing528.com)

古人云:“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则后于时,修今者塞于势。”(《商君书·开塞》)我们今天的大学,在重思大学教育和塑造大学精神方面,应把稷下学宫作为一个“明镜”,以鉴照当下的知行,引导未来的发展。

【注释】

[1]郭沫若:《十批判书》,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7,156页。

[2]梁启超著,夏晓虹、陆胤校:《新史学》,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