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戟先生曾评价,“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中古史研究的贡献,首先在于创立了以士族门阀兴衰为背景,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政治社会演变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观察中古历史辩证发展的大势,把握历史运动的底蕴,把学术研究提高到现代认识水平上”[1]。自20世纪30年代陈先生发表《李唐氏族问题之推测》后,士族问题便成为汉唐历史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历经大半个世纪热度仍未减退。汪篯先生所遗论著凡22篇,半数涉及士族问题,其理论构架与陈先生一脉相承。
士族兴起于汉末,发展、繁盛于魏晋南北朝,衰亡于隋唐。对于这样的脉络,学界并无太大分歧。陈寅恪先生首先将目光集中于唐代士族之升降问题上,希望能从李唐家族问题中找到士族发展与政治变迁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他对唐初政治和士族发展阶段的理解有三个要点:第一,李唐出身,决定了皇族对待士族的政策,即“李唐先世疑出边荒杂类,必非华夏世家”“李唐一代三百年,其政治社会制度风气变迁兴革所以然之故,始可得而推论”[2]。第二,李唐三百年之变迁与关陇贵族集团之沉浮息息相关,即“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3]。第三,太宗摧抑山东高门为代表的旧士族,开启了士族门阀衰败之端,这也是唐代社会政治变迁的关键,对后世影响深远,即“对于中原甲姓,压抑摧毁,其事创始于太宗,而高宗继述之,遂成李唐帝室传统之政略。魏晋以来门第之政治社会制度风气,以是而渐次颓坏毁灭,实古今世局转移升降枢机之所在,其事之影响与当时及后世者至深且久”[4]。
汪篯先生不仅考察了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太宗打压山东旧士族的情况,而且发现了太宗士族政策的另一面——拔擢山东微族。更重要的是,他另辟蹊径,将关陇贵族置于唐初的政治生态中,视其为功臣勋贵,与山东旧族、山东微族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各集团的升降情况,进一步提出了贞观“新门阀”的概念。他指出,唐太宗保持和关陇功臣的婚姻关系,打压山东旧族,拔擢山东微族,“目的是要树立新门阀,加强关陇军事贵族的核心地位”[5],即建立一个“以北周系统为中心的、新的族阀”[6],这个“新门阀”的特点是“以皇家外戚即以前的关陇贵族的主要家族主其轴心,而以‘凡在朝士’之各种来源复杂的家族环其外围,让它慢慢地成为坚强而巩固的团体”[7]。言下之意,不仅关陇功臣,而且新晋山东微族等都应当纳入唐代士族门阀的范畴。(www.xing528.com)
汪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离世,距离其遗著的面世有二三十年时间。这段时间内,学者们沿着陈寅恪先生的路径继续着唐代士族问题的研究。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落在唐代士族的具体存在状态及衰落过程问题上,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观点之一,唐初士族仍保有很强的势力。以王仲荦先生为代表,认为“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势力,还是不能低估的”[8];与之对立的一种观点,以周一良和吴宗国先生为代表,认为唐初士族的衰落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上。隋唐以来废九品中正制,设立科举制,通过法律的形式废除了士族高门的特权,甚至作为门阀制度特征的一些风俗习惯,也随之消失。但是,社会方面的综合影响犹在[9]。另一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聚集在士、庶比较上。以瞿林东先生为代表,认为太宗修撰《氏族志》,抑制了山东高门为代表的旧士族,同时拓宽了庶族地主入仕的渠道,促成了士、庶合流[10]。但是并没有人意识到唐初统治者树立“新门阀”之举措和意图。汪先生遗著面世后,学者们对唐初的关陇贵族、山东士族的研究又进了一步。赵克尧先生据此深入剖析了“唐太宗的关陇门阀观”,并指出在唐太宗看来关陇贵族当属于士族门阀之范畴,而且《氏族志》的重修旨在将关陇贵族定为士族之一尊,但是社会的惰性力量不可低估,崇尚旧族郡望的风气并未彻底改变[11]。胡戟先生又从关陇贵族构成的角度,对这一集团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尽管该集团成分复杂,并非典型的旧门阀,但作为新贵新门,“关陇集团既是士族门阀政治的最后支柱,但却不是门阀制度的忠实堡垒。表现在政策上便是既保守又有革新的二重性,思想上则既讲门第又重冠冕”[12]。此外,汪先生将唐初修撰《氏族志》和《姓氏录》纳入士族政策的考察范畴,又启发了一批针对唐代官修谱牒的研究。比如邓文宽所作《唐前期三次官修谱牒浅析》一文,重点分析了唐前期三个官谱修撰的背景与内容的异同,再次肯定了唐初“尊崇今朝冠冕、压抑旧士族”的士族政策[13]。
总之,汪先生提出贞观“新门阀”的概念,为理解贞观初年的士族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汪先生的启发之下,笔者对太宗到高宗年间的士族政策重新进行了比较考察,发现贞观“新门阀”与魏晋时期的士族门阀在组成和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唐初旧士族身上残留的旧门阀特性偏离了与皇权合作的轨道,因而李唐树立“新门阀”有其必然性。然而,贞观年间树立“新门阀”的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后高宗遵照太宗遗志,进一步采取类似的措施,却直接导致了政治社会对士族门阀概念的混淆,反而促成了士族的衰亡。鉴于本人学力所限,不当之处望方家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