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疾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究

疾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究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索病因,提出病因假说及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等。发病率的分子是指观察期内该地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感染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防治措施的效果,也可以用来估计疾病的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疾病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探究

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是指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发生的频率。疾病的分布是流行病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通过研究疾病的分布,可以了解疾病流行规律,揭示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一、描述疾病发生的常用指标

描述疾病分布的方法是利用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按照不同人群、时间、地区间特征分组,计算相应的频率指标(如发病率、死亡率、罹患率等),然后进行描述分析。

(一) 发病指标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某人群某病发生新病例的频率。


式中,K为100%、1000‰或10000/万。

158

发病率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索病因,提出病因假说及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等。

计算发病率时,分母中规定的暴露人口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所有可能发生某病的人口数。发病率的分子是指观察期内该地新发生的某病病例数。

发病率可按年龄、性别、职业、地区及不同人群而分别统计计算,称为发病专率。不同来源的发病率资料对比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等的构成,对发病率进行标化,否则会造成偏倚。

2. 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多用于较小范围人群在较短期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时间可以是日、周、月,也可以是一个流行期。


式中,K为100%、1000‰或10000/万。

159

在探讨疾病暴发或流行的病因时经常用到罹患率,它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测量发病概率。

3.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称现患率,是指某人群在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现患(新、旧)病例的频率。


式中,K为100%、1000‰或10000/万。

160

患病率常用于现况调查,调查时间不宜太长,应在一个月或几个月内完成,一般不超过一年。按某一时刻计算的患病率称为“时点患病率”。按一段时间计算的患病率称为“期间患病率”。

患病率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发病率,二是病程。如果是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人群中病例数会年复一年地积累,而使患病率升高,甚至超过发病率。若是急性病,在较短时间里迅速治愈或导致死亡,患病率将会相对地降低。如果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是稳定的,也就是在两个不同时间内的患病率相等。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的关系如下: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如新病例增加,未治愈者寿命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等都可导致患病率升高,反之,则可引起患病率降低。

4. 感染率(infection rate)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例。


161

感染率常用于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防治措施的效果,也可以用来估计疾病的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特别是对隐性感染率高的疾病调查,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常用此指标。

(二) 死亡指标

1.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式中,K为100%、1000‰或10000/万。

162

此式分母中年平均人口数一般使用年中人口数,可采用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数,或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除以2。

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一般均以年为时间单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不仅在医学上受到重视,在政治经济研究中也受到关注。不过上述方法计算的死亡率是死于各种原因的总死亡率,称为普通死亡率或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可以按照不同病种、性别、年龄、职业等计算死亡专率。

2. 婴儿死亡率(infant death rate)      年内周岁内婴儿的死亡数占年内活产数的比值。一般以千分率表示。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的一项敏感指标,是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常用指标。婴儿死亡率就是一种死亡专率,与粗死亡率相比,不受人口构成影响,各国之间可以直接比较。

3. 病死率(fatality rate)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163

病死率是疾病死亡专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也可以用来评价医院的医疗平和工作质量。多用于急性传染病。

4. 生存率(survival rate)又称存活率,是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病等疾病远期疗效的指标。


164

研究存活率必须有随访制度。首先确定起算时间及结算时间。一般以确诊日期、手术日期、住院日期为起算时间。结算时间通常以5年计算,即5年存活率。

二、疾病的流行强度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某病在某地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病例间联系程度。常用于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有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

1. 散发(sporadic)   某种疾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来的一般水平,病例间无明显传播关系。历年来一般是指当地近三年该病的发病率平均水平。散发一般多用于区、县以上范围,不适于小范围的人群。疾病呈散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该病常年流行或因疫苗接种,人群有一定的免疫力,如麻疹;②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③潜伏期长的疾病,如麻风病等。

2. 暴发(outbreak)    某种疾病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很多相同的病例,称为暴发。多数患者出现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食物中毒、麻疹、水痘的暴发。

3. 流行(epidemic)    某种疾病在某地区、某时期的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来的散发水平(3~10倍)时,称为流行。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各地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种等作出判断。

4. 大流行(pandemic)   有些疾病在流行时,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往往在比较短的期间内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而形成大流行。如流行性感冒霍乱鼠疫,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世界性的大流行。

