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龙山人的生活百态:多彩而多样的世界

龙山人的生活百态:多彩而多样的世界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古至今,对于活人来说,吃饭都是头等大事,龙山人当然也不例外。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当时龙山人的食物种类可谓非常丰富,植物类、动物类均有,可以说既有“荤”又有“素”。也就是说,龙山人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种植作物而获取植物类食物的。值得一提的是,龙山人饮用水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天然的河水,而是学会了凿井取水。

龙山人的生活百态:多彩而多样的世界

如今的济南人大都过着衣食无忧、文明富足的新生活,那么4000多年前生活在济南地区的“龙山人”生活状况如何呢?让我们通过城子崖遗址、两城镇遗址、尧王城遗址、尹家城遗址、西朱封墓地等分布于山东地区的一些龙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各类遗物来一探究竟。也许通过对这些出土遗物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大致复原当时龙山人的生活面貌。下面,笔者将从饮食、生产、住房、丧葬等方面来简要介绍下龙山人的生活百态。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对于活人来说,吃饭都是头等大事,龙山人当然也不例外。那么,龙山人都吃些啥?怎么吃?也就是说,他们的食物种类有哪些?从哪里来?他们又是怎样烹饪饭菜的?

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可知,当时龙山人的食物种类可谓非常丰富,植物类、动物类均有,可以说既有“荤”又有“素”。其中,植物类食物常见的有稻、粟、黍、小麦大麦大豆等,以稻和粟为主。粟就是小米,也是曾生活在城子崖遗址的龙山人最爱吃的食物,可见如今名扬天下的“龙山小米”是自有其来源的。据学者研究,这些龙山人常吃的植物类食物中,大部分都是农作物,而野生植物只占很小的比例。也就是说,龙山人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种植作物而获取植物类食物的。说到龙山人饮食中的“荤菜”,那就更丰富了。目前考古发现的动物类食物主要有猪、狗、牛、羊、马等家畜和鹿、猿、兔、鱼、鳖、蚌、螺等野生动物,说明龙山人除了通过饲养家畜获取肉食以外,还会经常到野外狩猎、捕鱼以获取一些“野味”来打打牙祭。当然,龙山人之所以还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生动物来补充给养,主要是因为当时比较原始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尚不足以让所有人填饱肚子。毕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所以农业、畜牧业物产不算丰富,大多数龙山人还得为了谋生而辛勤劳作、奔波。

既然要通过耕田、采集、狩猎、捕鱼等途径获取食物,那么龙山人总不会徒手去做吧?因为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就已学会制作和使用石器、木棒等工具,所以已步入文明社会萌芽阶段的龙山人自然也会使用工具,而且比之前更先进。考古发现表明,龙山人最常使用的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器形有铲、img、刀、镰、磨棒、磨盘、杵、斧、钺、锛、凿、锤、矛、镞、网坠、纺轮、石球等。其中,铲、img是用于耕地、种植作物的农具,刀、镰是收割作物的农具,磨棒、磨盘和杵是用于加工粮食的工具,斧、钺、锛、凿、锤等都是用于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工具,矛、镞等是用于狩猎和战争武器,网坠是捕鱼所用渔网的附件,而纺轮则是纺线的用具。除了种类繁多的石制工具以外,龙山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也使用骨刀、骨铲、骨镰、骨凿、骨锥、骨钻、骨针、骨匕、骨矛、骨镞、骨鱼钩、骨鱼镖、角锄、角斧、角锥、角镞、牙锥、蚌镰、蚌刀等材质各异的骨、角、牙、蚌等各类器具。至于龙山人是否使用木制工具,那是肯定的,只是因为木质材料容易腐烂而未能保留下来而已。总之,龙山人所使用的工具不仅材质复杂、种类多样,而且制作精良、功能先进,从而促使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使用各种农具和工具获取谷物、肉类、蔬菜、水果等种类丰富的食物原料以后,龙山人要怎样处理?生吃还是做成“美味佳肴”?因为龙山人早已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荒蛮时代,所以自然不会生吃食物,尤其是肉类。那么,他们要怎样烹饪食物呢?有人或许以为他们应该是用火烧着吃或烤着吃,毕竟烤肉在当今社会都依然流行,何况原始人。实则不然。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龙山人对于食物的处理可谓手段多样,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用具可以做出口味不同的食物,其中最常见的用具就是各类陶器。以炊煮器为例,常见的陶器类型有鼎、鬲、甗等,鼎的形制虽有罐形鼎、盆形鼎之分,但功能却是一样的,都是用于煮谷物或炖肉的。除了鼎以外,鬲也是龙山人常用的一种炊具,相当于如今的炉灶,为烧火做饭的必备用具。最值得一提的是,龙山人不仅沿用和改进了前人所发明的鼎和鬲,还发明了一种新型多功能炊具——甗。此类器物形制较为特殊,一般上部为甑,下部为鼎或鬲。甗既能煮又能蒸,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下部的鼎或鬲中盛放水,上部甑(相当于篦子)中放置大米、小米等谷物,当以火加热时,鼎或鬲中被烧热的水汽上升便可以将甑上的食物蒸熟,其原理相当于如今的蒸锅。可以说,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古人的主食开始有了干湿之分。因为无论是大米、小米,还是其他谷物,用鼎、鬲等炊具只能做出稀饭或稀粥,而有了甗就可以蒸出干饭了。由此可见,龙山人不仅可以直接用火烧烤食物,而且也用鼎、鬲等陶器煮或炖食物,还能够用甗蒸食物,所以他们可以吃上用不同方法制作出的口感不同的食物,可谓口福不浅。不过,无论是稀粥还是干饭,龙山人的主食多为粒食,可能还不会或不习惯制作和食用面食吧。

