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绢马互市对经济的影响

绢马互市对经济的影响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3]按:唐后期与回纥汗国持续80年的“绢马互市”,对于双方的影响各不相同。对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利弊皆有。一方面急需大量马匹装备骑兵,以对抗吐蕃旷日持久的军事侵寇;另一方面又因“绢马互市”而致财政开支大为困难。回纥统治集团利用占据“草原丝路”的有利条件,将从唐朝得到的大量赏赐绢和马价绢,转销往西域广大地区,获取丰厚的利润、增加其财富。从长远角度着眼,“绢马互市”尚不失为互利互惠的经贸交流。

绢马互市对经济的影响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在元和四年(809)所作“新乐府”之一《阴山道·疾贪虏也》咏云:

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每至戍人送马时,道傍十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五十匹缣易一马,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土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余,回鹘诉称无用处。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彩。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马渐多。阴山虏,奈尔何。[73]

按:唐后期与回纥汗国持续80年的“绢马互市”,对于双方的影响各不相同。(1)对于唐朝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利弊皆有。一方面急需大量马匹装备骑兵,以对抗吐蕃旷日持久的军事侵寇(尤其是保卫关中长安);另一方面又因“绢马互市”而致财政开支大为困难(加重了百姓负担)。(2)对于回纥商贸经济(以及文化)的促进作用尤为巨大。回纥统治集团利用占据“草原丝路”的有利条件,将从唐朝得到的大量赏赐绢和马价绢,转销往西域广大地区,获取丰厚的利润、增加其财富。而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其畜牧业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建造都城、其他城郭,向定居生活发展,以适应商业贸易的发展需要);北方草原地区以鄂尔浑河畔(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面)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也逐步形成。(3)从长远角度着眼,“绢马互市”尚不失为互利互惠的经贸交流。

注释

[1]《唐六典》卷四《礼部·主客司》,第129——130页。按:在“七十余蕃”之外,尚有高丽百济、南诏、骠国等未载入。以现代国家外交制度来看,“诸蕃”有两类:(1)古今皆为外国者,如日本、天竺等;(2)当时的“诸蕃”而今为国内诸少数民族者,如突厥、吐蕃、靺鞨等。

[2]据《唐六典》卷四《礼部》:每年“凡元日大陈设于太极殿(正月一日‘大朝会’),皇帝衮冕临轩,……二王后及百官、朝集使、皇亲、诸亲并朝服陪位。皇太子献寿,次上公献寿,次中书令奏诸州表,黄门侍郎奏祥瑞,户部尚书奏诸州贡献,礼部尚书奏诸蕃贡献,太史令奏云物,侍中奏礼毕。……”

[3]参看刘玉峰:《唐代工商业形态研究》第五篇,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年。

[4]《唐六典》卷四《礼部·主客司》,第129——130页;《唐书》卷四十三《职官志二·礼部主客司》,第1382页;《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礼部主客司》,第1195——1196页。

[5]《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第504——505页。

[6]《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典客署》,第506页;《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志三·鸿胪寺典客署》,第1885页;《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鸿胪寺典客署》,第1258页。

[7]参看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静:《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8](1)据《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礼部主客司》:“凡殊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人数,谓之‘边牒’。……供客食料,以四时(季)输鸿胪,季终勾会之。……路由大海者,给祈羊豕皆一。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粮;西北诸蕃,则给度碛(沙漠)程粮。……突厥使置市坊,有贸易,录奏,为质其轻重(物价),太府丞一人莅之。”(2)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鸿胪寺》:“海外诸蕃朝贺进贡使有下从(随从人员),留其半于境;由海路朝者,广州择首领一人、左右二人入朝;所献之物,先上其数于鸿胪。凡客还,鸿胪籍衣赍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蕃客奏事,具至日月及所奏之宜,方别为状,月一奏,为簿,以副本藏鸿胪寺。献马,则殿中、太仆寺莅阅,良者入殿中,驽病入太仆。献药者,鸿胪寺验覆,少府监定价之高下。鹰、鹘、狗、豹无估,则鸿胪定所报轻重。凡献物,皆客执以见,驼马则陈于朝堂,不足进者州县留之。”(3)据《唐六典》卷十八《鸿胪寺·典客署》:“……若诸蕃献药物、滋味之属,入境州县与蕃使苞匦封印,付客及使,具其名数牒寺。寺司勘讫,牒少府监及市(太府寺诸市署),各一官领识物人定价,量事奏送;仍牒中书,具客所将献物。应须引见、宴劳,别听进止。……若还蕃,其赐各有差,给于朝堂,典客佐其受领,教其拜谢之节焉。”(4)据《唐律疏议》卷八《卫禁律》“越度缘边关塞”条:……即因使私有交易者,准盗论。疏议曰:……蕃人因使入国,私有交易者,谓市买、博易,各计赃准盗论,罪止流三千里。又据《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奚使乞于寺观礼拜及向两市(长安东、西市)贸易。许之。

