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北分布差异大的分布状况

南北分布差异大的分布状况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目前城郭水门遗迹残存、考古发现、史料记载等方面的综合排比情况来看,唐代城郭水门的修筑以江淮居多,北方则稀少得多。以下择南北城市水门资料相对完整者,简述并略加以考察。罗城内有两条南北向的运河、两条东西向的河流[2]。水门的基础结构为木排,置于水门下河底处,100余根圆木分三层叠压而成。木排南北各竖一排木桩,使之坚稳。以城内两个十字街为中心,街道通向七座城门,其中的南熏门为水门,海船可抵南熏门附近的港口。

南北分布差异大的分布状况

就目前城郭水门遗迹残存、考古发现、史料记载等方面的综合排比情况来看,唐代城郭水门的修筑以江淮居多,北方则稀少得多。这与中国水系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有关,相对来说,南方特别是江淮一带,水系丰富,流量充裕,水利运输开发较早,水运因而发达。唐、五代以来,随着江淮城市的发展,沟通城市内外的水门建设也蔚为大观,深刻影响了城市格局与市场繁荣。而北方城市水门建设相对滞后,但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以下择南北城市水门资料相对完整者,简述并略加以考察。

1.扬州水门

扬州水门在域外文献记载中引人注目,大约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唐代经水道游历中国的日本僧人对水门留下了深刻印象。开成三年(838)七月,圆仁乘船到扬州,“江中充满大舫船、积芦舡、小船等,不可胜计。申毕,行东郭水门,酉时到城北江停留”[1]。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北岸,由于水系丰富,水运发达,汉代以前,扬州城就有了南、北水门。唐代扬州分为子城、罗城两部分,分别位于蜀岗、长江冲积平原上。罗城内有两条南北向的运河、两条东西向的河流(浊河、山阳渎,渎又称古邗沟)[2]。考古已发现罗城的三座水门,分别为城北侧西水门、城北侧东水门(即东郭水门)、城南居中的南水门,水门旁都附有陆门。两条运河北段分别在子城南门、东南隅与浊河相会,向南出南水门,经瓜洲可入长江。浊河东端与两条南北运河相交,向西出西水门,入长江。山阳渎西端与东侧南北运河相交,向东出东水门,经茱萸湾,通大运河[3]。水门是保障扬州水运交通畅通的重要设施,它将大运河、长江乃至海外的运输、贸易与城内的街市商业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城内外的船只可以方便地出入城郭,水门之间的运渠犹如干道,吸引了聚落、仓库与店肆的密集布局。随着城市的发展,新的街市坊区沿水门向城郊进一步扩展,城区与城郊的空间就这样紧密的融合为一体,推动着城区的扩大与延伸。

2.苏州水门

苏州位于太湖平原中部,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网交错。春秋时期吴国始筑阖闾城,设水、陆门8对:西,阊门、胥门;南,盘门、蛇门;东,娄门、匠门;北,齐门、平门。胥门可连太湖,匠门通大海,齐门接运河。各门分别与城内的街衢、河道相对应,支撑起城市的交通干道。隋代贯通江南运河,另择苏州城址,航运极发达。唐代仍移回旧址,为江南唯一的雄州[4],这与其社会经济的地位是相匹配的,那时的苏州城郭内外水运发达,运渠上船只稠密,李绅《过吴门二十四韵》云:“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5]诗中阊门的景象可比照其水门的运行状况,水门、运渠及沿岸街市构成了规整的街坊格局,这便是苏州城市空间发育的基础。1978年8月下旬,苏州博物馆考古组对齐门基础进行了考察清理工作,齐门在北墙偏东处,东邻陆城门,北通城外运河。城圈已毁,经疏通发现了水门基础,基础设于河底,下压生土层,与苏州其他水门相同。水门的基础结构为木排,置于水门下河底处,100余根圆木分三层叠压而成。圆木用铁钉加固,圆木间隙填嵌以石块、石片。木排南北各竖一排木桩,使之坚稳。中层圆木两端上面对称盘砌四层青石,筑成石驳,上为砖砌圈顶。考古组推断以上为南宋时施工技术,唐至五代,苏州水门仅有水栅、网,未设闸门[6]。但唐宋苏州水门基础修建技术有着连续性与沿革性,因而可上溯唐代水门的基础结构与修筑技术也是有一定成就的。