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猪骨架

城子崖遗址出土龙山文化黑陶

城子崖遗址出土龙山文化白陶鬶

各类食物利用鼎、鬲、甗等炊具做好以后,龙山人就可以开饭了。那么,他们是如何吃饭的呢?是直接用手从炊具里拿出来吃,还是使用餐具盛起食物慢慢享用?考古发现证明,龙山人还是比较文明的,他们也是会使用餐具盛饭吃的,常见的盛食器有豆、碗、碟、盆等陶器,至于他们是否会使用筷子、餐叉、勺子之类的餐具,那就无从得知了。人除了要吃饭以外,还要喝水,龙山人既然已是“文明人”,自然不会直接到河边或井边喝生水,通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已懂得喝热水可以预防疾病。所以,他们一般是先将用陶罍取来的河水或井水用炊具烧开,然后再用盛水器饮用。龙山人最常用的就是陶罐、陶鬶、陶杯、陶盆等水器,尤以陶鬶最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龙山人饮用水的来源已不再局限于天然的河水,而是学会了凿井取水。这种取水方式得以使早期人类摆脱对天然河道的依赖,避开洪水泛滥的威胁,从而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大为扩展,使更多缺少地表水的地区得到开发。此外,凿井取水比起河水来说,既可以保证水质安全,又能给龙山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方便,可谓优点颇多。据史料记载,开凿水井的创始人是伯益,而伯益正是生活在龙山文化晚期的舜帝麾下的一位重臣。

龙山文化水井剖面图

据说,舜和伯益的私交不错,当年舜在历山耕田种地时,伯益就成了他的好朋友。所以,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古城中的水井很可能就是那个时期开凿的。后来,舜禅位于大禹,因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深得民心,故大禹晚年欲禅位于伯益,但大禹的儿子启觊觎帝位已久,在这场争夺战中,伯益终为启所杀。尽管伯益未能承大禹而登上帝位,但是他佐禹治水、开凿水井之功却被后人永世铭记。水井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饮水之需,而且促进了早期城市的诞生。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水井,人类就不必再逐河水而居,而是可以在水井附近定居生活,于是渐渐形成了诸多聚落,其中规模较大的聚落慢慢演变为早期的城市,所以“市井”一词所描述的正是城市的萌芽状态。

有了水井,龙山人喝水、用水方便多了,至于他们是否饮酒,据目前所发现的考古资料中的大量酒器推断,他们或许已能够酿酒,只是限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即使会酿酒,恐怕也没有过多的剩余粮食供他们挥霍,毕竟人们通过辛勤劳作而生产出的粮食能够填饱肚子就很不错了。此外,酿酒也是门技术活儿,有一定的难度,并非每个人都能掌握的。由于酒的产量低、需求大,所以在当时可能是被龙山人作为一种奢侈品来消费的,仅在宴饮、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中才被享用,平时大概只有部落首领、贵族等少数人才享受得起吧。

