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稷下学宫的产生根植于齐鲁文化的沃土。齐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从公元前11世纪起,齐鲁文化就是在齐、鲁两个诸侯国存在、发展的历时800多年的文明成果。首先,齐鲁文化是一个融合完整的文化体系。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齐文化、鲁文化在齐鲁大地上既是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又是在一母同根上孕育、成长起来的相似相通的统一文化体系。其次,齐鲁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其生成之初,是地域文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走向全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齐鲁文化孕育的儒家文化随之与中国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第三,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经历了2000多年中国历史的实践应用和风吹雨打,其核心思想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主体和精华。
西周时期,姜太公被封于齐,治理东夷;周公被封于鲁,拱卫周室。这时的东夷文化开始向齐鲁文化演变,在齐鲁大地上于泰山沂水周围出现了齐、鲁、邾、曹、滕、莱、莒、纪等众多诸侯国,而以齐、鲁最为强盛。春秋时期,“周礼尽在鲁矣”,“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礼记·明堂位》)。所以,鲁国因保存完备的周礼而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的重镇。齐国则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率先改革,国力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至战国时期,齐国又跻身“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之魁。当时的齐国实力雄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称雄于世。据《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齐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转折的重要时期。随着西周王朝的衰微,传统宗法等级专制政体逐渐失去效能,周天子对各诸侯国和整个社会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一时间“礼崩乐坏”,争斗不止,天下大乱。由周天子专制的一统天下,发展成诸侯并起、五霸迭出的混乱局面,这种情景被司马迁称为:“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史记·太史公自序》)(www.xing528.com)
春秋战国又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大发展的时代。代表当时各阶级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家,都企图按照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出现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大批有识之士开始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纷纷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创说立论,构建各自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互相渗透、扩展,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诸侯国统治下的整个中国社会,猛烈冲击着传统专制的统治秩序和思想意识。这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为齐鲁文化代表人物的脱颖而出乃至促进齐鲁文化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此背景下,政治活跃、经济富庶、文化厚重的齐国兴起了著名的稷下学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