三、疾病的分布

(一) 人群分布

人群的性别、年龄、职业、种族、阶层、婚姻状况、家庭情况以及行为生活方式等特征,常常影响着疾病的分布,有时也可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有助于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和致病原因,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 年龄    在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布中,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几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疾病在不同年龄组其发病率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其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白血病在儿童期和老年期均较多见。发病后有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如麻疹、百日咳、水痘等,大多在儿童中发病率高,尤其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有一些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人群中普遍存在隐性感染,成人多已获得免疫,故这些传染病的发病率以儿童年龄组为高。

2. 性别    许多疾病存在着性别差异。疾病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男女接触致病因子的机会不同所致。例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往往是男性高于女性,原因是男性参加农田劳动时接触疫水机会较多的缘故。我国癌症死亡率除乳腺癌宫颈癌外,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其中明显高的有膀胱癌胃癌肝癌,可能与男性接触致癌因子机会较多有关。地方性甲状腺肿女性多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女性需碘量较多,但供给量又不足有关。胆囊炎、胆石症则以中年肥胖女性较多,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有关系。

3. 职业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有关系,如煤矿工易患矽肺脑力劳动者易患冠心病、炼焦工人易患肺癌、理发师易患静脉曲张等。同一职业,但工种不同其发病率也不同。

传染病的发生与职业也有密切关系,如皮毛厂工人易患炭疽;农牧场工人易患布鲁菌病;我国江苏省、浙江省及四川省农民易患钩虫病;北方伐木工人易患森林脑炎;煤矿工人易患煤工尘肺等。

4. 种族和民族    由于不同种族、民族的人群,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及遗传等因素的不同,这些因素均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如马来西亚居住有三种民族,马来人淋巴瘤较多;印度人患口腔癌多;而中国人以患鼻咽癌和肝癌较多。我国回族哈萨克族,男性胃癌死亡率高于其他民族,提示与饮食习惯有关;牧区少数民族农民的冠心病发病率高于同地区的汉族农民,与少数民族的高脂饮食有关。美国黑人多死于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结核、梅毒等,而白人死亡率较高的是自杀和白血病等。

总之,民族和种族对疾病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生活习惯和经济条件,另一方面为遗传因素,如镰状细胞贫血只见于黑人,而Ewing肉瘤在黑人中尚无此病。

5. 家庭   家庭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经济及卫生状况、风俗习惯、嗜好等均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成员之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某些传染病的传播相关,如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许多慢性病存在家族聚集性。

6. 行为   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方式与许多疾病,尤其是慢性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而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60%~70%是由社会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习惯造成的。最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吸烟、酗酒、吸毒、不正当性行为、静坐等。(www.xing528.com)

(二) 地区分布

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地区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致病因子的差别,因此,研究疾病地区分布常可对疾病的病因、流行因素等提供线索,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疾病地区分布划分,在世界范围内可按国家、区域、洲、半球为单位;在一个国家内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如我国可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县为单位划分,也可以按自然环境划分,如山区、平原、湖泊草原等。研究疾病地区分布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出疾病标点地图、地区分布图、传播蔓延图,也可按不同地区计算其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

1. 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   疾病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并不均衡,例如乳腺癌在北美洲、北欧、西欧发病最多,东欧次之,亚洲和非洲各国较少。肝癌多见于亚洲、非洲。胃癌死亡率日本和智利等国家较高,澳大利亚、美国较低。黄热病的分布与埃及伊蚊的分布一致,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和非洲;登革热流行于热带、亚热带。

2.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   疾病在一个国家内的分布也有差别。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以南曾广泛流行,长江以北则未见此病。这是因为北方干燥、寒冷、缺乏钉螺孳生繁殖条件所致。食管癌在我国北方多于南方,而北方又以太行山脉地区的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为圆心,死亡率以同心圆向周围扩散,逐渐降低。我国鼻咽癌主要分布于华南,而以广东省广州语系为高发区。大骨节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省、市、自治区,我国南方则无此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性)则以山区最多,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均低于一般地区。原发性肝癌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各地,以上海、福建、江苏、广西、浙江等省市死亡率最高。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主要原因可能与北方盐的摄入量、体质指数、超重和肥胖的百分比均高于南方有关。

3. 疾病的城乡分布   城市交通方便,人口稠密,居住拥挤,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等经常有散发和流行。在偏僻农村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呼吸道传染病往往不易发生流行。但一旦有患者或携带者传入,也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城市工业集中,排放烟尘及有害气体,加上汽车尾气排放,致使呼吸系统疾病和交通事故高于农村,尤其肺癌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

