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成功后,参与政变的有功人员都受到了不同的封赏。姚崇的封赏,前面已经说了,是最低的一等——第五等。而杨元琰的封赏则要高于姚崇,是第四等:“加云麾将军,封弘农郡公,食实封五百户。”[10]对比姚崇,一个县侯,一个郡公;一个实封二百户,一个五百户。这时的杨元琰,应该说,身份要比姚崇荣耀些。
也许读者会注意到,政变后的封赏,前文只说了第四等和第五等的规格,那么第一、二、三等是什么样呢?第一等当然是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等五大臣,俱被提拔为宰相,先封郡公,后改封郡王。除袁恕己赐实封四百户外,其他人皆赐实封五百户,但对袁恕己则另有恩赐:“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11];第二等是李多祚:“封辽阳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其子李承训为卫尉少卿。”[12];第三等就是上面说到的李湛“进封赵国公,加实封通前满五百户”。
如此看来,姚崇、杨元琰都不能算政变积极分子。
从此后发生的事情看,张柬之等五大臣看不上姚崇也就罢了,却不料还对他百般挑剔。
则天移居上阳宫,中宗率百官就閤起居,王公已下皆欣跃称庆,元之独呜咽流涕。彦范、柬之谓元之曰:“今日岂是啼泣时!恐公祸从此始。”元之曰:“事则天岁久,乍此辞违,情发于衷,非忍所得。昨预公诛凶逆者,是臣子之常道,岂敢言功;今辞违旧主悲泣者,亦臣子之终节,缘此获罪,实所甘心。”无几,出为亳州(今属安徽)刺史,转常州(今属江苏)刺史。[13]
姚崇无非就是为老迈病重被迫退位的神皇流下了一掬同情的眼泪,不料,竟由此获罪,被贬地方,由此也可看出,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的目的不纯。武则天再不好,那也是中宗的母亲!政变以后,就应当立即还政于中宗,这才是为臣之道。哪能凌驾于皇帝之上,为所欲为呢?
姚崇走了,杨元琰虽然留在朝里,心情却很不好。
原因在于,五大臣如此蛮横霸道,自然弄得中宗提心吊胆。其实,这次政变对中宗而言,喜忧参半。因为中宗六七年前已经被立为太子了,武则天年事已高,朝不保夕。中宗二次回宫后,要继承皇位再等也就是一年半载的事。如果到那时候,继承的就是父母亲留给自己的江山,名正言顺,谁的脸色也不用看。可是经张柬之他们这么一闹腾,竟然把父母留给自己的江山变成了他们的恩赐,中宗还得感谢他们,看他们的脸色行事。这样一来,李显这个皇帝实际上就成了一个仰人鼻息的傀儡皇帝,执政多有掣肘。更可怕的是,如果五大臣之中要是再出个曹孟德或司马懿,很可能会把大唐江山葬送……这令中宗不寒而栗。当然,跌过一次跟头的中宗绝对不会逆来顺受,轻易受五大臣的摆布。他一登基就开始布局,暗中发展自己的力量,为的就是与五大臣斗智斗勇,把权力收回到自己手里。可那五大臣竟然不知道天高地厚,对中宗多有要挟和顶撞,不断加剧同中宗的矛盾和摩擦。看到中宗和五大臣的矛盾不断升级,杨元琰感到了危机。
据《旧唐书·杨元琰传》:
元琰觉变,奏请削发出家,仍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由衷之请,不徒然也。”晖知其意,瞿然不悦。[14]
杨元琰做得确实是好。扶新君上台以后,表明一不要官、二不要利的态度,辞掉官爵削发出家,十分达观!可是敬晖竟然对之冷嘲热讽。杨元琰并不放在心上,依然深情地劝他:“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可这个深陷名利场中的人虽明白他的意思,但还是很不高兴。
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确证明杨元琰是正确的。
神龙元年五月,“甲午(十六日),以侍中齐公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中书令汉阳公张柬之为汉阳王,南阳公袁恕己为南阳王,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为博陵王,罢知政事,赐金帛鞍马,令朝朔望;仍赐彦范姓韦氏,与皇后同籍。寻又以玄暐校益州长史、知都督事,又改梁州刺史”[15]。这等于把五大臣高高举起来,轻轻摔下去。
七月,“特进汉阳王张柬之表请归襄州养疾;乙未(十八日),以柬之为襄州刺史,不知州事,给全俸”[16]。唐中宗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但不主管该州事务而领取全额俸禄,这个待遇已经很好了!毕竟张柬之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十一月壬寅(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之后,发生了以驸马王同皎为首的谋刺武三思团伙案。神龙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斩王同皎于洛阳都亭驿前。此事牵涉桓彦范等五大臣(史书认为是武三思诬陷)。“乃贬彦范为泷州(治所在今广东省罗定县)司马、敬晖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司马、袁恕己窦州(治所在今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司马、崔玄暐白州(治所在今广西博白县)司马、张柬之新州(治所在今广东省新兴县新城镇)司马,并仍令长任,勋封并削”[17]。
神龙二年闰正月,“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乙卯,出为滑、洺、豫三州刺史”[18]。
神龙二年七月,“乃长流晖于琼州(治所在今海南省海口市),彦范于瀼州(治所在今广西上思西南),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环州(治所在今广西环江县西北大环江西岸),玄暐于古州(治所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子弟年十六以上,皆流岭外”。
