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一种器物以其独特的材质、迷人的光泽、神秘的工艺、超凡的魅力而闻名于世,它就是龙山黑陶。
因其与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有着显著不同,所以龙山文化在发现之初曾一度被称为“黑陶文化”。传说以虞舜为首领的东夷先民是一个崇尚黑色的部族,所以他们烧制的陶器多以黑色为主。虽然黑色陶器在我国境内的各古代遗址中并不少见,但有一类黑陶却与众不同,它以其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仅见于山东境内的各龙山文化遗址中,它就是“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龙山时代东夷人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也是当时工匠超凡智慧和卓越技艺的结晶。之所以称其为“蛋壳陶”,是因为此类陶器的器壁薄如蛋壳,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形容器壁非常薄。在此类精美的陶器中,“蛋壳黑陶杯”可谓其标志性器物和杰出代表作。
高柄杯
如左图所示,这种蛋壳黑陶杯的器形一般可分为三部分:上部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部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形态纤巧秀致,有一种动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从整体来看,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因此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据专家研究,蛋壳黑陶杯是由快轮法制成的,故器壁厚度均匀,且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而制作它所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反复淘洗的河湖沉积细泥,所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渗水率极低。此外,因胎体表面经过长时间打磨,使得石英、云母、绢云母等反光物质的颗粒顺着一个方向排列,对光线的反射由漫反射改为平行反射,故而器表熠熠发光。加之镂孔、旋纹、刻画等装饰工艺的运用,使器物显得愈加精致典雅、精美绝伦。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我国古代制陶史上的巅峰,即使如今的研究人员和工匠,在不借助先进设备的情况下,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非易事。这充分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原料的筛选、制陶工艺的运用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蛋壳黑陶杯多出土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但并非所有墓葬都有,而是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中。与众不同的是,墓中所葬蛋壳黑陶杯的位置尤为显要,往往是被单独摆放,而不与其他随葬品混杂。此外,目前已出土的蛋壳黑陶杯,无论是残片还是完整器物,均造型各异,独具特色,说明每一只的设计都是独特的,由此可见此类器物并非批量生产。这些迹象足以说明蛋壳黑陶杯在当时应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高端奢侈品”,并非一般人可以拥有,很可能是一种部落首领用以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也或许是贵族在祭祀、征战、宴飨、丧葬时所使用的礼器,为其身份、等级、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这不仅意味着人类对陶器的需求已经由实用性上升到审美性、由物质的层面提升到精神的层面,也意味着当时的社会已出现贫富差异,并产生阶级分化。
蛋壳黑陶杯之所以如此珍贵,不仅是因为其年代久远、工艺精湛,还因为存世的完整器极少。可以说,目前所发现的蛋壳黑陶杯,每一件都称得上是国宝。据相关资料记载,蛋壳黑陶残片最早是由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于1928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在这之后,虽然蛋壳黑陶器物的碎片在考古发掘中屡有发现,但却始终没有完整的蛋壳黑陶器皿现身。由于蛋壳黑陶出土甚少,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学者们对它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直到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对山东潍坊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一批蛋壳黑陶器物,蛋壳黑陶的真面目才为人们所认识。1974年,时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张学海在由其主持发掘的城子崖遗址中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在将该墓葬全部开掘后,竟然出现了一堆蛋壳黑陶碎片。在场的考古工作人员又惊又喜,不禁对其充满了疑惑与期待:这堆碎片是否属于同一个完整的蛋壳黑陶器物呢?当时参与发掘的郑笑梅主动请缨,要独自对这堆碎片进行分析、比对和拼合。经过半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精心研究,郑笑梅终于复原出一件完整的蛋壳黑陶器,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意外收获。
与此同时,比较完整的蛋壳黑陶器物在省内其他龙山文化遗址中也开始陆续被发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临沂大范庄龙山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大范庄西500米处的一片名为“西岭”的高台地上,于1965年在当地村民取土时被发现。该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2—2米。1973年春,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处龙山文化墓葬,随后当时的临沂文物组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了清理,并对该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历时21天后,本次发掘工作结束,共清理出26座龙山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768件。其中,19座墓中出土蛋壳黑陶高柄杯共计30余件,可谓收获颇丰。1977年11月,山东省博物馆派人联合临沂地区的考古人员对大范庄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共清理龙山文化墓葬15座,出土随葬品130余件,其中蛋壳黑陶杯5件。据说,此次发掘工作结束后,当地村民再次平整土地时又发现了一批器物,其中也有5件蛋壳黑陶杯。可以说,临沂大范庄龙山文化遗址所出土蛋壳黑陶杯的数量在当时创了全国之最,为学者们研究龙山蛋壳黑陶提供了相当丰富和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批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后来大部分入藏临沂市博物馆,少数则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山东博物馆收藏。
