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之雏形:龙山城的兴起

国之雏形:龙山城的兴起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城市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成熟则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考古发掘表明,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墙和城内文化堆积基本上已被破坏。边线王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发现和研究龙山文化城址的序幕。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田旺村,199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田旺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临淄就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地区之一。

国之雏形:龙山城的兴起

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而城市的出现则是国家形成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早期城市可谓国家的雏形。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古国,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境内就已出现了萌芽状态的城市,如济南章丘焦家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城址。但城市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成熟则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在龙山文化时期(或龙山时代),大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华夏大地遍开“文明之花”。从山东境内来看,目前已发现的龙山文化古城大致有城子崖、边线王、丁公、桐林、田旺、景阳冈、皇姑冢、王家庄、教场铺、王集、前赵、大尉、乐平铺、尚庄、尤楼、丹土、尧王城、两城镇等十几座。由于这些龙山文化古城均见证了山东乃至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孕育了早期国家的诞生,所以有必要将这些古城的发现、发掘、文化堆积及学术研究价值等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城子崖遗址中发现有三座相互叠压的古城遗址,自下而上分别为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周代城址。其中,最下层的龙山文化城平面近方形,东、西、南三面城垣较完整,唯北墙东西两侧内收、中部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址东西宽约430米,南北最长处约530米,总面积20余万平方米,有学者估计当时城内居住人口达5000人左右,是当时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残存的城墙深埋于地表以下2.5—5米,残厚8—13米。城墙由堆筑、版筑结合,大部分挖有基槽,有的部位在壕沟淤土上夯筑起墙。城墙夯土结构有两种:一种用石块夯筑,一种用单棍夯筑。城垣有的部位因晚期取土筑城局部被破坏,四面墙基完整地保存于地下。南北门之间有道路连接,似有门卫建筑。城内有大型建筑基址和水池遗迹。发掘者据城内深厚的文化堆积,丰富的遗迹叠压和打破关系,以及出土的精美陶器和石器等分析,认为城子崖龙山文化城是中国文明时代初期的一座重要城市,已具有早期国家的雏形,是中国东方某一方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子崖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前城址、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边线王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寿光市城南10公里的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北一个名为“后埠岭”的高台地上,1984年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4年春到1986年冬,为配合益羊铁路修筑工程,山东省文化厅调集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考古发掘表明,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墙和城内文化堆积基本上已被破坏。城墙基为挖槽建筑,一般深2米多至3米左右,并发现有用人骨架以及猪、狗的骨架作为奠基者。从城的结构上看,有大、小城两座,结构相似,构筑方法相同。大城平面呈圆角方形,每边长约240米,城内面积近5.7万平方米,四边中部各开一个城门,门宽10米,已发掘出北、西两个城门,宽度基本相同,宽约7—8米,深约5—7米。小城在大城东南部,平面亦呈圆角方形,城墙每边长约100米,城内面积约1万平方米左右,东、北城墙各开一个城门。小城基槽宽4—6米,呈斜坡平底状。基槽内夯层厚薄不均,一般为5—15厘米,夯层明显,夯窝清晰,有椭圆形和长条形两种,大的10厘米、小的5—6厘米,多采用河卵石或木棍制作。从基槽内出土的遗物分析,小城基址的建筑年代早于大城基址。虽然大城兴建于小城废弃之后,但应属于同一个文化的前后两个阶段,其相对年代属于龙山文化的中期偏晚阶段。边线王龙山文化古城的发现与发掘,揭开了发现和研究龙山文化城址的序幕。它是目前已发现的典型龙山文化城址之一,其内外城的布局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是研究中国早期城市和文明起源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边线王遗址发掘现场