[9](1)据《册府元龟》卷一六八《帝王部·却贡献》:唐玄宗开元五年(717),以康国、安国,突骑施等贡献多是珍异,谓之曰:“朕所重惟谷(五谷粮食),所宝惟贤(贤能之人)。……今之所献,未识朕怀,宜收其情,百中留一,计价酬答,务从优厚,余并却还。”(2)据《白氏六帖事类集》卷二十二所引唐《主客式》条文:“诸蕃夷进献,若诸色无估什物,鸿胪寺量之酬答也。”

[10]参看熊辉:《互市——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财会专刊》1991年第4期。

[11]据《唐六典》卷三《户部》:盛唐时期的“边州”有50个。安东、平、营、檀、妫、蔚、朔、忻、安北、单于、代、岚、云、胜、丰、盐、灵、会、凉、肃、甘、瓜、沙、伊、西、北庭、安西、河、兰、鄯、廓、叠、洮、岷、扶、拓、雄、静、悉、翼、松、当、戎、茂、嶲、姚、播、黔、驩、荣为边州。

[12]据《唐会要》卷八十六《市》,唐玄宗开元二年(714)闰三月敕,重申此令条。

[13](1)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条胡注:“牙郎,驵侩(牲畜交易经纪人)也;南北物价,定于其口,而后相与贸易。”(2)据《旧唐书》卷二〇〇上《安禄山传》:其人本为营州(今辽宁朝阳市)柳城的“杂种胡人”,通晓六蕃语言,在唐玄宗开元中期,为幽州的互市牙郎。又据同书同卷《史思明传》:其人为营州宁夷州的“突厥杂种胡人”,也通晓六蕃语言,与安禄山同为互市牙郎。

[1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〇八,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62页。

[15]《唐大诏令集》卷五,第33页。

[16]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中华书局,2000年,第57页。

[17]程喜霖:《唐代过所研究》,第219——220页。

[18]按:(1)从交通史上讲,“丝绸之路”早已有之,但其名称很晚才有。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所著《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出版了《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依据新的文物考古资料,将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丰富和确定了其基本内涵: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通道,因为有大量的中国特产丝、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转销,故以“丝绸之路”称之。(2)狭义的“西域”,指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新疆广大地区;广义则泛指中亚直至地中海东岸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等地的广大区域。(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各种新情报,使西汉帝国的视野大为开阔、世界知识大为丰富,开启了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与认知的新时代;打破了游牧族类(匈奴、月氏、斯基泰等)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带兵深入并打开“河西路”,到天汉二年(前99)从敦煌筑亭、塞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全程2000余里的河西路被汉朝控制,沿途的亭、塞负责交通安全,接待过往行旅。由此可见,“丝绸之路”从一开始就依赖国家力量;其后丝路的通与塞则与中原王朝的盛衰更替相伴随。参看王宗维:《汉代丝绸之路的咽喉——河西路》,昆仑出版社,2001年。

[1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2页。

[20]按:隋朝初年,(1)在黄河以西广大区域的游牧民族吐谷浑、党项羌、吐蕃、突厥、铁勒(分布在蒙古高原西部以至中亚广大地区)。(2)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有汉人建立的高昌国,在天山之南大沙漠地区有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绿洲小国。(3)在葱岭以西、中亚两河(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有吐火罗、罽宾、俱密、昭武九姓胡等沙漠绿洲诸城邦国家。

[21]参看韩昇:《隋文帝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袁刚:《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高荣主编:《河西通史》第六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22]据《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第687页):隋炀帝“又以西域多诸宝物,令裴矩往张掖,监诸商胡互市。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诸蕃,往来相继,所经州郡,疲于送迎,靡费以万万计”。