总之,从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情况来看,蛋壳黑陶器物主要出土于济南、潍坊、临沂、淄博、青岛等地区的龙山文化墓葬中,地域分布不出山东范围,可见蛋壳黑陶乃名副其实的“山东特产”。具体而言,无论是从考古发掘情况还是从民间征集情况来看,目前发现的蛋壳黑陶杯基本都发现于离黄河入海口不远的地方。不过,因为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尘土埋藏,大多数蛋壳黑陶杯在出土时就已成碎片,所以存世完整的蛋壳黑陶杯极为稀见,完全有资格称为稀世珍宝。
由于目前存世的完整蛋壳黑陶杯极少,所以人们只能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日照市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等少数文博单位才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对于一名专业考古工作者来说,如能在考古生涯中亲自发掘出一件较为完整的蛋壳黑陶杯甚至残片,那也是非常幸运和值得骄傲的事了。
在日照市博物馆的“日照龙山文化陈列厅”中,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尤为引人注意。此器整体分为三部分:上为杯状部分,敞口,尖唇,杯体为圜底;中为椭圆蛋形中空柄,分布着雨点状斜割镂孔;下为圈足。杯高19.2厘米、口径9.7厘米、足底径5.1厘米、柄径5.1厘米、腹径5.1厘米、柄高6.9厘米,重105克,通体光亮,造型体态轻盈,挺拔秀丽,制作技艺精美绝伦,为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制作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是一件稀有的古代艺术珍品。
日照市博物馆藏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
说起日照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蛋壳黑陶杯,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20世纪70年代,时任日照市图书馆文物组组长的杨深富经常骑着自行车去各地调查遗址、征集文物。1978年的某一天,杨深富和同事李玉华一起来到日照东海峪村(现属日照经济开发区北京路街道办事处)调查。之所以到此调查,是因为此地有个东海峪遗址,该遗址早在1960年就已被发现,是一个含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个时期遗物的古代遗址。二人到达东海峪村后,先找到大队书记了解情况。在座谈中,提到文物征集,大队书记突然说村里的一位村民牟宗慎手里好像有个黑陶杯子。杨深富闻听此事,赶忙让大队书记帮忙找人去请牟宗慎把杯子拿来看看。不多时,牟宗慎拿来了杯子。杨深富略一端详,顿时兴奋起来,连忙问牟宗慎这杯子从何而来。牟宗慎如实说是自己在一次种地挖土时偶然发现的,见此物油黑光亮就拿回了家。其实,在当时,东海峪遗址只是一片农田,村民们在耕作时经常会发现些古物,但并不知这些东西为何物,有什么价值,所以对它们也不太在意。杨深富告诉牟宗慎这件黑陶杯子是文物,根据国家相关文物法规,出土文物应该收归国家所有。牟宗慎倒也十分爽快,同意将黑陶杯子交给国家。作为奖励,杨深富给了他一块五毛钱。就这样,一件4000多年前的稀世珍宝,被杨深富仅用一块五毛钱就换了回来,交给了当时的日照市图书馆文物组保存,之后又转交给日照市博物馆。而杨深富后来也成为日照市博物馆的副馆长,一直守护着这件国宝,从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无独有偶,日照东海峪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杯可不止日照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一件,还有一件更漂亮的蛋壳黑陶高柄杯藏于山东博物馆,为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件蛋壳黑陶杯于1975年出土于日照市东海峪遗址的一座龙山文化墓葬中,通高19厘米,口径4.5厘米,整体造型细高灵巧,轻巧秀致,袅娜生辉。此杯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整个器形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一个敞口、侈沿的深腹杯,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中部是细管形的高柄把,柄把两端较细,中间圆鼓,如一个倒置的花蕾,细柄中部鼓出部分中空并装饰整齐均匀的细密镂孔,其内放置一粒陶丸,将杯子拿在手中晃动时,陶丸碰撞笼壁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杯子站立时,陶丸落定能够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下部为覆盆状的圈足底座。整体而言,此杯造型设计十分巧妙,制作技艺堪称精湛绝伦,浑身散发着一股迷人的神奇魅力。时至今日,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件高颜值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面前流连忘返,久久凝视,无不为上古先民的超凡智慧和精湛工艺所震撼与折服。(www.xing528.com)
山东博物馆藏蛋壳黑陶高柄杯
除了蛋壳黑陶高柄杯以外,山东博物馆还藏有一件蛋壳黑陶高柄套杯。此器物于1960年出土于山东省潍坊市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址,通高16.9厘米、柄高13.2厘米,口径12厘米、内径4.9厘米。这件巧妙的套杯组合,杯柄内套入杯胆,杯胆宽沿宛如草帽,也似盛放的花朵,深腹大容量,其柄身则塑成竹节状。这件套杯制作工艺复杂,器型规整匀称,胎壁薄脆如蛋壳,能完整留世,实属罕见。