吃饱喝足的龙山人除了耕田、采集、狩猎、捕鱼以外,还从事哪些活动呢?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尽管当时手工业还未成为独立的部门,但不少手工业门类却已显露出雏形,常见的有制陶、制玉、制石、铸铜、纺织建筑等。考古出土的色彩多样、材质不同、形制各异的龙山文化陶器,足以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非常兴盛。陶器作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器物,已受到龙山人的普遍重视和欢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龙山人发明了先进的制陶技术,既会使用快轮又懂得“渗碳术”,所以陶器的制作水平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不仅造出了不少新形制的器物,而且制作出了令世人赞叹的“蛋壳黑陶”,成为四千多年前全球人类最杰出、最精致的代表性手工作品,象征着人类向文明社会又迈进了一大步。

虽然龙山文化玉器的出土量并不大,但玉圭、玉龙、玉璇玑、玉冠饰等一批精美龙山文化玉器的出现,也预示着龙山人的制玉水平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据与龙山文化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情况来看,在全国范围内能与龙山文化玉器相媲美的也就是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了。从考古发现情况来看,钺、圭、璧、琮、璋、多孔刀、璇玑等龙山文化玉礼器大都出土于规模较大的中心聚落或祭祀遗址中,表明此类玉器应是专供贵族阶层消费和享用的高端奢侈品。在少数普通墓葬中出土的一些精美石器、小件玉器等,也应是一般民众消费的高档产品。毕竟玉器的原料稀缺,生产技术要求高,制作难度大,耗时费力多,所以成本高昂、产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只能供少数贵族和权力阶层享用。龙山文化玉器生产的专门化,也预示着当时社会已出现了阶层分化,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www.xing528.com)

由于龙山文化时期尚处于铜石并用时代,所以石器仍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石器制作在当时还是仅次于制陶的手工业部门。根据临淄桐林、诸城西杨庄子等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大规模石器制作遗存的情况推断,有一部分龙山人或许已专门从事石器生产,也就是说制作石器已成为一种家庭式手工业。有了工具好干活儿,正是由于石器制作的专门化,才保障了农业和其他手工业生产的顺利开展。

至于铸铜,在当时绝对算是新兴事物了,毕竟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铜器数量极少,并且器形不多,保存状况差,所以龙山人是否已普遍学会铸造铜器还不好定论。凭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推测,龙山人或许已认识到铜这种金属的性能,并能够铸造或锻打出造型简单的小件铜器,但可能还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尽管铜器作为一种新技术产品,并未对当时龙山人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但无论怎样,铜器的出现的确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由于铜器的出现,才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即将步入更加文明的社会。

对于龙山人来说,除了吃饭、喝水,穿衣也是一件大事,因为吃饱穿暖才算是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那么,龙山人都穿些啥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丝麻之类材料和木质工具又容易腐烂,所以至今未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发现纺织品遗物。从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龙山人既然能够制陶、制石、制玉、铸铜,那么制作衣物也应不在话下。幸运的是,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纺织品实物,但是不少陶器的底部都留下了编织物的印痕。学者据此推断,这些印痕应该是麻绳留下的。龙山人将麻绳缠绕在木棍上,然后在尚未晾干的陶坯表面拍打,从而形成了极富装饰性的陶器纹样——绳纹,这也反映了龙山人已具有一定的艺术眼光和审美观念。考古工作者还曾在山东潍坊鲁家口龙山文化遗址所出陶片上发现了经纬线密度为每平方厘米约9—10根的布纹痕迹。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陶质或石质纺轮。虽然纺轮只是捻线的工具,并非编织布匹的工具,但也算龙山人已能够纺织的重要证据,毕竟编织工具多为木质,所以难以留存至今。据学者研究,龙山人制作衣物的材料中不仅有麻,可能还有丝、葛等,只是目前尚未见到,只能待今后考古工作的进展了。总之,比较文明的龙山人应该可以制作麻、丝、葛等材质的衣物了,也可能已形成一门专门的行业——纺织业,只是规模较小,还不够发达,毕竟纺织品在当时也应算是高端奢侈消费品吧。