丁公遗址发掘现场

丁公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苑城镇丁公村东的丁公遗址内。1985年秋至1993年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6次对丁公遗址进行了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000余平方米。其中,1991年秋在第4次发掘中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该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四周城垣比较规整,城内部分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310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城墙宽约25米,现存墙体残高约1.5—2米,墙体外坡陡直,内坡比较平缓。城墙系分层夯打而成,夯层的厚度在5—8厘米之间。城外有一条宽30—40米左右的壕沟,壕沟底部最深处距城内地面在3米以上。城内发现房屋基址近百座,其中既有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大型房屋,也有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此外,还发现墓葬60余座及陶窑、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5000余件,其中一件为刻有5行11个“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桐林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凤凰镇的田旺村和朱台镇的桐林村之间的台地上,199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发掘,此地确认有内、外两重城址。包括城墙在内,内圈城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外圈城址约30万平方米。桐林内外龙山文化城址的结构、关系与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相似,也是外圈城址修筑好之后,内圈城址随即废弃。2002年,考古工作者解剖发掘的东侧探沟显示,桐林龙山文化城址的内外城墙、壕沟与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的内外城墙、壕沟的排列方式基本一致。该城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结构和古代文明起源又增添了重要资料。

田旺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田旺村,1992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该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面积约15万平方米。城垣为夯筑而成。城内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化堆积最厚的地方约4米左右。1981年,在一个直径约3米的灰坑内出土了7件鼎、3件甗、4件鬹、3件平底盆等陶器。其中,体型最大的一件陶甗高达116厘米。这些陶器形态大小相次,应是一组礼器。由此可见,田旺遗址绝不是一般的村落居住遗址,而是该地区的一个聚落中心。田旺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与研究表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临淄就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中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地区之一。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东南18公里的张秋镇景阳冈村周围,1994年被发现。该城址平面呈舟形,东北—西南走向,两端较窄,中部弧形凸出,东北—西南长1150米,北端宽约230米,南端宽约330米,中部最宽处约400米,面积约38万平方米。地面已无城垣遗迹,但地下城垣保存较完整,系堆筑、版筑结合挖基筑成,在南、西、北三面城垣的中部均有一缺口,或为城门遗迹。城内中部偏北有大、小两座夯筑台基,或为大型宫殿基址和祭祀遗迹。大台基位于城内南部,面积约9万平方米;小台基位于城内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大、小夯土台均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是利用纯净黄褐面沙土夯筑,上层则为灰花土筑成。夯筑方法分圆棍夯与石器夯两种,夯窝明显,夯面清晰。可以说,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是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址和时代最早的城址之一。因为该城址地处当时的华夏和东夷之间,又被有些史学家定为“蚩尤城”,所以被视为研究东夷文化的珍贵资料。该城址的发现与发掘,为研究这一地区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与中原龙山文化的关系,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皇姑冢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十五里元镇皇姑冢村村东,东北距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8公里,1994年被发现。该城址平面呈舟形,东北—西南走向,中间宽,两端窄,并略呈圆角,东北—西南长约400米,东西(遗址中间)宽约160米,遗址两端约5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垣修筑在遗址的边沿。遗址中心高,四周低,高低差在10米以上,如现存中心台高出地面约7米,而遗址南部保存城垣顶在地表以下1.9—2.3米,城垣高度虽然不详,但也应高出原地表数米,可知遗址高低落差是相当大的。勘探结果表明,遗址南部城垣保存尚好,城垣顶宽约6米,但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故无法探知城垣的具体高度。就整个城垣而言,该城址东北部的城垣保存不好,没有勘探出完整垣址。城中有传说中的古冢,地下文化层时代早于景阳冈龙山文化城。据当地传说,古代有一皇帝南巡,路经此地,匆忙间御马将一民间小姑娘践踏而死,皇帝见状悲痛不已,下令将其谥封皇姑,并葬于此地,立碑修庙,以示纪念,故名“皇姑冢”。也有专家根据史料考证其与蚩尤有关,认为皇姑冢即“蚩尤冢”。因此,该城址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和东夷文化的面貌均具有重要价值。

王家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王家庄。该城址平面呈圆角扁长方形,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和发掘显示,该城址内没有贵族聚居区与平民聚居区的差别,也没有发现其他任何可以证明王权存在的遗物,所以可能为一座级别较低的普通聚落。