(三) 时间分布

描述疾病分布的时间单位因病种而不同,其变化的形式主要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

1.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    有时也称时点流行,指人群中某种疾病在较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其含义与暴发相近,区别在于暴发常用于少量人群,而短期波动常用于较大数量的人群。

疾病的短期波动或暴发是由于人群中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于同一致病因素所致,常见于因食物或水源被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伤寒、痢疾等。由于潜伏期不同,发病有先有后。先发病者为短潜伏期患者,后发病者为长潜伏期患者,大多数病例发生日期往往在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即常见潜伏期。发病高峰与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基本一致。因此,可从发病高峰推算暴露日期,从而找出引起暴发的原因。

2. 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  疾病在每年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疾病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原因受气象条件、媒介昆虫、人群风俗习惯、生产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疾病的季节性不但可探讨流行因素、传染源,还可为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北方8、9、10三个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在此前后很少发生,而南方稍早(图112)。其主要原因与乙型脑炎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繁殖特性及蚊虫孳生条件有关,也与猪的病毒血症时间密切相关。呼吸道传染病季节性高峰一般多在冬春季节,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高峰在1—4月。肠道传染病终年均可发生,季节性高峰为夏秋季。

3. 周期性(periodicity)    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的现象,称为周期性。

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每隔10~15年出现一次世界性大流行(甲型流行性感冒2~3年一次,乙型流行性感冒4~6年一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9年流行一次;百日咳3~4年流行一次;麻疹疫苗普遍使用前,在城市中常常表现为2年一次流行高峰。自1965年广泛推广使用麻疹疫苗后,我国麻疹的发病率显著降低,周期性流行已不明显。

165

4.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等,随着社会生活条件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与原来有很大的不同,称为长期变异。

经过长期变异,我国疾病谱发生了显著变化,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在死因顺位中上升。传染性疾病的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既往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炭疽、白喉、布鲁菌病、麻疹、脑膜炎等经常发生流行或大流行,但经过大力防治,特别是实行计划免疫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是有一些传染病如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广泛流行,乙型病毒性肝炎带毒者的大量存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出现,细菌性食物中毒不断发生,肺结核病死率虽然下降,而发病率仍然较高。性传播疾病的上升、艾滋病的出现和蔓延等,都值得注意。

(四)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在开展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只有通过全面的观察和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病因线索、流行因素的各种信息,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移民流行病学的研究即是一例。通过比较移民和土著人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分析病因属于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为探索病因提供线索。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地区分布

小      结

(1)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即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最常用的是现况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2) 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的发生频率。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可分为发病指标和死亡指标两大类。发病指标最常用的是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指标最常用的是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病死率、五年生存率等。

(3) 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有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描述疾病时间变化的形式主要有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和长期变异。

 思考题

1. 什么是疾病的三间分布?

2. 发病率和患病率有什么区别?

3. 暴发与短期波动有什么区别?

 自   测    题

一、A1和A2型题(单项选择题)

1. 某地人口为5万,某年发生霍乱100例,其中死亡1例。则该年某地的霍乱发病率是()。

A.2%     B.2‰          C.2/万          D.1/万         E.5/万

2. 某医生调查了1000人,有100人HBsAg为阳性,则合适的描述指标为()。

A.发病率      B.罹患率         C.患病率        D.感染率         E.生存率

3. 某地某年结核病呈历年来的发病水平,称为()。

A.流行        B.散发         C.暴发        D.周期性          E.大流行

二、A3型选择题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10万,年内共死亡100人;确诊肿瘤50人,因肿瘤死亡20人。

(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1%B.1‰C.5/万D.40%E.2/万

4. 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是()。

5. 该社区肿瘤发病率是()。

6. 该社区肿瘤死亡率是()。

2000年调查发现,某社区人口数为50万,现有某病患者200人,其中有50例为调查当年新诊断病例,该年有10例因该病死亡。

(7~9题共用备选答案)

A.4.0B.0.2C.40.0D.10.0E.2.0

7. 2000年该社区该病的发病率(1/10万)是()。

8. 2000年该社区该病的患病率(1/10万)是()。

9. 2000年该社区该病的死亡率(1/10万)是()。


自测题答案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

10. 导致疾病患病率升高的因素有()。

A.诊断技术提高B.疾病病程延长C.该病患者死亡

D.治愈率提高E.健康人口迁入

11. 与疾病季节性有关的因素有()。

A.气候条件B.媒介昆虫C.风俗习惯D.生产条件E.病原体变异


                                                                                                                                                                                                                      (杨福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