3.杭州水门

秦代已于今杭州山谷中设钱塘县,东汉以来,西湖以东的沙州平原逐渐形成,钱塘县遂迁往沿江平原。东晋开凿浙东运河,钱塘河运、海运兴起。南朝升钱塘为郡,隋代废郡,设杭州,重筑州城,方圆36里,置陆门十二、水门五,其中东墙设保安门、南水门、北水门,北墙设天宗门、余杭门,保、余二门附有陆门。隋末,江南河凿通,杭州始位于大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接点上。唐代继续向北边沙州平原扩展城区,城南、城北都形成了附郭草市。唐末,钱镠两次扩城,也置水门[7]。唐代杭州是数条水系的汇集点,大运河自北而南贯城而过,与钱塘江连接,城南的浙东运河与海运相连可通闽广,城西的富春江、新安江水运可往江淮。城内以大运河为轴线,水网密织,街市棋布,《杭州刺史厅壁记》称其“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8]。水门、运河与街市形成城市基本骨架,拉开城市布局空间。虽有城墙划分城市内外,但水门的存在,又将城市内外街坊、草市连为一体,支撑起了杭州的繁荣,这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定都的社会经济基础。

4.福州、泉州水门

福州是由古海湾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其腹地属冲积、海积平原。汉代时,这里已形成遍布沙洲、沼泽的半岛地形,始筑城。晋代,港汊由北而南逐渐变窄乃至消失,始在今福州屏山南麓筑子城,置水陆门,其中水门4个,由于水门沟通了城市内外的水上运输,因而船运可从闽江下游直抵城内。唐代,闽江带来的泥沙沉积,人工的围湖垦田,加快了城市空间持续向南延伸。随着市廛向城南的扩展,唐天复元年(901),于子城外扩筑福州罗城,由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主持修建,方圆40里,其中陆门16个,水门3个[9]。据《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载:“我相府琅琊王王公之有闽越也,……自乾宁四年丁巳至天祐二年壬戍凡六年,礼乐兴,忠孝敦,乃谋及城池。……又水门三,其二树棂筛波,卸帆入舟,鸣舷柳浦,回环一郭,堤诸万户。注之以堰二,渡之以桥九。镜莹虹横,交舫走蹄,斯大城之制也。”[10]这条史料记录了唐末福州城的水门样式、部分管理制度、配套的基础设施,也描述了船只通过水门出入城郭内外,及城内运渠沿岸发育形成密集的居民聚落等景况。将福州子城外自发形成的居民聚落、商埠市廛纳入罗城城区后,水门的设置,沟通了城郭内外封闭的城市空间,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空间布局与使用功能,并为以后城区的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基础。(www.xing528.com)

泉州位于晋江下游出海口处,建城于唐代,依托港口发育形成子城与衙城双重格局,南唐时又扩建了罗城。以城内两个十字街为中心,街道通向七座城门,其中的南熏门为水门,海船可抵南熏门附近的港口。到了宋代,水门外已形成街市,船只通过水门进入罗城,稍往北形成一段水街[11]。这明显是在唐代、五代水门两侧聚落、市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繁荣景象。

5.楚州、成都与临贺水门

以上是资料较为集中的江淮、东南地域的水门个例,下面再介绍一些资料零散的个别南方城市的水门情况。淮河流域的楚州(今江苏淮安楚州区)是一处水运运输枢纽,其城市交通自然也离不开水门设施。卢纶《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中孚自仙官入仕)》云:“并楫湖上(一作中)游,连樯月中(一作下)泊。沿溜(一作流)入阊(一作闾,一作阁)门,千灯夜市喧。”[12]此诗不知作者写于何地,但诗中提道:“新诗满帝乡。……此去复如何?东皋岐路多。……下淮风自急,树杪分郊邑。”[13]则系作者想象吉中孚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行往楚州沿途的景色,绝无到今苏州阊门之可能。隋代开山阳渎,楚州地处京杭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境内河渠纵横,水网密布,城郭水门建设势在必行,如今天淮安还有“水门桥”“御码头”等地名,应就是古代沿用下来的设施,则此诗所咏阊门系楚州的水门。成都坐落在岷江流域,水系较丰富,后蜀宫城曾有水门,花蕊夫人《宫词》云:“望见内家来往处,水门斜过罨(一作画)楼船。”[14]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该诗多处提及成都宫殿水门。另,在岭南西江流域的支流贺江旁的广西贺州市贺街镇临贺古城,始建于西汉,为唐代沿用,水门保存至今[15]