[23]《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第1578——1580页。按:《西域图记》已佚。据《隋书·裴矩传》所载《西域图记》序言,自敦煌至西海的“丝路”有三条,“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1)北道(伊吾道),为走天山以北,通过里海的草原路。从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南)通过天山北麓蒲类海(今巴里坤湖)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弓月城(今伊宁西北),渡伊丽河水(今伊犁河),过中亚草原至黑海之滨的拂菻国(东罗马帝国)。(2)中道(高昌道),从高昌向西沿着天山南麓大沙漠边缘的绿洲焉耆、龟兹(今库车)、疏勒(今喀什)等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昭武九姓国,通往波斯(伊朗高原),达于西海。(3)南道(鄯善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从鄯善、于阗(今和田)、朱俱波、喝槃陀(今塔什库尔干),度葱岭,经护蜜(今阿富汗瓦罕)、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漕国(今阿富汗喀布尔地区)等,至于北婆罗门,达于西海。经今阿富汗进入印度河流域,可抵达南亚次大陆西部各个港口。

[24]《北史》卷九十七《西域传》,第3207页。

[25]隋炀帝大业四年(608)七月,出兵大破吐谷浑,其故地皆为隋有。十月,遣将击突厥控制的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南),降之,于其地筑城置戍。次年五月,复遣兵击吐谷浑,其降者男女10余万口。

[26]《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大业五年(609)六月条,第5751——5752页。

[27]《隋书》卷四《炀帝本纪下》,第88页。

[28]唐高宗中期的疆域版图,西境越过葱岭而远达雷翥海(今中亚咸海)。据《唐会要》卷七十三《安西都护府》:龙朔元年(661)六月,“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记圣德”。

[29]唐朝初置“安西四镇”在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至高宗永徽初年废弃;显庆三年(658)后复置,咸亨元年(670)复弃;咸亨四年(673)三置,仪凤三年(678)三弃;永隆二年(681)四置,武后垂拱(685——688)中四弃;长寿元年(692)五置,最后放弃四镇的时间,约在德宗贞元七年(791)。参看李必忠:《安西四镇考辨》,载《唐史研究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30]按:唐朝后期与吐蕃的战争对峙,在关内道、剑南道和陇右道展开,旷日持久,长达百余年。自唐代宗朝以降,吐蕃频繁东侵关中、陕北、陕南等地,长安城中“戒严”司空见惯。

[31](1)据《旧唐书》卷十八下《宣宗本纪》: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防御使张议潮派遣使者入长安,奉献河陇11州地图和户口。(2)据《资治通鉴》卷二五〇,咸通四年(863)三月条: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帅军克复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河陇陷落百余年,至是悉复故地”。

[32]《唐会要》卷七十《州县分望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458页。

[33]据《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唐德宗贞元时,宰相贾耽(其人精于舆地之学)考方域道里,记载从边州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纥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www.xing528.com)

[34]如据《三国志》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35]据《唐会要》卷一〇〇《葛罗禄国》《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四月,西突厥“三姓葛罗禄遣使来朝,凡一百三十人,分为四队,相继而入,各授官赏(官职、赏赐),恣其请求,皆令望满”。按:这130人为使团的“正式成员”,不包括随行的杂役人员。

[36]据《册府元龟》卷九九六《外臣部·鞮译》: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五月,“敕应边州今置译语学官,掌令教习,以达异意”。即由边州官府设学官,培养翻译人才。

[37]例如: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武则天称帝结束(704)的80余年间,印度各邦国入唐朝贡有25次。据(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前言》,中华书局,1985年。

[38]据《隋书》、《通典》、《唐会要》、两《唐书》、《册府元龟》诸书之四夷(外臣)传。按:(1)仅据《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在唐朝(618——907)近三百年间,先后与中国发生过交往的国家或部族有199个,派遣外交使团前来“朝贡”的有183个国家或政权;其“朝贡方物”计有:动物类56种;植物类13种、药物类21种、香料类7种;盐、酒等6种,金银珠宝等器物40种;丝织物类16种,其他工艺品类13种;佛像佛经与天文书10种;美女乐舞人与乐器等19种。(2)从宏观的时空过程来看,自西汉时张骞“凿空西域”、到隋唐时代,陆上“丝路”经历了由点、线到面的漫长发展过程,其内涵不断丰富,具有多重性质和功能。(2)仅从商贸交流(物质文化)方面来看,中国的丝织品、漆器和铸铁、凿井、造纸等技术,逐渐传向西方;西方的珠宝、各类器物、纺织品、良马、骆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胡麻、胡瓜、胡豆、胡桃等,也陆续东传而来。

