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的前一年,姚崇的职务是灵武道大总管,不在京城。据《旧唐书》记载:“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谋诛易之兄弟,适会元之自军还都,遂预谋,以功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3]由此可知,姚崇也参与了改变。但是他的参与应该是有所保留的。就是说,他同意拿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但并不赞成让武则天立即下台。这一点从神龙政变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诛杀二张以后,政变士兵包围了武则天“所寝长生殿”。武则天一问话,太子李显以及其他政变人员立即逼宫。据《资治通鉴》卷二〇七,神龙元年条:
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对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漏泄,故不敢以闻。称兵宫禁,罪当万死!”太后见太子曰:“乃汝邪?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4]
自始至终,没有史料证明姚崇也在逼宫现场。另外,从政变之后的论功行赏来看,姚崇似乎也不算积极分子。因为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五大臣都是封爵郡王,“赐实封五百户”[5],而姚崇是“封梁县侯,赐实封二百户”[6]。就连李义府的小儿子、左羽林大将军李湛的封赏也高于姚崇:“进封赵国公,加实封通前满五百户。”[7]这说明一个问题,神龙政变并没有得到广大朝臣的真心拥护。这也为他们以后没有一个很好的结局埋下了伏笔。(www.xing528.com)
再看杨元琰在神龙政变中的表现。
据《新唐书·杨元琰传》:“初,张柬之代为荆州(今属湖北),共乘舻江中,私语外家革命,元琰悲涕慷慨,志在王室。柬之执政,故引为右羽林将军,谓曰:‘江上之言,君叵忘之,今可以勉!’乃与李多祚等定计斩二张。”[8]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初,张柬之接替杨元琰做荆州长史,和杨元琰泛舟江中,谈到武周革命,杨元琰伤心落泪,但讲话慷慨激昂,有恢复大唐之意。等到张柬之当了宰相执政,引荐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并对他说:“当年在江上说的话,你还记得吗?让我们以此共勉!”于是联合杨元琰和李多祚等人,定下了诛杀张易之兄弟的计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杨元琰的职务——右羽林将军。高宗、武则天时,左右羽林军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而右羽林大将军是李多祚,杨元琰作为右羽林将军,是李多祚的副手。李多祚当上右羽林大将军已有八九年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孙万荣反叛。五月二十五日,武则天诏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率兵征讨。之后,李多祚“以劳改右羽林大将军,遂领北门卫兵”[9]。由此我们就会知道,政变中杨元琰其实是没有出风头的机会的。但由于手里有一支部队,就使他成为战略上一个重要的砝码。所以,杨元琰的功劳无非就是带着士兵跟着李多祚冲进了皇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