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如何管理东夷土著部族

齐国如何管理东夷土著部族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国对境内土著东夷部族的管理,延续了太公确立的“因其俗,简其礼”的温和政策。通过“举贤”,加强与东夷土著部族上层的合作,充分吸收东夷上层进入齐国的管理机构,淡化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尽量消弭东夷土著部族的反抗情绪,从政治上淡化族群界限,争取土著部族在政治上对齐国的支持;通过“尚功”,适应了东夷人尚勇好战的文化传统,使东夷土著部族中下层亦有了晋阶之路,能够更好地归心于齐国的统治。

齐国如何管理东夷土著部族

齐国对境内土著东夷部族的管理,延续了太公确立的“因其俗,简其礼”的温和政策。这种政策的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简君臣之礼,从其俗。周代华夏诸国重视君统和宗族,强调尊尊亲亲,通过分封建立起了亲疏有别、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统治秩序。君臣之礼,正是各国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法则。齐地的东夷民族,地处偏远,不习周礼,受正统思想的影响较弱,少有严格礼节的约束。针对这种情况,齐国统治者在充分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众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简化君臣之礼,颁布简单易行的政令,妥善处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政治关系,缓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建立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在选拔人才方面,实施了“举贤尚功”的政策,突破周礼在宗法关系上的约束,推崇事功,不强调血缘和族群界限。通过“举贤”,加强与东夷土著部族上层的合作,充分吸收东夷上层进入齐国的管理机构,淡化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尽量消弭东夷土著部族的反抗情绪,从政治上淡化族群界限,争取土著部族在政治上对齐国的支持;通过“尚功”,适应了东夷人尚勇好战的文化传统,使东夷土著部族中下层亦有了晋阶之路,能够更好地归心于齐国的统治。

在文化上,主要采取了“因其俗”的文化政策。这里所谓的“因其俗”,就是因循东夷人的风俗习惯。东夷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东夷拥有众多部族,但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即以鸟作为部落图腾。《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述郯子来朝时提及本国文化:“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可见东夷诸部族文化体系的独立性非常鲜明,迥异于华夏诸邦。随着齐、鲁诸华夏邦国在东夷地区的建立,华夏文化亦随之进入东夷故地,与原东夷文化产生了激烈冲突,当地的土著文化对外来文化产生了本能反抗。早在齐国建立之初,便出现了“不臣天子,不友诸侯”[3]的“狂矞、华士”以及“以仁义乱齐”的营荡[4],这些东夷文化士人以不合作的态度对抗西来的华夏文化。虽然对于这些人,齐国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但为了减少东夷土著在文化上的反感和抵触,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承认齐地土著东夷文化与诸夏文化的差异性,不强迫东夷部族改变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华夏文化以取代东夷文化,而是在尊重东夷文化的基础上,推行华夏文化对东夷文化的渐进性改造。这种政策的推行,在收获东夷诸族民心的同时,也逐步完成了对东夷文化的改造,加快了夷夏文化的融合,团结了境内诸民族,进一步巩固了齐国对半岛地区的统一。(www.xing528.com)

经济方面,齐国土地盐碱贫瘠,不利于五谷生长。《汉书·地理志》对齐地的评价就是:“齐地负海舄卤,少五谷而人民寡。”《盐铁论·轻重》亦云:“昔太公封于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但齐地背靠大海,鱼盐资源十分丰富,当地东夷人擅长从事植桑养蚕、制陶、冶铁以及鱼盐等工商业。齐国统治者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顺应东夷的传统经济格局,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商业,“通利末之道,极女工之巧”(《盐铁论·轻重》),“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襁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货殖列传》)。为了促进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开发东夷故地的鱼盐资源,齐国通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廛而不税,在国内外实行开放公平的经济贸易。由此使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资源得以互补,并且充分利用了齐国自身和外部的资源,充实了自己的实力。同时对境内关卡实施免税政策,只对进出商品实施稽查而不征税,对商人存放的货物也不收取费用,这大大繁荣了本国的市场,扩大了齐国的影响力,提高了齐国的政治威望。同时,开发了东夷故地的资源,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沟通了齐国东西部各地的联系,使东夷人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帮助他们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实力,以示对这些部族的友好之情,使这些部族能够拥护齐国,乐于接受齐国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