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乐平铺镇教场铺村的西北,1994年被发现。相传战国时孟尝君曾在此地练兵,故名教场铺。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1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约33万平方米。如加上城垣宽度,城址总面积估计达40万平方米左右。该城址地面已无城垣遗迹,但探知地下城垣平均宽度为28米,最宽处达30米,保存下来的高度接近2米,是用黄沙、黏土混合分块夯筑而成的。城内有两个东西并立的夯土台址,东台东西宽约100米,南北长约160米;西台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160米。两台间隔约70米。东台东部因挖沙受到破坏,据断面和对坑底的钻探可知,台高6米,台址高出地表1米多,其上还有1米左右的晚期堆积,形成一个大堌堆,由东向西呈漫坡状。城内中部地面上有丰富的商代后期陶片,周、汉陶片也随处可见,偶见大汶口文化陶片。由于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古济水流域,地处当时华夏族和东夷族的交界处,传说中的黄帝炎帝、蚩尤等部落逐鹿中原时都曾在这一带活动。因此,该城址的发现和发掘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夏商文明的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形成、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夷夏两大文化集团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王集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陈集乡王集村南1500米处的一块高台地“堌堆顶”上,1994年被发现。该城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8万平方米。出土遗物有方格饰灰陶片、磨光黑陶片、鬼脸足等。该城址对于探讨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冀鲁豫地区的文化区系和古城、古国等课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www.xing528.com)

前赵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城化工厂的东北侧赵村,1996年12月被发现。该城址平面呈舟形,中间宽、两端窄,东北—西南走向,长449米,中间宽140米,东北端宽80米,西南端宽90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城墙宽8米,城墙外有壕沟,宽约8米,城址中间有南北两处断口,宽度均在30米左右,为城门遗迹。该城址内的文化堆积呈斜坡状,中间高、四周低,四周文化层比中间要厚。南半部房址分布比较密集,龙山文化层堆积厚达1.2—2.3米,包含物比较丰富,出土了盆、罐、瓮等陶器及大量陶片,并探出了房址。该城址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形状结构特殊,是探讨和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发展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珍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尉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乐平镇大尉村东南约200米处。该城所在遗址东西宽170米,南北长260米,面积约4.4万多平方米,地势为缓起高地,高出地面4米左右。1980年秋,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实习时,对该遗址北部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并发现了多座战国墓和汉墓。其中,岳石文化陶片和二里头文化陶片的发现,在鲁西尚属首次,为研究东夷和华夏二族的关系提供了新线索。

乐平铺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城南乐平镇三里铺北街村东50米处,其所在遗址为一片隆起高地,中心部分高出地面0.7米,东西宽180米,南北长246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1973年,茌平县文化馆对乐平铺遗址进行了调查,证实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战国时期的遗址。1978年,聊城文化局和茌平县图书馆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该遗址文化堆积较厚,文化内涵丰富,在地表可见灰土中,散布着大量的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陶片。其中,可辨器物有陶鼎、陶鬶、陶鬲、陶豆、陶盘及石锛等。

尚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城西振兴办事处尚庄村东20米处隆起的土冈上,1994年被发现。该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3万余平方米。城内文化堆积和出土遗物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诸如白灰面房址、陶器纹饰中方格纹、绳纹占比例较大等,与鲁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但却与河南龙山文化相似。该城址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鲁西地区1949年以来考古工作的空白。该遗址对于探讨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类型、分期及山东地区与周边地区诸原始文化的相互关系等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等问题均具有重大意义。

尤楼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薛国故城的郭城中。该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城址周围有壕沟,但未发现明显城垣遗迹。

