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文记载:“君讳野王,字希逸,沛国相人也。”刘野王,字希逸。查诸史书,刘希逸有载,可见刘野王后来当以字行。至于其居地,志文记载为沛国相地。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可知刘希逸确实为沛国相人,只是其世系记载有误[1]。因而墓志的出土,为我们搞清楚了刘希逸原名刘野王,只是后来以字行,可补史阙。
关于刘野王的曾祖刘臻,根据志文记载:“曾祖臻,梁中书舍人,隋吏部郎,太子率更令,饶阳县公。”刘臻在《北史》有传,可知其在南朝梁元帝时曾担任中书舍人,由梁入西魏,北周至隋代历有职任[2]。然而墓志并没有记载刘臻在西魏北周的仕宦,当与西魏时于谨伐梁、江陵被破、刘臻被俘,墓志为了避讳而没有记载有关。有学者认为南朝梁时期入西魏的人士,大部分沦为奴婢,只有少数高级文士被优待[3]。
然而刘臻入隋之后,“隋文帝受禅,进位仪同三司。左仆射高颎之伐陈也,以臻随军主文翰,进爵为伯。皇太子勇引为学士,甚亲狎之”[4]。《元和姓纂》记载:“臻,隋仪同、饶阳公。”[5]故而结合志文可知,刘臻最后爵位是饶阳县公。刘臻在隋代担任了吏部郎、太子率更令,可补史阙。至于《北史》等缘何没有记载刘臻在隋代的仕宦,也许与刘臻为太子杨勇的幕僚、后来太子杨勇被废有关。
志文又载:“祖通隐,隋平原王记室参军,侍王读书;父敬同,皇朝吉州司马,赠宋州长史。”刘通隐只是在《元和姓纂》有载,但是《姓纂》没有记载其仕宦情况[6]。根据志文可知刘通隐在隋代担任平原王记室参军,侍王读书。根据《隋书》可知平原王杨裕为废太子杨勇之子[7]。至于《元和姓纂》缘何没有记载刘通隐的宦历,当与杨勇被废、其子杨裕受到牵连有关。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对杨勇的诸子进行了诛杀,根据史载:“炀帝践极,俨常从行,卒于道,实鸩之也。诸弟分徙岭外,仍敕在所皆杀焉。”[8]隋刘野王的曾祖刘臻曾担任废太子杨勇的幕僚,祖父刘通隐担任废太子杨勇的儿子的幕僚,可想而知其家族在国祚短促的隋代,仕途不显。
刘野王的父亲刘敬同,根据《唐会要》记载其是当时的名将,与李多祚等齐名[9]。《资治通鉴》记载:“行俭又使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将单于府兵追蹑之。伏念请执温傅以自效,然尚犹豫,又自恃道远,唐兵必不能至,不复设备。敬同等军到,伏念狼狈,不能整其众,遂执温傅,从间道诣行俭降。”[10]可见刘敬同是著名军将,能担任副总管,可知其品级当不低,在唐高宗、武则天初年颇有军功。又《资治通鉴》记载:“同罗、仆固等诸部叛,遣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发河西骑士出居延海以讨之,同罗、仆固等皆败散。”[11]左、右威卫在光宅元年改为左、右豹韬卫,左豹韬卫将军为从三品[12]。可见刘敬同在唐高宗、武则天初期已经担任高层官员。但是志文记载刘敬同官至吉州司马(从五品下),后获赠宋州长史(从五品上)。至于刘敬同因为何事被贬官,史书无载。武则天在唐高宗驾崩之后,实行高压政治,很多官员获罪,也许刘敬同与此有关。(www.xing528.com)
《元和姓纂》记载刘野王家族的世系,从刘敬同到刘希逸(野王)记载多了两代[13]。根据志文可知刘敬同生刘野王(希逸),可以补《元和姓纂》记载之误。《元和姓纂》记载刘希逸(野王)担任工部侍郎,查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并没有收录刘野王(希逸)担任工部侍郎的情况。根据志文可知唐中宗景龙元年到二年(707——708)刘野王(希逸)担任工部侍郎,可补《唐仆尚丞郎表》。
《元和姓纂》记载刘希逸(野王)之子刘宾实担任阆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认为其大约在唐代宗大历中[14]。根据志文记载“(唐隆元年)嗣子右卫亲府左郎将宾实,高才入仕,良冶传业”,可知在唐睿宗唐隆元年(710)刘宾实担任右卫亲府左郎将。右卫亲府左郎将为正五品上[15]。在唐代一般做到中层,年龄大约为四五十岁,刘野王(希逸)去世时七十二岁,其子当也有四五十岁比较合适。故而刘宾实担任阆州刺史当在唐玄宗开元时期(713——741)。
通过对刘野王家族史事的相关考察,可知其家族从其曾祖刘臻时期,由南入北,历西魏、北周至隋初,家族崇尚文学,到其祖父刘通隐时期,都是以文学为主。但是刘臻、刘通隐相继担任了废太子杨勇及其子的幕僚,想必受到牵连,仕宦不显。
入唐之后其父刘敬同以武将入仕,也许与其家族在隋代的仕宦有关。刘敬同多次参与唐高宗、武则天初期的对外战争,军功显赫。刘野王之子刘宾实在唐睿宗唐隆元年(710)担任武将,可见刘野王家族从北朝后期,历隋至唐初,其家族尽管最初以文学知名,但是入唐之后,有逐渐由文入武的趋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