龙山文化陶器上的绳纹

严格来讲,建筑可能算不上一个手工业门类,它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手段。但是在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从事建筑作业时基本是要靠纯手工的,所以暂可列入手工行业来介绍。自从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迈入新石器时代,人类便告别了原始的洞穴生活,不再依赖于天然的洞穴遮风挡雨、提供庇护,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建设居住场所和防御设施,特别是当人类过上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活后,建立一个稳固的安居之地就显得尤为重要。考古发现表明,龙山人在建筑方面很有天分。就房屋而言,在他们居住的聚落里,不仅有半地穴式的房子,还有地面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由于一部分位于地面以下,所以隔热效果比较好,可以说冬暖夏凉,相当于现代的“空调房”,但缺点就是湿气大、采光差,所以此类房屋并非龙山人的主要居所,只占很小的比例。至于地面建筑,也分多种类型,有面积大的房子,也有面积小的房子;有联排的房子,也有单间的房子;有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的房子,也有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房子;有直接从地面起建的房子,也有先打基槽后立木柱建起的房子。总之,形制不固定。其中,面积大小不一的房子,可能用途不同,大房子用来居住,小房子或许供堆放杂物之用,相当于“配房”或“储藏室”。联排的房子里可能住着一个成员比较多的大家庭或家族,抑或是部落首领的居所,而单间的或许就是供普通部落成员或单身汉居住的,毕竟有证据显示龙山人已经开始出现阶层分化,各类资源在部落里不再平均分配,而是根据身份、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进行分配,房屋作为生存的必备物质条件之一,自然也不例外。至于房子的平面形状各异,可能只是龙山人各自的喜好不同而已,或者只是因为依地势而建导致了形状的差异。毕竟当时的建筑水平有限,建房尚未形成固定的标准和样式,所以龙山人建房子还是比较随意的。在龙山人所建的这些形制多样的房子中,有一类房子反映了当时建筑水平的进步,就是“木骨泥墙”的地面房屋。这些房子一般是先挖基槽,然后在基槽内每隔一段距离树立一根木柱,木柱的底端有时会铺一些碎石或碎陶片以起加固作用,之后再用草拌泥从基槽起沿着木柱层层垒砌、夯实,直至所需高度,最后用茅草之类的干燥植物封顶,一座房子的主体便基本竣工。其实,木柱的作用相当于如今的“钢筋”,而草拌泥的用途类似于如今的“水泥”,所以龙山人所建的“木骨泥墙”的房子就像是如今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然,“木骨泥墙”远不如钢筋混凝土牢固结实,但在四千多年前已算是水平很高的建筑技术了。有意思的是,房子建好以后,龙山人也会像现代人一样对自己的居所进行装修,以使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舒适。从考古发现来看,有些龙山人会用红烧土或白灰面铺设房屋内的地面。此举的目的一是为了美观,使屋内显得整洁干净;二是为了防潮,使屋内保持温暖干燥。有的屋内还设有灶坑,在寒冷的夜晚,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休息,此种幸福的画面至今仍在延续。总之,龙山人为了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活水准,谋求幸福生活,也是费尽心思的。这一点从他们不断提高建房技术水平和用心装修居所上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实,建房子对龙山人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们高超的建筑技术可不仅体现在房子上。为了保护自己、家人和族人不受外族和野兽的侵害,为了防止本聚落的财产和资源流失,龙山人还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修建了一系列防御设施,最常见的就是城墙和壕沟。正是由于城墙和壕沟的出现,才标志着我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预示着龙山人已步入文明社会的门槛。所以,龙山人修筑城墙和壕沟,不仅仅是建筑水平提高的象征,更是社会进步和性质转变的体现,可谓意义重大。

壕沟就是“护城河”,一般都是古代城市的“标配”,壕沟挖得既宽又深才能保障城市的安全,毕竟在当时它是一道很难逾越的屏障。假如敌人攻破了壕沟这道屏障,那么城市就危在旦夕了。鉴于此,龙山人又加设了第二道屏障——城墙。考古发现表明,龙山人所修筑的城墙并非用石头或砖头垒砌的,而是用夯土堆砌而成的。虽然比较原始,但是由于城墙被夯筑得又高又厚,所以防御性能并不差。以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物质条件来说,想攻破这种夯土城墙是非常不容易的。由于此类夯土城墙的防御性能不错,所以这种建筑方式被后人沿用了很长一段时期,石砌城墙和砖砌城墙也是由其演化而来的。实践证明,在保家卫城方面,城墙的确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说实话,修筑城墙无论是难度还是工程量都大于挖壕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并非一般的小聚落能担负得起的。可见,能修筑城墙和挖掘壕沟来保卫家园的应该都是人口多、物产丰、财力足的大聚落。

