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非氏源于西羌,那么其在北朝时期的情况究竟如何呢?笔者翻检石刻文献资料,发现其中关于荔非氏的记载虽然分散而不成体系,且很少涉及荔非氏族群的发展、迁徙等内容,但对于补充正史文献关于隋唐之前荔非氏的记载仍颇有价值。
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中原汉族杂居融合。姚薇元《北朝胡姓考》记录了三方关于荔非氏的石刻,其一为前秦建元三年(367)《魏故太尉邓公祠碑》,其题名有军功曹书佐宁戎利非阎永进,“利非”即“荔非”;其二为北周保定四年(564)《荔非道庆造像碑》,题名中有荔非道庆、荔非社奴、荔非仕明3人;北周天和元年(566)《昨和拔祖等造像碑》,题名中有荔非氏5人[15]。《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一文称:北魏正始元年(504)《山公寺碑颂》题名有外兵掾荔非飞龙、录事史荔非兴仁、士曹史荔非、户曹史荔非马郎、租曹史荔非堕娥、户曹荔非进成等6人[16]。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北部的北地郡(今铜川市耀州区)为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关中地区近年来陆续出土和发现石刻中关于荔非氏题名者数量不少。今铜川药王山所存北朝石刻造像题名中仍有荔非氏家族成员,如:北魏永熙二年(533)《儁蒙文姬瓽姬娥合邑卅一人造像碑》背面题名中有“荔非贵姬”[17];保定二年(562)《邑子一百人等造像碑》背面题名中有荔非氏[18];天和六年(571)《雷明香造像碑》背面有“清信士荔非婆”[19];此外,在彬县亦出土有荔非氏题名造像碑,可见荔非伏猥、荔非昌祖、荔非娥仁、荔非金安等姓名[20]。1996年在白水县妙觉寺出土一通西魏时期《荔非氏造像碑》,其中荔非氏成员题名数量最多,计有:荔非广通、荔非舍荣、荔非景祅、荔非名贵、荔非明儁、荔非清里、荔非引奴、荔非万孙、荔非屈仇、荔非庆寿、荔非乞得、荔非永石、荔非拢副、荔非丑奴、荔非黄苟、荔非思明、荔非贵庆、荔非君海、荔非阿张、荔非赵奴、荔非明祖、荔非景图、荔非欢祖、荔非欢明、荔非鸠支、荔非如袄、荔非暯引、荔非永孙、荔非双树等多人[21]。
以上述及的石刻文献资料大量补充了隋唐之前关于荔非氏文献记载的不足。从这些石刻资料来看,作为羌族成员的荔非氏,应当伴随着羌族自西而东的迁徙来到今陕西境内,其在北朝时以族群聚居,活动范围为今陕西铜川、渭南、宝鸡组成的关中北部地区,即当时的北地郡。结合白水县《荔非明墓志》以及西魏《荔非氏造像碑》的出土和发现,白水县应当是当时荔非氏聚族而居的地点之一。目前关中地区发现的同时期石刻资料中,荔非氏在定居北地的胡人中数量不及宇文、儁蒙、夫蒙等姓氏,但亦为该时期北地郡之常见姓氏。此外,今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方名为《荔非明达造像碑》,无年款,之前学者多数将其认定为北周或隋代作品,但日本学者石野智大依据该造像下部题名记载的官职名称指出,其应当为唐武德七年(624)至永徽二年(651)之间的作品[22]。《荔非明达造像碑》中有荔非明达、荔非延□、荔非仲□、荔非仲祥、荔非熹□以及可见荔非姓氏的题名者共10人。石野智大的研究结论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荔非氏在唐代初年仍聚族居住在渭南、铜川一带。荔非氏与羌族其他姓氏聚族而居、整体迁徙的状态自北朝延续至隋唐时期。《荔非明墓志》载其夫人为雷氏,姚薇元先生曾考证指出雷氏乃羌中豪族,而雷氏与荔非氏题名同时出现于同一通北朝造像碑的情况亦非孤例,可见荔非氏与雷氏应当存在联姻、宗族关系。
注释
[1]关于都督演变为散官,参见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1年,第614——618页。
[2](清)严可均辑:《全梁文》,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25页。
[3]《隋书》卷二十八《百官志下》。
[4]王炳文:《唐代牧监使职形成考》,《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51——58页。
[5]《宋书》卷三十六《州郡志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100页。
[6](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八,中华书局,1994年,第1243-1244页。
[7]《隋书》卷四《炀帝本纪》,中华书局,1973年,第91页;《北史》卷十二《隋本纪》,中华书局,1974年,第468页。
[8]《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李光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591——4592页。
[9]《旧唐书》卷一百一十《李光弼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308页。
[10]《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第255页。(www.xing528.com)
[11]《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第329页。
[12]《旧唐书》卷一百二十八《段秀实传》,第3584页。
[13]《旧唐书》卷一百二十《郭子仪传》,第3468页。
[14]《旧唐书》卷二百上《安禄山传》,第5370页。《新唐书·安禄山传》略简。
[15]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年,第360页。按:该书指出《元秘先籫》《通志》“非”均作“菲”有误,当以石刻为是。
[16]曾晓梅、吴明冉:《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北方文物》2012年第3期,第83页。
[17]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药王山碑刻》,三秦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18]《药王山碑刻》,第32页。
[19]《药王山碑刻》,第36页。
[20]彬县荔非氏千佛造像碑,1989年出土于彬县城关镇,现存彬县文化馆。
[21]参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白水北宋妙觉寺塔基及地宫的发掘》,《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第19-20页。
[22]参见〔日〕石野智大:《唐初村落制度的“新史料”——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荔非明达等四面造像题名〉之再探讨》,鲍丹琼译,载《唐史论丛》(第十八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6——185页。
(党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