6.开封水门

说过了南方城市水门,再来看一看北方的水门。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的黄河南岸,地势低平。战国时期鸿沟的开凿,隋代大运河的铺就,使这里一直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唐代建中二年(781),汴宋节度使李勉在此筑罗城,一如前朝未置水门,《汴州东西水门记》载:“维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为城,其不合者,诞寘联锁于河,宵浮昼湛,舟不潜通。”[16]该段文字描述了船只不得进入开封城中的情形。贞元十四年(798),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始筑东、西水门,“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陇西公命作东西水门。越三月辛巳朔,水门成。……黄流浑浑,飞阁渠渠”[17]。“飞阁”指水门楼。水门的建设贯通了城市内外的水运,推动了城内市街与城外草市的连接,如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云:“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18]正描述了此景象,城内外商业空间的并联与扩大推动了城市的繁荣,水门居间的作用至为重要。

7.洛阳水门

洛阳是唐代第二大城市,北方的水陆交通中心,有洛、瀍、涧、谷等河流及一些人工渠贯城。传世史料虽讫无发现水门记载,但仍有迹可寻,据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一作寄友)注云:“崔曙,宋州人。开元二十六年登进士第,……”[19]此诗前后录有《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嵩山寻冯炼师不遇》《缑山庙》等诗,望仙台是汉文帝所筑,以望河上公,位于今河南陕县西南;嵩山位于今河南登封西北;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偃师、缑氏、登封都属于河南府,为东都洛阳属县,则崔曙作《登水门楼》前后的活动范围是洛阳一带,此水门楼疑为洛阳水门,盛唐之际已使用。黄河洛阳段呈西北——东南方向流淌而过,崔曙所登水门楼能北眺黄河,必位于北墙或东墙北端。靠近城北的水系有洛、瀍、涧等河流,及漕渠、泄城渠、瀍渠、谷渠等人工渠,其中洛水、漕渠水量较大,都从东墙出城,可能各置有水门,张贞期眺望黄河之处或为位置相对偏北的漕渠水门。除此处水门外,又据楼颖《伊水门》云:“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惬心乃成兴,淡然泛孤舟。”[20]明言伊水门通行船只。该诗作者“楼颖,天宝中进士”[21]。盛唐时期伊水门也已使用。伊水发源于熊耳山南麓,从伊阙北分出二支入城,伊水门即在南墙处无疑。就洛阳城墙修筑过程来讲,隋代宇文恺设计洛阳城,为唐代沿用,并续臻完善。除唐初姜行本修筑外,唐高宗武则天时仍有续建,《唐六典》载:“龙朔中,诏司农少卿田仁汪随事修葺,后又命司农少卿韦机更加营造。光宅中,遂改为神都,渐加营构,宫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备矣。”[22]则洛阳水门的修筑可上溯到隋、唐初的城郭建设时期。

通过以上的列举,可以小结如下:其一,水门的修筑与推广,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协调分布。附带水门的城郭分布的地域,有着天然及人工的丰富的水系,城市又处于水陆交通枢纽位置,经济腹地广阔,城市内外经济发达,因而拥有修建水门的需要与可能。如上所述,扬州是大运河、长江的交汇点,苏州是航运极发达的雄州,杭州是大运河的终点,福州是闽江水运、东南海运的枢纽,开封、洛阳是黄河漕运的中心。这些城郭修有水门,即可保障城市安全,又可使水运贯城而过,有利于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水门内外沿运渠发展起来的运输业、物储业、商业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布局。其二,南方水门的设置较北方更为先进与普及。《唐国史补》载:“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23]江南河网密集,水运发达,春秋战国以来,城郭水门的修筑就已不少,至唐、五代更为普遍。而北方缺乏水系,陆运发达,城郭水门建设起步晚,分布稀少。远溯汉代长安,虽也有渠道通漕运到宫城的记载,但没有见到水门。唐天宝元年(742),长安城开凿漕渠,引泬水从金光门北侧入城,通往西市,为运输之用,但也缺乏设置水门的记载。唐代济宁(今山东济宁西北)可能开有水门,如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池在济宁州境)》云:“秋水通沟洫,城隅进(一作集)小船。”[24]若此处作者确题为“进”字,则属水门无疑了。宋代熙宁五年(1072),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曾修筑北水门,此前则有土、苇筑成的故水门,可能为唐、五代旧式,但此门不通漕运,仅做排洪之用[25]。又如考古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临淄城西北角有石砌水门,为一组孔径狭小的多层水道,仅容细水通行,为城市居民饮水、排污通道[26]。因此可以推断,汉唐长安水渠入城处可能也修筑有类似功能的水门。总之,北方城郭即使置有水门,也很少似开封水门那样具有一定的规模,可能大多是排泄城市用水、雨水的,在城郭水门的开发时间、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上,江淮、东南领先于北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