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文云“起家擢授盖松、唐安二府都尉”。据黄正建先生研究,唐人出仕一般有两个步骤,分别有不同的称谓。取得斋郎、国子学生、三卫等出身,谓之起家;有了出身后,再经过考试或番上考满之后,参加吏部、兵部等的铨选,被授予职事官,谓之释褐[39]。来慈墓志中阙书其取得出身,就直接记载其被授予品级较高的折冲都尉职事官。盖松府在绛州,其名又见于《唐马延徽墓志》:“父建,皇绛郡盖松府右果毅都尉。”[40]唐安府在同州,其名又见于《唐史思礼墓志》:“考满,授冯翊郡唐安左果毅都尉。”[41]这两个折冲府与京城长安毗邻,其地位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志文云“西戎不宾,河右时梗,乃拜公河源道镇守副使。”《新唐书·兵志》:“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镇西、天成、振威、安人、绥戎、河源、白水、天威、榆林、临洮、莫门、神策、宁边、威胜、金天、武宁、曜武、积石军十八,平夷、绥和、合川守捉三,曰陇右道;……此自武德至天宝以前边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42]
河源道即河源军。《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陇右道·鄯州》:“河源军,州西一百二十里。仪凤二年中郎将李乙支置,兵管一万四千人,马六百五十三匹。”[43]《通典·州郡二》:“河源军,西平郡西百二十里。仪凤二年李乙夫置。管兵一万四千人,马六百五十匹。”[44]据米海平先生考证,从仪凤二年(678)至武周末年(705)先后有李乙夫(仪凤二年,678在任)、黑齿常之(仪凤二年至垂拱三年,678——687年在任)、娄师德(永淳元年至万岁通天元年,687——696在任)、臧善安(约则天朝,690——705在任)、夫蒙令卿(圣历二年,699年在任)[45]。河源军所防御的对象基本是吐蕃。
关于高宗至则天朝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旧唐书·吐蕃传上》记载,咸亨元年(670)四月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征讨吐蕃,败绩。吐谷浑被吐蕃灭国,部众内属,“徙于灵州。自是吐蕃连岁寇边”。“上元三年,进寇鄯、廓等州,杀掠人吏,高宗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往洮河军镇守以御之”。仪凤三年(678),又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都督,往代仁轨于洮河镇守。“其年秋,敬玄与工部尚书刘审礼率兵与吐蕃战于青海。官军败绩,审礼没于阵”。诏以黑齿常之为河源军使。仪凤四年(679),吐蕃请和。永昌元年(689)文昌右相韦待价,率兵往征吐蕃,迟留不进。长寿元年(692),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万岁登封元年(695),孝杰复为肃边道大总管,与副总管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孝杰坐免官。万岁通天元年(696),“吐蕃四万众奄至凉州城下,都督许钦明初不之觉,轻出按部,遂遇贼,拒战久之,力屈为贼所杀”[46]。“吐蕃自论钦陵兄弟专统兵马,钦陵每居中用事,诸弟分据方面,赞婆则专在东境,与中国为邻,三十余年,常为边患”。圣历二年(698),赞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来降。久视元年(700),吐蕃寇凉州。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败之。长安二年(702),赞普率众万余人寇悉州,都督陈大慈皆破之。吐蕃遣使请求和,许之[47]。陆增祥云:“西戎不宾当指吐蕃而言。本纪,永隆元年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延载元年娄世德为河源积石悦远等军营田大使,不见有河源道镇守使其人,慈岂尝为黑齿之副耶?”[48]其说殆是。(www.xing528.com)
志文又载“淮夷叛而逐其宗,都护降而黜其族。由是左迁春州司马”。陆氏云:“史无来姓叛逆之事。惟长寿二年杀广州刺史来同敏,岂因是耶?”[49]笔者以为其说不确。志文中的这句排比句,只是说因外族叛乱,主政者因此被贬官,丝毫无来姓叛乱之意。《旧唐书·地理志四》岭南道“春州,隋高凉郡之阳春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春州。天宝元年,改为南陵郡。乾元元年,复为春州”[50]。春州领县二,阳春(州治,其地在今广州阳春市)、罗水。
志文云“南蛮蚁聚,岭外蜂飞,广州都督奏公行康州事”。《旧唐书·地理志四》岭南道“康州,隋信安郡之端溪县。武德四年,置康州都督府,督端、康、封、新、宋、泷等州。九年,废都督府及康州。贞观元年,又置南康州。十一年废,十二年又置康州。天宝元年,改为晋康郡。乾元元年,复为康州”。康州领县四。端溪、晋康、悦城、都城。康州在今广东德庆县[51]。
两《唐书》所记高宗、则天、中宗三朝任广州都督者有五人,即冯元常、王果、路元睿、王方庆以及周仁轨。冯元常在高宗崩后(683)“改授眉州刺史”,“又转广州都督”[52]。王果垂拱初(685)官至广州都督”[53]。路元睿当是王果继任者。王方庆则天临朝(690),拜广州都督,证圣元年(695),转洛州长史[54]。周仁轨任广州都督是在中宗复位前后(705)[55]。这五人中,冯元常在广州时“安南首领李嗣仙杀都护刘延祐,剽陷州县,敕元常讨之。率士卒济南海,先驰檄示以威恩,喻以祸福。嗣仙徒党多相率归降,因纵兵诛其魁首,安慰居人而旋。”此事《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将之系于垂拱三年(687)八月[56]。路元睿在任贪暴,被胡商刺杀。王方庆继任后,安抚海客贸易,又将地方“首领纵暴者悉绳之”。周仁轨只记载有诛杀钦州首领宁承兄弟之事。这五人中,前面四人担任广州都督的时间均早于来慈康州司马。那么,推荐来慈任康州司马的,只有周仁轨的可能性较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王方庆与周仁轨之间另有一位广州都督举荐来慈任康州刺史,但此人史籍失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