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型糖尿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优化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疾病。长期糖类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临床表现常被描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目前国际上通用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糖尿病分型标准(1999),按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GDM)。

糖尿病的诊断是基于空腹、任意时间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值。①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且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或②空腹葡萄糖(FPG)水平≥7.0 mmol/L;或③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葡萄糖(2 hPG)水平≥11.1 mmol/L,应考虑糖尿病。值得指出的是,在进行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统一采取FPG≥7.0 mmol/L这一标准,目的是方便现场调查,统一处理分析,且保证各资料间具有可比性。

一、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一) 地区分布

糖尿病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明显差异。2型糖尿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改变密切相关,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1.14亿,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27%,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60%患者至少患一种并发症。

(二) 时间分布

1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北半球的病例发病高峰多在12月至次年2月,南半球多在6月至7月,可能与感染、日照有关。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长期持续上升。

(三) 人群分布

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最多见,占90%~95%。亚洲人群中1型糖尿病较少见,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病率较高,在我国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比例小于5%。1型糖尿病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在10~14岁年龄组最高,青春期后急剧下降。2013年对中国31个省170287名城乡居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男性高于女性(分别是11.7%和10.2%);老年人、城市居民、经济发达地区、超重和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较高;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7%,老年人、超重或肥胖人群以及农村居民的糖尿病前期检出率较高。《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7版》指出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2013年)为10.4%,各民族有较大差异,肥胖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高了2倍。

二、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一) 1型糖尿病

1. 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相关,特别是病毒感染,包括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科萨奇B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脑炎心肌炎病毒等,主要造成自身免疫性胰岛β细胞的损害。

2. 遗传因素   同卵双生子中1型糖尿病同病率达到30%~40%,揭示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分子流行病学和相关基础性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涉及多个基因,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基因和非HLA基因,而HLA基因出现频率受到种族、民族影响,这也可能是其发病存在种族差异的原因之一。

3. 自身免   疫细胞免疫异常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近90%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存在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如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等,并且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4. 其他环境因素    化学毒物和某些饮食因素导致胰岛β细胞损害,胃肠道微生物失衡也可能与该病发生有关。

(二) 2型糖尿病

1. 肥胖   肥胖程度、类型、持续时间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证实:2型糖尿病发病随BMI增加而升高;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腰臀比(腰围/臀围)较大,发病危险增高。

2. 遗传因素   2型糖尿病具有更加明显的遗传基础。同卵双生子中2型糖尿病的同病率接近100%,但起病和病情进程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异很大。家族聚集发病情况、高患病率人群患病情况调查以及有相同环境条件的不同种族发病情况调查等一系列研究一致认为2型糖尿病有较强的遗传倾向,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在病因和表现型上均有异质性。(www.xing528.com)

3. 营养膳食因素   高脂、高热量饮食是已明确的致病危险因素。过多的热量堆积使人肥胖,血脂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

4. 体力活动不足    缺乏运动锻炼,静坐的生活方式易发生肥胖。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能增加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耐量。

5. 人口老龄化     糖尿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显著增高。

三、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

2型糖尿病为我国主要的糖尿病人群,应积极控制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及肥胖、能量摄入过高等),以有效地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一) 社区综合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战略方针,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开展社区综合防治。

1. 第一级预防   对社区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其对象不限于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全人群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促使人们自觉改变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 建立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运动和休息,戒烟限酒,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平衡膳食,注意热能营养素间的摄入比例,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膳食中有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维持正常体重。通过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3. 社区筛查   拓展服务,发现和动态管理高危人群。通过空腹血糖检验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方法,筛检社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糖耐量异常者处于正常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对社区人群每年健康体检,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防止和延缓病程的进展。

(二) 医疗保健措施

糖尿病患者需坚持长期治疗,包括药物、饮食及运动治疗,控制好血糖,预防和延缓心血管并发症;对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预防病情恶化及伤残,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实施健康教育计划   这是重要的基础管理措施,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健康教育包括糖尿病防治专业人员的培训、医务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和公众的卫生保健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全面糖尿病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并发症、危险因素、治疗的必要性及长期性、治疗的方法和目的、膳食管理和运动治疗的重要性,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如自我血糖监测、自我护理技巧(如注射胰岛素)等。

2. 饮食护理   合理的膳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的基础治疗手段,对医学营养治疗的依从性是患者能否达到理想代谢控制的关键影响因素,能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在理想水平,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医疗费用。主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让患者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饮食规定;②严格定时进食,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③确定并控制每日的饮食总能量,合理供给糖类,适量摄入蛋白质,限制脂肪摄入,提高膳食纤维摄入量,保证维生素矿物质供给,减少酒和盐的摄入。

3. 根据病情做好运动指导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有无并发症以及以往运动情况等,在医师指导下开展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如慢跑、骑车、太极拳等,每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要调整饮食和药物,防止发生低血糖。糖尿病伴严重并发症及急性感染、急性代谢紊乱时不宜运动。

4.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掌握正确的胰岛素注射技术,按时注射,严格无菌操作,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注射或服药后如果发生低血糖反应,迅速给患者服用糖水或甜食,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

5. 做好心理护理   糖尿病的终生治疗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坚持长期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同时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需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随时化解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