城子崖版筑城墙场景

这些由龙山人修建的早期城市被考古学家称为“龙山文化城”。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已发现不少龙山文化城,仅山东地区就已发现十余座,其中就包括济南的城子崖龙山文化城。既然当年生活在城子崖遗址的龙山人能够修建城市,那么就足以说明他们的文明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有了城墙和壕沟的保护,生活在城市里的龙山人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了。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虽然古今中外各个民族对死亡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但对故去的人进行安葬却都是各自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如今各民族对“白事”大都比较重视,古人亦是如此。那么,龙山人是怎样操办丧事的呢?也就是说,龙山文化时期有着哪些丧葬习俗和礼仪呢?由于古代文献对于这一时期丧葬习俗的记载非常少,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墓葬材料来一窥概貌。

人们将死者埋入地下的丧葬习俗在我国起源很早,以山东地区为例,大概在距今9000年至7500年的后李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不过当时的墓葬比较简单,只是在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墓坑来盛放死者,而且也没有任何随葬品。到了距今7500年至6100年左右的北辛文化时期,墓葬中出现了棺,还有了陶器等少量随葬品,不过当时的墓葬规模都差不多,看不出贫富分化。到了距今6100年至4600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葬俗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墓葬规模有了大小之分,而且随葬品数量也有了多寡之别。在一些大型墓葬中,不仅随葬了陶器、石器等日常生活用品,还随葬了玉器、象牙器等高端奢侈品,反映当时已开始出现贫富分化,表明社会结构已有了阶层之分。由于龙山文化是承接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所以此时期的葬俗肯定受到了大汶口文化葬俗的影响,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目前,经过发掘的山东龙山文化墓葬多为小型墓葬,大型墓葬很少,所以出土材料并不多。仅凭这些有限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大致有几个特点:第一,墓葬规模有了大、中、小之分,并且大型墓一般不与中小型墓位于同一墓地,明显反映了阶层分化和等级差异,也由此开启了后世帝王陵墓单独埋葬的习俗;第二,墓葬形制比较统一,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第三,埋葬方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屈肢葬、俯身葬较少见,也有二次葬、非正常埋葬等现象,但没有合葬墓;第四,除了大型墓以外,大多数中小型墓葬都没有随葬品,少数有随葬品的墓也多以陶器、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日用品随葬。其中,死者手握獐牙的葬俗是继承大汶口文化而来的。此外,还出现了用猪下颌骨随葬的现象。总之,龙山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物质生活水平可以通过当时的葬俗和墓葬中的随葬品得到充分展现。

西朱封龙山文化贵族墓平面图

综上所述,通过考古发现和学者研究,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龙山文化时期的社会概貌和曾生活在今济南地区的龙山人的生活百态。龙山人已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过上了相对“丰衣足食”的稳定生活。他们已学会制作和使用各种工具来种植水稻、粟、黍、大豆等作物以及一些蔬菜,也会饲养猪、狗、鸡等畜禽,偶尔还会去猎捕一些鹿、兔、鱼、蚌等野味来丰富下餐桌。他们不仅可以直接用火来烧烤食物,而且能够使用鼎、鬲、甗等陶制炊具将谷物、蔬菜、肉类等食材做成美味的大餐。他们不仅可以使用罐、罍、盆等陶器直接从河中取水,而且学会了凿井技术,喝上了比较安全卫生的地下水。每逢宴饮、祭祀等重大活动时,有些身份较高的龙山人不仅吃饭喝水,还能享用美酒,精致的蛋壳黑陶杯或许就是他们饮酒的器具。吃饱喝足后,龙山人穿着自制的丝、麻、葛等材质的衣物,不仅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采集,而且有部分人还专门从事制陶、制石、制玉、铸铜等手工业生产。在建筑技术方面,龙山人可谓比较具有天赋,不仅可以建造半地穴式、地面单间、地面联间等样式多样的房子,而且能够用土夯筑城墙,并会挖掘壕沟来保卫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城市。龙山人活着时不断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善,死后也依然很讲究。对于故去的人,龙山人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身份、地位、权力等差异而采取不同的埋葬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葬俗。墓葬规模的大小和随葬品数量的多寡、品质的优劣,不仅反映了贫富分化的加剧,也表明当时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出现了阶层和等级划分,这些均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