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宫的温泉、地理、皇家足迹、自然环境这几个重要的因素,都暗合皇帝“修仙”追求长生不老的要素。天宝年间,玄宗就命房琯对“温泉宫”进行规划。华清宫的建置按照长安城的皇家模式,由“皇城、宫城、郭城”组成。华清宫以“御汤沐浴的汤池”为核心,考古发掘中唐华清宫第二道缭墙以南至骊山东西缭墙以内为“宫城”;缭墙以北至昭应古城北城门为皇城;周边为郭城。其中“皇城、宫城”占地面积约为1300亩。本文主要以宫城内皇家生活起居为研究对象,依据文献史料和现代的考古发掘情况,唐华清宫中分布着以下道教建筑:
图2 唐华清宫山上部分(元·李好文重刻宋·游师雄《唐华清宫图》)
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宋元时期的唐华清宫图来看,唐华清宫中区为皇帝起居活动的“宫城”,西区为进行祭祀大典的道观和宗庙,东区为梨园游乐的马球场、斗鸡殿等,北区通过两道缭墙连接昭应城,南依骊山为宫内禁苑。山下主要有中区:以皇家沐浴汤池为核心,最南端是温泉水源,上有玉女殿;西区:形成了国家祭祀大典所在,功德院,左瑶坛,右羽帐,果老药堂。山上:分别以集灵台、老君殿、石翁寺为三个主要轴心,是国家宗教——道教布教所在。南为朝阳门:有王母祠。西南边有朝元阁,此阁有便道与宫城相连。其中最著名的道教建筑群就是位于地势高峻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之上西南的朝元阁。朝元阁始建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到了玄宗天宝七载(748)十二月,玄宗夜梦老子降临阁内,故又称该阁为降圣阁。为此,还专门改骊山为昭应山,封骊山山神为玄德公,将骊山所在的会昌县改称昭应县[9]。据杜光庭《录异记》,唐尧之时,有五颗星星自天陨落,其中的金星之精坠落于终南山的圭峰西侧,号称太白山,而其精气化作白石,状如美玉,白石所在地的上空有紫气笼罩。天宝年间,唐玄宗想要制作一尊老君像进行膜拜,夜间梦见神人传语:“太白谷中有玉石,可取而琢之。”玄宗于是派人循紫气寻找,果然找到了白玉石,遂雕刻成玄元皇帝像,安置在朝元阁中[10]。白玉老君雕像高193厘米,约完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至七年(745——748),相传出自唐代雕刻大家元伽儿之手。雕刻手法精湛洗练,老君神情温和,身披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趺坐于三层番莲纹的须弥宝座上,玉色精润,神气如生。后由于战乱,石像被烧裂,鼻部受损,双手也被疯道人盗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君玉像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保存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1]。(www.xing528.com)
另一处是考古发掘的老君殿遗址。老君殿遗址位于今华清池南的骊山西绣岭第三峰、朝元阁之南偏西约300米处,现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遗址建筑面积154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遗址由主殿、两处亭台以及四周回廊组成,是唐代华清宫道教建筑的重要遗存。华清宫中的老君殿为唐玄宗时期供奉老君“大圣高上大道尊阙元元皇帝”的皇家内道观,号位之尊无以复加,在宫苑的具体建筑布局上,老君殿被安置在骊山西绣岭第三峰高处[12],如温庭筠《老君庙》诗“紫气氤氲捧半岩,莲峰仙掌共巉巉。庙前晚色连寒水,天外斜阳带远帆”[13]。老君殿前还有迎春坪,可见殿宇前方也特地留有广阔空间。天宝五载十二月,玄宗驻跸华清宫,日尚未出,忽见骊山山顶处云雾密集,须臾晴霁,混元圣祖现身于朝元阁之上,良久乃隐,于是改朝元阁为降圣阁,会昌县为昭应县,会昌山为昭应山,封山神为玄德公,并颁示图本于天下[14],郑嵎《津阳门诗》中“朝元阁成老君见,会昌县以新丰移”[15]即此。至清代时,老君殿中的白玉神像还是人们求雨禳灾的重要祈求对象。
这两处传承近一百年的道观,均为唐代帝王在骊山修建的皇家内道场。专供皇帝祭拜供奉。自古宗教的盛行都与政治密切相关,李唐崇道自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开始,就凭借与老子“李耳”同姓,而大肆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裔,用老百姓心目中的神仙为自己标榜出身。另一方面,在李渊起兵推翻隋时,得到道教人士岐晖、王知远等的大力支持。由此,李唐皇家笃信道教。李渊在开国之初就曾在骊山修建“白鹿观”“顺兴祠”等寺观。后世高宗修建朝元阁进行皇家祭祀,一直沿用到玄宗时期。同时,天宝年间玄宗又在朝元阁附近以夜梦老子为祥瑞,修建了老君殿。这两处最高级别的皇家道教寺观,为弘扬和传播道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华清宫也见证了那个时代道教的发展与传播。除了这两处道家著名建筑外,还有供奉骊山老母的老母殿、降圣观、集灵台、王母祠、三元洞等道观,分布在骊山西绣岭最佳的地理位置,与山下玉女殿、功德院、瑶坛、羽帐、果老药堂等遥相呼应,形成了华清宫特有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反映出华清宫在大唐盛世中重要的宗教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