丹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城东南约40公里处的潮河镇丹土村,1995年以来经多次勘探和发掘,确认了前后三期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分早、中两期。早期城址平面略呈椭圆形,东西长450余米,南北宽300余米,城内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城壕宽约20米,口至底深约3米。城墙建在大汶口文化城壕沟之上,仅存墙基部分,墙体残宽10米,残高15米,系分层堆筑,夯层多倾斜,厚0.1—0.3米不等,在城的西、北、东方向各发现城门遗迹。中期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刀把形,北部略呈椭圆形,西南向外凸出,东西长500余米,南北宽400余米,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城壕宽约28米,口至底深约3米。城墙残宽约12米,残高1.6米。城墙分层堆筑,夯层逐渐向上倾斜,厚0.1—0.4米不等。在西、北、东方向共发现4个城门遗迹,在西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各发现一个出水口,南部还发现一个蓄水池。西城门通道较宽,城壕和城墙在这里中断,南北两段城壕均为圆弧形,分别向南、北两侧倾斜。城门通道内外皆呈喇叭状,中间宽约16米,沟内护坡较好,通道中间发现基槽,南侧发现房基,据分析,基槽和房基应与城门设施有关。丹土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结构、布局和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均具有重要价值。

尧王城遗址平面图

尧王城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西南17公里的高兴镇南辛庄村和安家尧王村的一个高坡地上,1934年被发现。从2012年秋季开始至2016年秋季,考古部门连续对尧王城遗址进行了8次发掘,发掘面积近5000平方米。发掘的主要遗迹有城墙、环壕、道路、建筑基址、祭祀遗迹、器物坑、灰坑、墓葬等。龙山文化城址的内城城垣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300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如果加上外侧环壕的面积,整个内城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其中,内城城墙的北 城墙呈西北—东南走向,主体宽度约26—28米,东西长度约300米,城墙中段留有一宽约10米的通道。北城墙外侧有宽30多米的环壕,环壕的上层为灰色淤土,下层接近底部堆积为黑灰色淤土,走向与北城墙大致平行。西城墙沿南辛庄河东岸三级阶地边缘,走向正北略偏东,墙体宽度与北城墙约略相当,南部被南辛庄村建筑覆盖。东城墙与西城墙走向大致平行,墙体宽度不明,南部延伸至南辛庄村。城内西北部为主要的生活居住区,集中分布有房址、祭祀台基等。城内北部还发现祭祀遗迹。在出土遗物中,陶器以火候高、陶质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泽的蛋壳黑陶最为精致,代表了这一文化的高超制作技术。此城址发现了彩陶,填补了日照市及鲁东南沿海地区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的空白,特别是在龙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发现的陶文极为重要,这是继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陶文和邹城丁公遗址发现龙山文化陶文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该城址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是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原始城市”,被认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城市。它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城址,是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属山东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在考古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两城镇龙山文化城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西北两城河岸边一处自东向西逐渐高出平原的漫岗上。早期只发现一长方形环壕,面积20多万平方米。环壕废弃之后,当时人们又在其外围修筑了面积更大的环壕城址,亦为长方形,面积为30多万平方米。城址内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等大量遗物,其中一件精美的兽面纹玉锛(或称“扁平长条形平首玉圭”)为我国目前唯一所见。据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记载,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的两城镇为亚洲最早的城市。

其实,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除了上述山东地区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以外,全国其他许多地方也都发现了不少同时期的古城遗址,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表明,在龙山时代,文明的主要标准之一——城市已经出现并初具规模,早期国家已显露出雏形。

考古研究证明,中国城市的萌芽阶段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上百座史前城址中,最典型的是曾经被公认为中国城市最初萌芽的龙山文化城址。虽然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又将最早的城市萌芽向前推了不少年,但是成熟、发达的龙山文化城址在中国早期城市的产生中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些在数千年前曾繁华一时的原始城市如今虽早已尘封于地下,但却都留下了内涵丰富的文化宝藏。

可以说,从布局较为简单的聚落发展为形制较为复杂的城市,不仅是建筑技术水平取得进步的直接反映,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的布局结构、建筑方式、建筑技术、内涵性质等也会随之不断演变和发展。到龙山时代后期,高大的夯土城墙、宽大的壕沟以及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充分说明当时的城市已具有“国家机器”的性质。正如考古学家马世之先生所说:“城址是文明的主要物化形式,是检验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尺度。”正是由于龙山时代众多大小城市特别是都邑的出现,才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诞生,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