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过去叫战防炮,是一种直接瞄准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主要用于对付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反坦克炮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广泛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坦克火炮取代。1916年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德军用来对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德国等很快研制出了反坦克炮。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8毫米,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芯穿甲弹足以穿透坦克装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20世纪50年代,反坦克炮有了长足的发展,火炮口径急剧增长,种类、型号繁多,装备数量庞大,并且出现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成为各国尤其是苏军反坦克作战的中坚力量。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www.xing528.com)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甲策力和破甲策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能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像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1941年,德军将一辆苏军重型坦克围困了3天,用6门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却无法击穿装甲;夜晚德军又派12名工兵用炸药炸,仍未奏效;最后用6辆坦克进行轰击,发射了上百发炮弹,只有两发88毫米炮弹击穿了装甲。此后,各国的重型坦克装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为地面战争的主体武器,反坦克炮迅速发展,仅苏联1943年就生产了23200门。当时,反坦克炮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达70~150毫米,已经开始使用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穿甲弹等,有的配装了自行反坦克炮。战后,由于坦克炮的作战性能大大提高,反坦克炮作用降低,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苏、德、奥地利等国家继续发展反坦克炮。目前,世界现有的反坦克炮多为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代表型号有苏联的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射距离为1500米,穿甲厚度400毫米,但该炮为牵引式,机动性差。SK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为线膛炮,配有激光测距机和红外瞄准镜,反应速度快,炮手从捕获目标到发射第1发炮弹仅需15秒。可发射破甲弹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效直射距离为2700米,破甲厚度360毫米。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反坦克导弹的走俏,反坦克炮的发展势头日趋缓和,在西方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原有装备逐渐被淘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复合装甲技术的飞快发展,反坦克炮又东山再起,其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趋势。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中机动性和防护性均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后者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像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策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歼击坦克”。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强击炮又有区别:“歼击坦克”火炮口径与坦克相近,装甲厚度和总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为固定式,比较笨重。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等;按防护程序,又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反坦克炮。其中,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尤其引人注目。近年来,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