[39]参看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大龙:《唐朝和边疆民族使者往来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40]按: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2世纪,安息是罗马帝国与中国交通(丝绸之路)贸易必经之地。

[4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三一《四裔考八·干陀利》指论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中华书局(点校本),2011年,第9131页。

[42]参看曹尔琴:《唐代长安的丝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3辑。

[43](1)据《唐六典·太府寺》《元和郡县图志》与《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凡天下出产丝绢并向中央政府交纳“户调绢”的府、州,共有120余个。(2)如据《资治通鉴》卷二一八,天宝十五载(756,唐肃宗至德元载)六月条: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入蜀避难,行至岐山,“会成都贡春彩十余万匹,至扶风”。

[44]唐玄宗开元(713——741)中,建置琼林库(收纳钱帛布匹等)、大盈库(收纳金银珠宝等),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由国库支拨,二是地方官府的税外“进奉”。参看葛承雍:《唐代国库制度》第四章第二节之“内库”,三秦出版社,1990年。

[45]参看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第三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38——148页。

[46]据《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唐玄宗开元(713——741)中,漠北后突厥汗国在唐朝多次军事打击下,实力大为削弱;而回纥汗国势力渐盛,南下攻杀凉州(今甘肃武威市)都督王君㚟,断安西诸国入长安路(河西丝路)。按:唐后朝与回纥汗国的“绢马互市”,见后文叙述。

[47]《全唐诗》卷三八六,中华书局,1990年,第4369页。

[48]据《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赞曰:“西方之戎,……唐兴,以次修贡,盖百余,皆冒万里而至,亦已勤矣!然中国有报赠、册吊、程粮、传驿之费,东至高丽,南至真腊,西至波斯、吐蕃、坚昆,北至突厥、契丹、靺鞨,谓之‘八蕃’,其外谓之‘绝域’,视地远近而给费。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地广则费倍,此盛王之鉴也。”

[49](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十五《高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015——2016页;《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第6244页。

[50]据《宋刑统》卷十二《死商钱物》记载:唐文宗时规定,对于唐朝商人与诸蕃商人要加以区别;大和八年(834)八月二十三日敕,对死亡的波斯及诸蕃人资财货物的处置规定,是为通行全国的法规。其节文云:“自今已后,诸州郡应有波斯及诸蕃人身死,若无父母、嫡妻、男及亲兄弟元相随,其钱物等便请勘责官收。如是商客及外界人身死,如无上件亲族相随,即量事破钱物薶瘗(埋葬),明立碑记,便牒本贯追访,如有父母、嫡妻、男及在室女,即任收认。如是亲兄弟、亲侄男不同居,并女已出嫁,兼乞养男女,并不在给还限。……如客死有妻无男女者,亦请三分给一分,敕旨宜依。”

[51]据《周书》卷五十《异域下·吐谷浑传》:西魏废帝二年(553),吐谷浑国王遣使通好北齐(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史宁觇知其还,率轻骑袭之于州西赤泉,获其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商胡二百四十人,驼骡六百匹,杂彩丝绢以万计”。按:这支西域“商胡”队伍有240人,驼骡600匹,规模可观。而商队跟随吐谷浑使团东行,显然是为了旅途安全。

[52]傅筑夫先生指出:来到中国的西域诸国“贡使”,有的并不是真正的使节,而是商贾假冒的,其目的就是能够享受到中国官方特殊的接待和保护,并在贸易上获得许多便利。见其著《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4页。按:(1)商贾假冒“贡使”的情况只是极少数。如据《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十六·朝贡第四》: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月、五月,西域安国两次遣使来献方物;十五年(727)五月,西域“史国献胡旋女子(舞女)及葡萄酒”;七月,“史国王阿忽比多遣使献胡旋女子及豹”。这种情况令人怀疑。(2)但在诸蕃“贡使”中,必定会有“借公济私”者。

