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初步勾勒了城市水门的分布概况,这里再详细剖析一下水门的设计数量、样式、施工工艺与管理制度等事宜。
其一,置有水门的城市一般都有河流贯穿城区,所以水门数量往往也是两个以上的,便于船只进出城市,地理位置方向上也随河流的走向而呈现一定的对应。同时往往水陆门并置,利于船、旱运输各行其便。
其二,水门样式、建筑材料。前文所引《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载唐末福州罗城水门为棂型,类似《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开封外城东水门:“东南有东水门,乃汴河下流水门也,其门跨河,有铁裹窗门,遇夜如闸垂下水面,……”[27]其水门为窗型,外裹铁皮,内里为木质。水门既有通航、军事防御的功能,也有泄洪的作用。所以水门往往是格栅形制,无论启闭,水流都昼夜通畅。水门所在的位置称闸孔,底基铺石料,上铺木排,竖木桩,镶木板,门洞砌砖,券顶。水门基础使用木料,是为了避免船只刮碰,唐代扬州城内的运河河道尚且以楠木板做驳岸,则水门基础可能同为上好木料。门洞宽度不限,据考古资料,最小的水门宽度有三米,可容一舟通过。大的水门一门就有三道(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的纪南城南垣西边的水门系一门三道[28])。门栅通过辘轳等工具启、放。规模大一点的如洛阳、开封的水门修有楼阁,门楼式样可比照宋代《参天台五台山记》资料:“(绍兴)有都泗门,……。都泗二阶,门楼五间,如迎恩门。”[29]“午时,出杭州北门,名余杭门,水上二阶楼门也”[30]。《记》又描述苏州阊门:“过数里,出州北门,名阊门。河水立门楼,有扉门,内有会别亭。”[31]水门楼的层式、开间、匾额明显仿照了陆门样式,上溯唐、五代水门样式,也应相差不远。
其三,施工工艺。前文已略述南宋苏州水门木基础的施工工艺,再上溯至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长江中游的楚国郢都——纪南城,纪南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有多条河流贯穿城市。发掘确定有七处城门遗址,其中两座为水门遗址,分别为南垣西边水门、北垣东边水门。其南垣西边水门遗址,现存缺口宽40米,呈长方形,属木构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发现木柱洞49个,内存木柱37根、板础49个。木柱分六排,间距不等,长度、粗细不统一,长约220——288厘米,底径约20——36厘米。埋置深浅不一,大部埋于地下,形状有圆有方,大部为圆柱体,上端均削尖。方柱埋于主体建筑的转角处,上端呈三角竖槽,以安置挡板防止泥土崩塌。板础呈长方形或不规则梯形。由中间的四排木柱构成三个门道[32]。与纪南城使用材料对比,苏州水门在安置时,使用了铁钉,这是东晋南朝以来,北方移民带来先进的铁农具、冶炼技术的成果。而且苏州水门基础底部施工中,通过多层圆木夹杂石料,巩固河道地基。二城水门的以上两种差别是地域因素(江汉平原缺乏铁矿)、时代进步双重影响的结果。考虑铁器在唐代江南的运用普及程度,唐代水门的施工工艺应接近于南宋而远超于春秋战国。与水门配套的基础设施有运河、堤堰、桥梁、陆门等。水浅的河流,在水门附近筑有堰,可蓄水抬高水位使船只通行。无堰的水门,或随潮水涨落启闭,或用畜力牵船通行。水门旁墙角要处理掉,以防刮碰船只。这些都是修筑水门时所需要运用的基本技术。(www.xing528.com)
其四,关于水门的管理制度,可参照宋代《参天台五台山记》所载资料,“五日,天晴。卯时,陈咏参府,申可开水门由。使者来,开水门,出船。他船三四十双”[33]。“六日,天晴。卯一点,出船。过十里,入河。船头、陈咏行向主船司衙,令见杭州牒,取开门札来,即开水门,名定清门,古闸基石,船入门了”[34]。宋代水门管理制度是唐代积累的结果,所以二者可以相对照。又据《唐律疏仪》载,过水陆关需提供公文、符券、递牒、总历与过所等任一证件,并需依次而过,不得延迟,不得携带违禁物品等[35]。依这些条文也可类推水门管理制度。另,水门一般昼启夜闭。受门洞高度限制,进出船只要降下桅帆。
以上所述为水门的施工工艺与管理制度,因南方城郭水门分布相对广泛,相应的施工工艺必是由南方向北方传播的,以下试举例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