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魏徵的史学成就,曾有学者进行过探讨。1999年,卢华语在《魏徵传》一书中,即对魏徵的政治思想和史学观点有所论述[1]。牛致功在《魏徵的史学地位》一文中指出,魏徵的史学成就主要在史学思想方面[2]。谢保成1986年发表《论魏徵与〈隋书〉的进步历史观》,分析了《隋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魏徵的史论及其重要价值[3]。这些研究各有千秋,但未能系统揭示魏徵的史学成就。
魏徵的史学成就首先表现在史书编纂和史学理论方面。
唐初修八部正史,魏徵参与了其中五部的纂修。贞观三年(629),唐太宗“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修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修齐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陈史,秘书监魏徵修隋史,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4]。七年间,魏徵主修了《隋书》,为《隋书》写了序论,还为《梁书》《陈书》《北齐书》撰写了总论,并对各史“多所损益,务存简正”,终于于贞观十年(636)修成。唐初修前代史,魏徵功劳卓著,首屈一指,以修史功“加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两千段”[5]。
在上述五部史书中,《隋书》是魏徵的代表作。在这部著作中,魏徵追求“直笔”的修史态度,唐承隋祚,可用史料丰富,有专业的修史机构“史馆”支持,多位修史学士执笔,以及其他诸多因素,使得《隋书》具有了极高的史学价值。其中《经籍志》为魏徵亲撰,正式应用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史部首次作为一个大类被单独分列,此举不仅提升了史书的地位,也为目录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魏徵认为史学最重要的功用就是为现实所用。由于魏徵亲历隋朝兴衰,隋朝之繁盛与速亡都给他以强烈的冲击,故他在《论时政疏》中明确表达了要从前朝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他在给唐太宗的上疏中,也明确提出了要以隋为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臣愿当今之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则安矣;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则存矣”[6]。在详细分析隋亡原因时,他将隋炀帝与同时期的隋文帝进行比较:“夫以开皇之初,比于大业之盛,度土地之广狭,料户口之众寡,算甲兵之多少,校仓廪之虚实,九鼎之譬鸿毛,未喻轻重,培塿之方嵩岱,曾何等级!”[7]大业年间的强盛远远超过隋初,然而处境艰难的文帝“扫江南以清六合”,富饶时期的炀帝却“事辽东而丧天下”,炀帝享有如此优越的客观条件却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原因自然只能从主观方面找,魏徵对这个疑问的回答是“所为之迹同,所用之心异也”[8]。文帝劳民,是为了“安民逸民”,而炀帝是为了“肆其淫放”,视民为草芥。到此,似乎可以确定隋亡是由隋炀帝一手造成,他应为隋朝的灭亡负全部责任。但魏徵追溯其源,得出“迹其衰怠之源,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9]。他首先肯定了隋文帝建国之初的政绩,但可惜其不能善终,到晚年“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又雅好符瑞,暗于大道……听哲妇之言,惑邪臣之说”[10],与其在《论时政疏》中所述的“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杰,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枝百代,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11]互为印证。他还将隋与秦进行纵向比较。“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12]。开国皇帝横扫千军万马,统一中原大地。而继位的第二任君主“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13],最终走上了败亡的道路,“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14]。
除了修史论史之外,魏徵还编纂了大量历史文献。唐朝建立之初,由于战乱,群书散佚,为了发展文教,典藏书籍,魏徵奏请校订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粲然毕备”[15]。为书籍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唐王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魏徵于贞观五年(631)编成《群书治要》。贞观初,太宗自知戎马出身,文识不足,为吸取前朝历代君王的教训,命魏徵等整理历代君王治国方略资料,撷取历代群书之精华,整理成书。魏徵博览群书,上始五帝,下至晋代,共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采书中精要,于贞观五年(631)撰成《群书治要》五十卷。唐太宗看后,称赞道:“博而且要,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朕致治稽古,临事不惑。其为劳也,不亦大哉!”[16]命将《群书治要》赐给诸王每人一本,以得其中道理。魏徵编撰《群书治要》时所参考的古籍,很多今已失传,其具体内容,我们已不得而知。而流传下来的古书经过千百年的抄录、流传,其中某些语句已与原著不同。在《群书治要》中得以保留唐初古籍原貌,为我们了解散佚古籍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贞观十一年(637),魏徵同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百药、颜师古、令狐德棻、孔颖达、于志宁等撰成《大唐仪礼》一百卷。《吉礼》六十篇,《宾礼》四篇,《军礼》二十篇,《嘉礼》四十二篇,《凶礼》六篇,《国恤》五篇,总一百三十篇,进一步规范了唐朝礼仪,促成了“贞观礼”的形成,为封建礼制的建设添砖加瓦。贞观十二年(638),魏徵又编成《类礼》二十卷。《旧唐书·魏徵传》记载:“徵以戴圣礼记编次不伦,遂为类礼二十卷,以类相从,削其重复,采先儒训注,择善从之,研精覃思,数年而毕。”[17]唐太宗称赞《类礼》“文义粲然,遂得先圣微言”[18],藏入秘府,并赐予皇太子及诸王。由于魏徵的重新整理编录,对后世学习《礼记》的人提供了很大的便宜之处。
贞观十五年(641),魏徵同高士廉等共同撰成《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该书内容广博,以分类的形式收录了大量古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为后世保留了珍贵的古籍史料,遗憾的是,至南宋时期,该书已失传。
此外,据《两唐书》记载,魏徵还有《谏事》五卷、《祥瑞录》十卷、《烈女传略》七卷、《时务策》五卷等。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成果十分丰富的作家。魏徵作为一位政治家,其作品都与历史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后世研究唐王朝历史政治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料[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