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陵石刻群与陵山的空间布局

建陵石刻群与陵山的空间布局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从宏观的空间角度来分析建陵石刻的排列与陵山的空间关系,能够展现石刻与陵山客观严谨的仪式序列感。

建陵石刻群与陵山的空间布局

1.建陵石刻的排列与陵山的空间关系

陵园石刻是封建礼仪制度的化身,表达共同的主题和理念,因此石刻群在陵园空间环境中追求统一性,不刻意强调某一件石刻的具体形态特征,需服从整体发挥组合的作用。建陵石刻的配置和组合与此前的唐陵石刻规制大体一脉相承,从石刻空间排列的视点分析,南北走向的石像生仪仗与东西方向雄伟起伏的陵山形成强烈的仪式感,共同凸显陵园的主题纪念性、严整性和帝王的权威性。建陵石刻遗存归类明晰,以陵山为中心朝四个方位基本对称排开,严整有序。南门神道石刻顺着山坡绵延至最南端的石柱,石刻的体量、比例、数目、距离的合理规制,高低的排列错落有致强化了石刻与陵山的空间表现,石雕群有序的排列阵势在巍峨山岭的衬托之下形成宏伟庄严之气势,对整体环境氛围的烘托和空间层次的表达相辅相成。“同时,它又以高低不同的尺度、大小不一的体积以及石刻数量的不同,与起伏的群山构成一种有序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雕刻群庄严之中有变化,从变化中求得统一”[7]。所以,从宏观的空间角度来分析建陵石刻的排列与陵山的空间关系,能够展现石刻与陵山客观严谨的仪式序列感。

2.建陵石刻遗存现状与陵山空间

在实地的踏查中可以看出建陵石刻与唐诸陵在地形地貌上的不同,水土流失使得石刻与周边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造成建陵神道两旁的部分石刻下陷至土里,与建造时期有着巨大差异,在关中十八陵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陵园石刻状态,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石刻形成的特殊空间关系更能表现建陵的石刻之美。神道相隔甚远,增加了山陵环境的空间层次,在视觉上显得更加壮阔且空间变化丰富。建陵石刻遗存的数量和种类相对完整,姿态不一,呈现出站立、倾斜、倒塌等现状,在局部的小空间内与周边环境相容:华表底部及以下没入土里,沉稳坚定地深扎于高原之巅;翼马腿部及尾部虽陷进土崖中间却也难掩其威风凛凛之势,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建陵的文武侍臣立像拱手恭立,镇定而肃穆,与身旁的树木、房屋仿佛是有对话的……不同的景色给予石雕与环境不同的景象和含义,为静静伫立的陵园石刻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造就了另外一种的美的情境与感受。站在南门眺望远处山峰,石雕依原势而立,从最南边的石华表向北蔓延由低到高至陵山脚下的石狮,石刻层层递增将视线引导至最高处的陵山,使人心生敬畏。斑驳的石雕与建陵厚重的山陵逐渐融为一体,石刻与陵山是唐帝陵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陵园保存至今最有力的实物遗存,因此要更加注重两者的相互关系,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有了彼此的衬托变得更有意义。(www.xing528.com)

3.建陵空间中的“天人合一美学

建陵石刻与陵山的空间关系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与“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不谋而合。建陵神道石刻与沟壑地貌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特殊的空间形态,陵园的营建与石刻的规制除了风水上的考究以外,也符合正常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刻和合理性和人为的主动性。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且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唐人巧妙地利用建陵特殊的山形地貌,因地制宜,与石刻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环境,在各自的空间中相互衬托使其更符合主题下的审美要求。建陵地势高亢,石刻立于山原之巅,纵观陵园的整体态势,前临渭河平原一览无遗,背依黄土高原的崇山峻岭,山势高耸回环,山水环绕其间,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使得陵园石刻与陵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