[53]参看史念海:《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渊源及其途中的都会》,载《河山集》(第七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石云涛:《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按:在唐前期,凉州(今甘肃武威市)是河西走廊的重要都会,襟带西番,西域诸国的商人、僧侣往来于此,无有停绝。凉州城内外有大量胡夷之人与汉人杂居。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前往安西(今新疆库车),途经此地,赋诗《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云:“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54]参看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5]姜伯勤:《敦煌吐鲁番文书与丝绸之路》,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56——226页。

[56]如安国人安伽,在北周时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胡人聚落的萨保。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第4期。

[57]按:粟特商人东来长途贩运,必然携带体积小而价值昂贵的金银币,用以购买丝绸和其他物品。

[58]据《唐会要》卷七十三《安西都护府》,第1567——1575页。(1)在政治局势动乱时期,粟特商人是不能单独行走丝路的,一般要组成数十、上百人的商队,以免被强盗(或敌对方的军队)打劫。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十数左右的商人才有可能在丝路上行走,而不需要成群结队。(2)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进军高昌,到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破灭西突厥汗国,整个西域地区的宗主权转归唐朝。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下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北庭都护府控制天山南北,开通道路,建立馆驿与烽堠体系(具有保护交通往来,提供食宿、马匹等交通运输功能),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畅通。(3)长寿元年(692),唐将王孝杰率军从吐蕃手中收复安西四镇,征发3万兵马镇守,维持了西域地区长期的稳定局势。而大量驻军以及他们的家属、服务人员与僧尼等,也需要大量的布帛(可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即从凉州、秦州、关中调运到西域。张籍《凉州词》所云“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也包括这类官方运输。据吐鲁番出土文书《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勘给过所事》,京兆府华原县人王奉仙就是前往安西运送“兵赐”(布帛)的雇佣人员(时称“行客”)。

[59]参看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第二编“粟特商队与祆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第四编“外来物质文明的贡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60](1)唐初,一方面大力发展“马政”(国营养马业。参看第四章第四节国家监牧管理体制),一方面多渠道购求“胡马”。唐前期开设的“市马”地点,从东北到西北,有营州(今辽宁朝阳)、幽州(今北京西南)、西受降城、朔方(今宁夏吴忠)、安西(今新疆库车)、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等。从互市“胡马”的产地来看,其北至今蒙古国和俄国西伯利亚一带,东到朝鲜,西达中亚和西亚地区,南及云贵川藏以至印度。可谓无远弗届,品种繁多。其中以唐玄宗时开“马市”于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奋斗村古城遗址)为代表事件。(2)“安史之乱”后,唐朝陇右道被吐蕃蚕食侵占,“马政”急剧衰落。自肃宗朝起,主要是从回纥“市马”,马市地点在河东道太原。其次是吐蕃,开市地点有关内道陇州,剑南道文(今甘肃文县)、黎(今四川汉源北)、维(今四川理县东北)、茂(今四川茂汶)等州。据《唐会要》卷七十二《马、诸蕃马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唐书》卷五十《兵志》。参看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0——71页。

[61](1)据《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条:回纥等部落酋长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所驿站(从碛南䴙鹈泉之阳起),各备马匹、酒肉以供应过往使者。太宗许之。(2)据《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志七下》: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其南口有呼延栅,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纥使者所经。由此向西北行五百里至䴙鹈泉(今内蒙古狼山外),又八百余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七百里至回纥牙帐(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3)据《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自安史叛乱以降,河陇之地被吐蕃控制,西域朝贡道路阻隔。贞元二年(786),安西、北庭所遣使者“假道回鹘,乃得至长安。……自是,道虽通,而虏(回鹘)求取无涘”。

[62]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自盛唐以降,北方地区饮茶,殆成风俗。饮茶风俗“始自中地(中原),流于塞外(阴山以北)。往年回鹘入朝[长安],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63]《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00页。

[64]《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05——5210、5212——5213页。

[65]《资治通鉴》卷二二四,大历八年七月条,第7340页。

[66]《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第6121——6122页;又见《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建中三年五月条,第7450页。

[67]《资治通鉴》卷二三三,贞元三年(787)九月条,第7623——7627页。

[68]《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05——5210页。

[69]《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第5212——5213页。

[70]《唐会要》卷七十二《马》,第1544页。

[71]《新唐书》卷二一七上《回鹘传上》,第6126页。

[72]《资治通鉴》卷二四〇,第7852页。按:摩尼教,也称明教。

[73]《全唐诗》卷四二七,中华书局,1990年,第4716页。

(穆渭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