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仁泰墓出土石人、石马的综述

郑仁泰墓出土石人、石马的综述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仁泰,名广,字仁泰,荥阳开封人。而郑仁泰墓是昭陵已发掘陪葬墓中唯一一座配置棺形石椁的大墓,也是目前发现随葬有石质的马与人俑的首例。该墓共出土石刻文物11件套[4]:石棺椁1件、墓志1合、石人俑4件、石马5件。其中两件石人俑有胡须,两件无胡须。制作讲究的马镫悬挂于马腹前,马臀部两侧系有短小跋尘。郑仁泰葬于龙朔三年,此马身上的跋尘,就把以往认为开始出现跋尘的时间由盛唐提到了初唐。

郑仁泰墓出土石人、石马的综述

郑仁泰,名广,字仁泰,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此人两《唐书》均无传,但墓志记载其生平颇详,可补史书之阙。志云:“义旗初奋,首参幕府。”[1]说明郑仁泰在李渊起事之处,已效力于李世民麾下;“储闱阶乱,祸极戾园……二凶式殄,谅有力焉”[2]。可以看出,在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中,郑氏为取得政变的胜利确实劳苦功高;显庆二年(657),入为右武卫大将军,授卢山、降水、铁勒三大总管,后历凉州刺史等。这位历经高祖、太宗、高宗的三朝元老,于龙朔三年(663)薨,享年63岁,麟德元年(664)陪葬昭陵

根据发掘的诸多唐墓来看,墓室中使用石椁的,说明该墓的等级极高。而郑仁泰墓是昭陵已发掘陪葬墓中唯一一座配置棺形石椁的大墓,也是目前发现随葬有石质的马与人俑的首例。《封氏闻见记》卷六“羊虎”条载:“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3]表明唐时石马、石人仍为墓前所置之物,这些被统称为“石像生”。而石人、石马出现在墓室中,应以随葬品中“石人俑”和“石马俑”来看待,同时也标志着墓前石刻的转型和随葬品种类的增多。

该墓共出土石刻文物11件套[4]:石棺椁1件、墓志1合、石人俑4件、石马5件(2件完整、3件残缺)。现就4件石人俑和2件完整石马俑分述于下:

4件石人俑均头戴幞头,穿窄袖长大衣,束腰带,足蹬尖状靴,立于石座之上。其中两件石人俑有胡须,两件无胡须。有胡须之一,为青石质,长眉大眼,嘴巴上翘露笑意,面部稍扁平,留有“V”形胡须。右手于胸前抱一壶形器物,左臂贴身前屈,小臂至手部残缺。所穿大衣前面为上下两层,上层短于下层约6厘米,摆角处呈圆弧形。整个大衣左长右短,开叉偏右。腰间佩挂饰。之二(图1),为灰白石,慈眉善目,蒜头鼻、小口微张留红彩,颧骨圆凸,有髭须。右臂残缺为前屈状,左手抚带置腰际,带首相扣。帽、大衣及腰间挂饰基本同上,只是此俑大衣角摆处较为平整、挺直,左脚比右脚稍朝前站立。两件石人俑均被刻画成和蔼可亲的老者形象。

无胡须石人俑之一(图2),为灰白石,眉目清楚,眼珠微突,嘴巴紧闭微撅,面显冷峻。衣摆开衩较高,下摆呈圆弧形。双手半握曲腹前,身体略前倾。之二,为长眉、直鼻、方口。左手持物贴于胸前,右臂曲肘握拳,似持物状。袍前有刀刻褶皱,衣摆处亦为圆弧形。这两件石刻俑均较前两件显年轻,为青年形象。

以上石人俑均头戴幞头,面貌也为中原形象。但着装不似李勣墓前石人所穿中原式的褒衣博带、阔袖长袍,而是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袍及西方服饰元素。老者形象石人所穿的双层式的层袍,在昭陵壁画陶俑中均未见到。它展现出了衣服的厚实与大气,富有动感。青年形象石人,所穿的圆摆服饰更为少见,与现代音乐舞台上指挥家所穿燕尾服神似。在大唐经济繁荣、政策开放的背景下,周边各少数民族及国家大多同唐王朝来往密切,他们的着装喜好无疑直接影响着中原,并很快被唐人所接收和汲取。这两种独特款式,为我们研究唐人服饰的多样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述石人,虽生动传神,但雕琢拙扑,极少精雕细琢之功。而两匹石马俑则刻工细致到位,各有特点:其一,披鬃石马俑,高53厘米,长66厘米,胸宽21厘米。披鬃、缚尾,伸脖低头,一副温驯的样子;体型俊俏洗练,四腿修长有力,雕刻精细,浑身洋溢着高雅的气质和无尽的活力,我们仿佛看到了它奔驰时轻蹄踏铁、长鬃飘逸的英姿。其二,剪鬃石马俑(图3),高52厘米,长65厘米,胸宽20厘米。立姿,左后腿微屈呈歇蹄状。抬头平视,眼眶凹下,眼珠圆凸,层次分明。鼻翼张开,抿嘴,两耳朝前耸起,呈警惕状。(www.xing528.com)

图1 石人

图2 石人

图3 石马

马头部戴有颊带、额带、鼻带、咽带等辔饰,口内含卡马衔,衔环贯插“w”形马镳,镳体上有穿孔,连接络头。在衔棒末端还可清楚看到缰绳从衔环穿出打结、撘于马脖之上。马鬃精心修剪成弧状,额前两绺长鬃分梳两侧。尾分绺缚起,尾中轴端清晰可见。马前鞍桥直立,后鞍桥向后倾斜,有凹曲弧线,便于骑者上马(图4)。鞍后左右两侧各系垂五条鞘带。制作讲究的马镫悬挂于马腹前,马臀部两侧系有短小跋尘。跋尘至中唐、晚唐时期长度逐渐增加。郑仁泰葬于龙朔三年(663),此马身上的跋尘,就把以往认为开始出现跋尘的时间由盛唐提到了初唐。

为了显示马的高贵气质,唐代马饰多为银杏叶状。所以此马额、鼻正中均贴有刻画细致脉络的银杏叶形垂饰,胸带和鞦带上也有精美银杏叶垂贴。银杏叶有时也简称银花,唐代诗人白居易诗“翩翩白马称金羁,领缀银花尾曳丝”,说的就是垂于马胸前的银杏叶;王勃《春思赋》中也有“杏叶装金辔”之说,可见此装饰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

马是正义、善良、胜利、美好的象征,它能反映时代的声音,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石像生中使用马的造型,用以象征国家疆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等安定团结之局面。郑仁泰戎马一生,与马有不解之缘,石马的陪葬,正好能复原一个墓主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场景和环境氛围,具有生动的写实性和现实主义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