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复性书》的过程中,读者容易产生两个疑问,一是情的性质究竟是善是恶。《复性书》中既有“情有善有恶”(《复性书》下篇)的表达,也有“情本邪也,妄也”的论述,学者们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黄开国等学者认为李翱的思想有不可调和之处,所以在表达上不能做到一以贯之;王川则提出文本前后“对‘情’的价值判断不一致”[10],而“‘情’本身是个价值中的概念,其善恶并不能由自身决定”[11],即情本身无所谓善恶;李晓春等学者则持调和观念——“李翱认为‘情’有善有不善,善情是圣人之情”[12],凡人之情则常是不善的。相较之下,笔者更倾向于接受黄开国等人的观点。综观《复性书》全文,李翱一直以情作为性的对立面进行论述,其对于性的论述是始终如一的,那么情的性质便只能解释为不善的。至于其圣人之情,他所说的,“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复性书》上篇)即是证明,圣人之所以能够彰显善性成为圣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情不发挥任何作用,就似乎没有情存在一样。这样看来,“善情即是圣人之情”的说法便有些牵强附会了。情本身作为一个名词,自然无善恶之分,但在李翱这里,这一名词可以产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在价值判断中明显更倾向于消极层面,因此,笔者认为,王川等学者的看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个疑问便是情与性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复性书》的第二段明确写道,“性与情不相无也”,说明情是由性所生的,两者应该是依存的关系。但在后文的叙述中,李翱又多次强调要“灭情复性”,虽未明说,但其修养方法要求心性寂然不动才能感通天地,已知“情者,性之动也”(《复性书》上篇),性对于情的排斥则了然可见。在这一点上,当前学界主流观点亦认为这是李翱性情观未能解决的局限之处,为后来的宋明理学所更好地解释。(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