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野王的入仕,根据志文记载:“龙朔三年,以四门进士,射策高第,调补相州参军事。”唐代国子监有六学,四门学是其中之一,有学生一千三百人,其中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的家庭的儿子为之,剩下八百人以出身平民家的成绩好的为之[16]。刘敬同在唐高宗时期作为著名将领,刘野王在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入四门学,当是受其父刘敬同的恩荫才得以进入。
刘野王去世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享年72岁,则其当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故唐高宗龙朔三年(663)高中进士,时年26岁。唐代流行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刘野王高中进士之后,担任相州参军事。严耕望先生曾经讲到州参军是士人初入仕之官[17]。相州是望州,相州参军事作为其释褐官。虽然望州的参军事没有校书郎和正字清贵,也比不上京畿的尉[18],但是望州一般作为东都洛阳的屏障,也有在人口众多、交通位置重要的地方设置的[19]。但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地位日渐重要,武则天后期长期在洛阳居住,相州作为望州,故而在相州担任州参军事,当也不错。
志文记载:“胶庠进德,既利用而宾王。州县劳人,方陟遐而自迩。满岁,授太子左内率府兵曹参军。”可见刘野王在相州参军事任满之后,就成了太子的僚佐。这里只用“满岁”,一般唐朝官员四年为一个任期。刘野王在唐高宗龙朔三年(663)释褐,如果四年一个任期来看的话,其很有可能是在李弘为太子时担任的太子僚佐。根据《旧唐书》可知李弘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猝死[20],因而刘野王担任太子僚佐很可能是李弘为太子之时,可见刘野王作为名将刘敬同的儿子,其入仕之后还是很受重视。
太子左内率府兵曹参军为正九品下[21],相州参军事为从八品下[22]。唐代一般重视京官而不愿担任地方官,尽管从相州参军事调任太子左内率府兵曹参军,品级降低了,但是能够入京并且担任太子僚佐,以后仕途会更加显达。
志文又载:“又应八科举及第,授奉礼郎。举其有德,时闻执其羔雁。职不失贤,足可观其礼乐。历左威、左金吾二卫铠曹、营缮监主簿。”“八科举”一般认为只存在于唐高宗一朝,源于制举诏令设八科取士[23]。故而刘野王以八科举及第,又增加了一条唐高宗时期“八科举”的材料。
唐代奉礼郎属于太常寺,品级为从九品上,职责是掌设君臣之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24]。志文也记载了奉礼郎的职责:“举其有德,时闻执其羔雁。职不失贤,足可观其礼乐。”刘野王在担任奉礼郎之后,相继担任左威卫、左金吾卫铠曹参军事,品级都是正八品下。
铠曹参军在武则天长安时改称胄曹,唐中宗神龙时又改为铠曹,开元初复为胄曹[25]。营缮监也即将作监,唐睿宗光宅元年(684)改为营缮监,唐中宗神龙时复为将作监。将作监主簿为从七品下,主簿主要是掌印,勾检稽失[26]。可见刘野王在唐高宗龙朔三年(663)释褐,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已经历官六任。尽管从品级上看不高,但是其在中央任职,以后仕途当会显达。
志文载:“永昌元年,授洛州录事参军。京邑翼翼,述职必在于能名;洛中雅雅,令誉复归于明德。是时也,君有卜代之庆,盛作洛之仪;臣有奉使之节,延皇华之命。公时为河东道宣劳使,还加朝散大夫,寻授伊阙县令,又迁户部员外郎。”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刘野王担任洛州录事参军。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录事参军属于中层文官,一般四五十岁时方能担任,一般大府的录事参军职位也是士人热衷的职位,并且任官者都是出身或者仕宦条件非常好的士人,通过几次迁转才能担任[27]。洛州即河南府,是唐朝的东都所在,并且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东京的地位超过了长安。刘野王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已经52岁。刘野王科举出身,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入仕,奋斗了二十多年,才担任录事参军,得以跻身中层文官行列,这也反映出了录事参军地位之重要。
唐睿宗在《遣宣劳使诰》提到派遣宣劳使是为了“临遣大臣宣扬朝典”。志文提道:“臣有奉使之节,延皇华之命。”显然是为了宣扬皇帝的诏命于地方,临时派遣大臣。只是刘野王担任宣劳使史书无载,也许睿宗时期不止一次派遣。刘野王担任宣劳使之后,朝廷给予了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的文散官。伊阙县属于畿县,县令为正六品上[28]。唐朝还比较重视对京畿县令的选拔,一般京畿县令仕宦相比于雄望县要好得多,具体而言在什么县担任县令会影响以后的仕途的发展[29]。此时武则天、唐睿宗都在东都洛阳,故而刘野王担任伊阙县令,地位十分重要。之后刘野王又担任了郎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京畿县令的仕宦相对显达,也属于唐朝士人热衷的职位。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收录了刘野王担任户部员外郎的情况,只是传世史料刘野王以字行,也即刘希逸[30]。在唐代郎官是中央很清要的官职,也是员额最多的一类,郎官是从唐代士人担任高层文官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31]。我们从志文“郎官乃人之领袖,魏舒见重于晋朝。古难其人,我易其职”可以看出时人对郎官的重视程度。