中书舍人崔湜说三思曰:“晖等异日北归,终为后患,不如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使者,荐大理正周利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嘉州(治所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司马,乃以利用摄右台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暐已死,遇彦范于贵州(治所在今广西贵县),令左右缚之,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得晖,呙而杀之。恕己素服黄金,利用逼之使饮野葛汁,尽数升不死,不胜毒愤,掊地,爪甲殆尽,仍捶杀之。[19]
至此,神龙政变最核心的五个人全部已死。
张柬之等五大臣死了,可姚崇和杨元琰的仕途却一片光明。对此,封建史家颇为感慨,便分别在他们的传记里写道:“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20]“晖等死,独元琰全。”[21]明明是两个人都活得很好,怎么能称“独免”“独全”呢?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两个人,前面提到的李义府的小儿子李湛,也一直活得很好。神龙政变后李湛被授为赵国公,之后“复授左散骑常侍,累转左领军卫大将军。开元初卒”[22]。但《新唐书》则改为“三思恶之,贬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刺史。历洺、绛二州,累迁左领军大将军。开元十年卒,赠幽州都督”[23]。其中“贬果州刺史。历洺、绛二州”不管有无,都不能否认“左领军大将军”这个职衔,不能否认他是正常死亡的,有这两点就足够了。试想,就连李义府的儿子都活到寿终正寝,怎能说中宗和武三思联合迫害他们呢?由此也可以看出,张柬之等五大臣都是自作孽而死。
说到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两《唐书》抬高的李多祚的“光荣”历史。
《旧唐书》说:“李多祚,代为靺鞨酋长。多祚骁勇善射,意气感激。少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军大将军,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神龙初,张柬之将诛张易之兄弟,引多祚将筹其事,谓曰:‘将军在北门几年?’曰:‘三十年矣。’”[24]而《新唐书》说得更为详细:
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至多祚,骁勇善射,以军功累迁右鹰扬大将军。讨黑水靺鞨,诱其渠长,置酒高会,因醉斩之,击破其众。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张柬之将诛二张,以多祚素感概,可动以义,乃从容谓曰:“将军居北门几何?”曰:“三十年矣。”[25]
说李多祚“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三十年”,这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李多祚神龙三年被杀,死时五十四岁,神龙元年是五十二岁。减去三十年,只有二十二岁。难道他这么年轻就当了北门值守吗?《新唐书》既然说李多祚领北门卫兵是因为“室韦及孙万荣之叛,多祚与诸将进讨”,因功劳而得,孙万荣之叛可是万岁通天元年的事情,这样算起来,李多祚领北门兵也只有八九年时间,而且右羽林军大将军这个正三品的职务也只能是武则天授予的。
李多祚以辽阳郡王的身份死于李重俊发动的景龙政变(707——710),其原因就是中宗把他举得太高了:“帝祠太庙,特诏多祚与相王登舆夹侍。监察御史王觌谓多祚夷人,虽有功,不宜共舆辇。帝曰:‘朕推以心腹,卿勿复言。’”[26]中宗让相王李旦、辽阳郡王李多祚与他同乘一舆,这给了李多祚多大的恩宠!而且政变之后李多祚享受的实封是八百户,高于五大臣的五百户!李多祚尚有自知之明的话,就应该固辞不受,自己凭什么就要比宰相得到的还多呢?(www.xing528.com)
一般都说神龙政变是“五王政变”,其实应是“六王政变”(这里不讨论相王李旦的作用)。李多祚这个禁军首领起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并不小于五王中的任何一个人。要不他怎么也封王了呢!兔死狐悲。也许五王之死让他感到了些许寒意,于是才和李重俊联手作最后的疯狂挣扎。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中宗和武三思还是善待他们的。如果换成别的人,就凭李多祚掌握禁军十数年这一条,也早就把他的禁军首领换掉了。按理说,有这样善待他的好皇帝,李多祚是完全可以有个好结局的,只是他太不知道珍惜了!
说来说去,还是姚崇和杨元琰是高人!
注释
[1]《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021页。
[2]《旧唐书》卷一八五下《杨元琰传》,第4810页。
[3][6]《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第3022页。
[4]《资治通鉴》卷二〇七,神龙元年条,中华书局,1975年,第6595页。
[5]《旧唐书》卷九《桓彦范等五王传》,第2929页。
[7]《旧唐书》卷八十二《姚崇传》,第2771页。
[8][21]《新唐书》卷一二〇《杨元琰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315页。
[9]《新唐书》卷一一〇《诸夷蕃将·李多祚传》,第4124页。
[10][14]《旧唐书》卷一八五《杨元琰传》,第4811页。
[11]《旧唐书》卷九十一《袁恕己传》,第2942页。
[12]《旧唐书》卷一〇九《李多祚传》,第3295页。
[13]《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第3022——3023页。
[15][16]《资治通鉴》卷二〇八,神龙元年条,第8598——8596页。
[17]《旧唐书》卷九十一《桓彦范传》,第2930页。
[18][19]《资治通鉴》卷二〇八,神龙元年条,第8598——8599页。
[20]《新唐书》卷一二四《姚崇传》,第4382页。
[22]《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附少子湛传》,第2770页。
[23]《新唐书》卷一一十《诸夷蕃将·李湛传》,第4124页。
[24]《旧唐书》卷一〇九《李多祚传》,第3296页。
[25]《新唐书》卷一一〇《诸夷蕃将·李多祚传》,第4124——4125页。
[26]《新唐书》卷一一〇《诸夷蕃将·李多祚传》,第41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