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关于杨预、杨志烈的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
第一,围绕法藏敦煌文书P.2942,探讨其撰作者为何人,及其中所述的“尚书”“副帅”“元帅”“使主”是否与杨志烈、杨休明有关。
唐长儒是第一个提出法藏敦煌文书P.2942作者问题的人,他认为杨预、杨志烈都是杨楷之孙,《大唐都督杨公纪德颂》中的杨某为杨志烈,P.2942中被杀的“尚书”“元帅”也为杨志烈[1]。安家瑶校录注释了P.2942,指出其作者应为巡抚河西使马璘[2]。史苇湘提出与唐先生、安先生皆不同的观点,认为《大唐都督杨公纪德颂》中的杨公、P.2942中在长泉遇害的“尚书”应为杨休明[3]。陈守忠则对P.2942中“休明,肃州少物,今请回易皮裘”一句进行新的阐释,指出杨休明为P.2942的判案者[4]。金滢坤和杨宝玉也对法藏敦煌文书P.2942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观点不尽相同[5]。杨宝玉围绕P.2942撰作了四篇文章[6],对其研究状况、所涉及人物进行了细致梳理,创造性地提出“使主”(“副帅”“元帅”)、“尚书”、“河已西副元帅”非同一人。
第二,围绕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军政格局,研究历任河西节度使及其在任时间,对杨预、杨志烈、杨休明进行考证。(www.xing528.com)
吴廷燮在《唐方镇年表》[7]卷八《碛西北庭》中率先考证了杨预、杨休明担任伊西北庭节度使的时间,并提出杨休明于大历二年(767)担任伊西北庭节度使,似死于大历三年或四年(768——769)。这一观点为孟凡人所认同[8]。松柏考证出杨预在乾元元年(758)三月前担任四镇节度副使,乾元元年三月至乾元二年(759)担任左卫将军、瓜州都督[9]。王小甫指出杨预在上元元年(760)彭王去世前后迁任伊西北庭都护,杨志烈于永泰元年(765)十月在沙陀所居之北庭附近遇害[10]。薛宗正提出三道联防体系的观点[11],首次指出杨预与杨志烈为同一人[12]。吴景山、张洪通过校读《大唐都督杨公纪德颂》佐证了杨预为杨志烈的观点[13]。郁贤皓和李大龙借鉴前人成果,分别在《唐刺史考》[14]、《都护制度研究》[15]中考证了杨预、杨志烈、杨休明在伊西北庭、河西的履职经历。
前人对杨预、杨志烈、杨休明的研究角度多样,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之处。但目前该问题尚无定论,且较少有以杨预、杨志烈个人为主体的研究,有些因时代较早,在史料应用与理解方面也有所局限。本文拟借鉴融合文书研究与唐末河西军政格局研究的经验成果,整合史料,全面考证梳理杨预、杨志烈的史事脉络,并对前人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