然武周时期政治斗争频繁,酷吏政治盛行。志文记载:“圣历三年(700),因遇疾久之,出为简州长史,寻转彭州司马。”这里遇疾很可能是托词,简州、彭州都属于剑南道。简州是下州,有户两万多,彭州是紧州,有户五万多[32]。尽管简州是下州,但是其户口两万多,在州的级别中当属于中州;彭州是紧州,户口五万多,属于上州[33]。然而中州和下州都没有长史,因而简州很可能是下都督府,这样来看下都督府的长史为从五品上,上州的司马为从五品下[34]。本来刘野王仕途显达,但是由于政治斗争,下放偏远地区担任都督府、州刺史僚佐,对其以后的仕宦有消极的影响。
在地方大概三年左右,刘野王回京,根据志文记载:“长安三年,加上柱国,入为祠部郎中,俄除太子率更令。”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刘野王担任祠部郎中,可补《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太子率更令为从四品上[35]。此时太子为李显,也即唐中宗。因而志文载:“汉君择吏,必尽天下之贤。魏主登朝,还忆龙潜之旧。”
唐中宗神龙反正之后,根据志文记载:“神龙初,授正议大夫,太仆少卿,寻加银青光䘵大夫,又迁太府少卿。”正议大夫是正四品上的文散官,其担任太仆少卿于神龙元年(705),之后又给予从三品的文散官,仍担任太府少卿。太仆少卿协助太仆卿掌管厩牧、车舆,地位十分重要[36]。根据《唐九卿考》神龙初先有姚崇、后有宗楚客担任太仆卿[37]。姚崇、宗楚客之后都入相,刘野王在神龙初担任姚崇、宗楚客的贰职,由此可见刘野王当为唐中宗的心腹大臣。太府少卿是协助太府卿掌管邦国财货,负责平准等事情[38]。唐中宗神龙时期到景龙初是皇亲纪处讷担任太府卿[39]。因而刘野王先后担任管理马政和财赋的贰政,可以想见唐中宗对其重视程度。
由于神龙反正之后,统治阶级上层矛盾重重,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的发生,使得大批的达官显贵或者成为阶下囚,或者飞黄腾达。我们看刘野王之后的情况:“(神龙)三年,授使持节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没有收录刘野王担任怀州刺史,可补阙。之后刘野王“景龙元年,进封谯县开国侯,食邑七百户,拜工部侍郎”。根据唐制,县侯食邑千户,县伯食邑才七百户[40]。由志文可知刘野王在唐中宗景龙元年(707)担任工部侍郎。
然不久:“二年,制兼检校陕州刺史。”也即其继续担任工部侍郎,同时兼任陕州刺史。根据志文:“察其城池,虢公为宫之遗迹;观其原野,邵伯分陕之故墟。”其实陕州处于两京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然而不久之后:“三年,正除陕州刺史。”刘野王不再担任工部侍郎,只是担任陕州刺史。此时已经接近唐中宗统治的末年,不知是刘野王年老还是其他原因,最终其彻底出京担任刺史。刘野王担任陕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没有收录,可补阙。
其子刘宾实在唐隆元年(710)七月安葬其父亲之时,在右卫任职。唐隆元年六月李隆基刚刚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最终扶持唐睿宗第二次当皇帝。作为唐中宗心腹刘野王之子,刘宾实在唐隆政变之后,还在禁军任职,并且根据《唐刺史考全编》记载其之后担任阆中刺史来看,很可能刘宾实既没有跟随李隆基、太平公主,也没有跟随韦后、安乐公主,因而并没有被马上处置。
然而根据其之后担任阆州刺史的情况来看,很可能在开元初其在政局稳定之后,刘宾实就离京赴任了,而不是唐代宗大历时期。因为《元和姓纂》在刘野王和其父亲之间多加了两辈人,如果一辈算三十年,那么两辈六十年。唐代宗大历年是从公元766到779年。因而刘宾实担任阆州刺史在开元初比较合理。
通过对刘野王墓志的考释,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其家族世系及仕宦等史事,可补《元和姓纂》《唐刺史考全编》《唐九卿考》《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等之阙。同时通过对其墓志的解读,我们得以了解到刘野王家族在隋唐两朝都担任太子僚佐,只是时运不济。隋朝担任废太子杨勇的僚佐,唐代担任唐高宗太子李弘、唐中宗的僚佐。刘野王在唐中宗神龙反正之后,得以跻身高层文官,并且也担任过清显的郎官。
然而也许是因为政治斗争,晚年刘野王从京官转为地方官。唐中宗去世后,李隆基、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作为唐中宗亲信的刘野王家族逐渐没落。其子尽管在唐隆政变之后还在担任禁军将领,然很可能在开元初担任地方州刺史。纵观刘野王家族的仕宦经历,其盛衰与政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刘野王墓志没有记载当时严酷的政治斗争,然从其家族的仕宦经历可窥当时政治斗争之严酷。
注释