山东博物馆藏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当然,在全国所有文博单位中,单从蛋壳黑陶杯来看,馆藏数量最多的当属临沂市博物馆了,大概有数十件。那么,很多博物馆都一杯难求,为何该馆会有如此多的“稀世珍宝”呢?这主要得益于临沂地区有着大量龙山文化遗址和墓葬,其中有不少贵族墓葬,所以才能出土如此多的蛋壳黑陶器物。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些蛋壳黑陶器物除了出土于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龙山文化遗址以外,在罗庄区罗庄街道办事处湖台、兰山区义堂镇朱保村等龙山文化遗址和墓葬中也都有发现。据统计,目前临沂地区出土的蛋壳黑陶器物总量已超过50件。值得一提的是,在临沂市博物馆所藏的蛋壳黑陶杯中,有一件器物虽高20厘米,但却仅重50克左右,堪称精品。
总之,目前留存于世的蛋壳黑陶器物非常稀少,而且如此精美的蛋壳黑陶器物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并不长。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此类器物的制作工艺水平逐渐下降,日益粗糙,到岳石文化时期就突然消失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也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
由于蛋壳黑陶风格独特,色泽诱人,工艺精良,魅力非凡,所以至今仍吸引着很多人去模仿和复制。在今天的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办事处仍然存在着一些复制黑陶器的作坊,只是黑陶产品的做工参差不齐,工艺水平与真品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无论怎样,他们传承古代绝技和文化遗产的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张国庆作品
据说,山东博物馆的钟华南是第一位成功使用古法烧制出蛋壳黑陶的人。但他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却只成功烧制成一件。中国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国庆也是一位复制蛋壳黑陶的高手。作为土生土长的章丘龙山人,他还在自己的故乡建起了城子崖黑陶艺术博物馆,以传承和弘扬黑陶文化。他从事黑陶制作和生产已有20多年,从1997年开始尝试做蛋壳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直到2011年才真正做出第一件蛋壳陶,成功恢复了拉坯成型制作蛋壳陶的传统工艺。其黑陶制作技艺高超,经验丰富,尤其善于手工拉坯、刻花和制作蛋壳陶杯。他的作品造型典雅、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曾多次在省(市)级以上展览中获奖。他曾耗时160天完成了一件体型不大的蛋壳黑陶杯,杯子最薄的地方只有0.05毫米,可谓薄如蝉翼,不禁让人心生感叹。据悉,包括张国庆在内,目前国内能做得出精致蛋壳黑陶杯的工匠和艺人可谓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复制蛋壳黑陶的工艺难度之大和技术要求之高,也让我们对龙山先民的独特审美、超凡智慧和高超技艺愈加佩服了。
像张国庆一样,刘德功也是中国黑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国黑陶工艺美术大师。他也是土生土长的章丘龙山人,还曾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凭着对龙山黑陶文化的执着与热爱,经过30多年的孜孜追求和艰辛探索,终成为一代黑陶工艺大师。从20世纪90年代在龙山创办烧制黑陶的作坊,到1995年成立刘德功陶艺工作室,再到2005年制作“龙山魂”黑陶系列作品在山东省首届文博会上获得优秀奖,这期间的每一步,刘德功走得都异常艰辛。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将镂空、镶嵌、阴刻、阳刻等艺术手法融汇贯通,把历史沧桑与现代风情凝聚一体,实现了“金木水火土”的完美结合,先后创作出“大美济南”“济南名士多”“济南新八景”“泉涌十艺”“凤舞东方”“东荷西柳”“和谐之珠”“高歌”“篱透天香”等多件经典作品,并多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他还将自己制作的龙山黑陶艺术作品带到国际舞台上展出、交流,赢得了各国观众的一致赞誉。可以说,刘德功怀着复原古老龙山黑陶技艺、继承和弘扬黑陶文化的崇高理想,坚守初心,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与实践,终于使龙山黑陶在新时代绽放出绚烂的色彩,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刘德功作品
其实,作为龙山文化发祥地的章丘龙山,除了像张国庆、刘德功这样大师级的艺人以外,如今还有不少工匠和艺人也默默传承着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据统计,形成一定规模的黑陶厂仅在章丘龙山就有60多家。正是在这些工匠和艺人的共同呵护和传承下,龙山黑陶才得以逐步成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2009年,龙山黑陶被确定为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指定礼品。2010年4月,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龙山黑陶厂制作的蛋壳黑陶杯入驻山东馆,与鲁班锁、孔子像、陶尊等一起向全世界展示山东的文化品牌。同年10月,“龙山黑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报成功,成为国内第一个艺术和工艺品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龙山黑陶作为山东文化的代表赴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受到了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赞誉。以上情况充分表明,龙山黑陶不仅成为山东的一个文化品牌,而且日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而登上国际舞台。
总之,无论是山东地区各龙山文化墓葬出土的蛋壳黑陶真品,还是当今山东各地的工匠和艺人仿制的蛋壳黑陶工艺品,均说明蛋壳黑陶器已被看作山东龙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是名副其实的“山东特产”。蛋壳黑陶作为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和黑陶中的极品,堪称东方艺术珍品,世界陶艺一绝。这颗“黑珍珠”像许多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一样,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打磨,渗透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散发出璀璨的人类文明之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