[1][6][13](唐)林宝撰,岑仲勉校:《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五《刘姓》,中华书局,1994年,第679页。
[2][4]《北史》卷八十三《刘臻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2809页。
[3]王宇珖:《楚材周用——西魏北周的入北南士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39页。
[5]《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卷五《刘姓》,第677页。
[7]《隋书》卷四十五《杨勇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238页。
[8]《隋书》卷四十五《杨勇传》,第1239页。
[9](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下《选部下·藻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607页。
[10]《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开耀元年闰七月庚申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404页。
[11]《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垂拱元年六月条,第6435页。
[12](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校:《唐六典》卷二四《诸卫》,中华书局,1992年,第621页。(www.xing528.com)
[14]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卷二一六《阆州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85页。
[15]《唐六典》卷二四《诸卫》,第618页。
[16]《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上》,第1159页。
[17]严耕望:《唐代州府僚佐考》,载《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158——160页。
[18]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中华书局,2008年,第161——171页。
[19]翁俊雄:《唐代州县等级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第9——10页。
[20]《旧唐书》卷五《高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00页。
[21]《唐六典》卷二十八《太子左右卫及诸率府》,第721页。
[22]《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317页。
[23]徐晓峰:《唐代“八科举”考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6期,第708——714页。
[24]《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第397页。
[25]《唐六典》卷二十四《诸卫》,第617页。
[26]《唐六典》卷二十三《将作都水监》,第593——595页。
[27]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中华书局,2011年,第363——364页。
[28]《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第1318页。
[29]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第287页。
[30](清)劳格、赵钺著,徐敏霞、王桂珍校:《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户部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第611页。
[31]赖瑞和:《唐代中层文官》,第204——205页。
[32]《新唐书》卷四十二《地理志六》,第1080——1082页。
[33]翁俊雄:《唐代州县等级制度》,第11页。
[34]《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志四下》,第1315——1317页。
[35]《唐六典》卷二十七《家令率更仆寺卷》,第699——700页。
[36]《唐六典》卷十七《太仆寺》,第479页。
[37]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97——298页。
[38]《唐六典》卷二〇《太府寺》,第540页。
[39]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第521——522页。
[40]《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第1188页。
(王庆昱,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