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对推进研究生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研究生课程的质量无法保证,问题频出,无法对接“双一流”建设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12]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弊端,变为“拖后腿”的一员。以下将从研究生培养的外部因素和研究生课程的内部因素两个维度去分析我国研究生课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因素:研究生课程培养未受重视
(1)“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培养观
1978年后,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恢复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是,为了攻克科研难关,大批量培养高精尖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基础教学几乎没有发展的余地。直到现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研究生培养观依然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教师层面,将教师职称的评定与科研成果挂钩,而对教学效果这一重要指标却几乎不涉及。这种“科研为主”的评定取向使得教师们偏离原来的教学轨道,转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忽视了研究生课程培养的重要性。[13]在学生层面,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奖助政策的评定以及毕业的条件依赖于发表论文的多少和质量,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成绩所占比重却很小。这种“论文为王”的评定取向使学生开始漠视研究生课程的意义,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做实验、做课题当中,甚至以此为理由旷课。不管是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暴露出“重科研、轻教学”问题的严重性,研究生课程质量大受影响。
(2)过分追求研究生规模的扩张
201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足55万人,到2019年激增至91.7万人。其中,由于自2017年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纳入统考,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涨幅明显,在2018年达到了76.2万余人;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也有明显增长,2019年超过了10万余人。[14]近些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在迅速扩大,但教学资源却显得捉襟见肘,无法达到与人数相匹配的程度。学科建设水平不高、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均反映了我国在过分追求研究生规模的扩张,而相关的课程教学的经费和设施却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导致研究生课程的培养只是本科课程的复制,除人数比本科较少以外,几乎与本科课程没有差别。相关资源有限使得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未能落实,最终使研究生课程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3)培养目标的利益化和盲目化
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而研究生课程培养正是研究生成长成才中最全面、最基础的环节。但是,如今,高校对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却往往忽视,转而去单纯地追求培养目标的利益化,如高校科研成果获奖的数量和级别、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的多寡,这不免有“本末倒置”的嫌疑。的确,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研究”二字,但课程教学中对知识的掌握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生开展研究活动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后盾。[15]此外,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呈现盲目化趋势,一味地追随名校教学改革的步伐,试图直接复刻改革成功的经验,不切合自身的实际,最终只会导致研究生课程体系更加不合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升反降。
2.内部因素:难以达成培养目标的传统教学观(www.xing528.com)
(1)教学态度不端正
目前,受“非升即走”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几乎将全部的工作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对研究生课程的授课缺乏积极性,并且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颇,甚至产生了教学惰性,教学态度不端正。这使得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进度缓慢,无法按时完成课程培养任务。[16]有一些教师还受其他社会兼职的影响,随意调停研究生的课程,或者上课迟到、早退,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干扰。
(2)教学内容“旧”“窄”“浅”
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缺少对前沿知识课程的开设,使用的教材和课件也无法对接学科前沿,使研究生对获取知识的兴趣度大大减弱。同时,授课教师传授的内容也只局限于准备的课件,缺乏对学生研究性思维的开拓。在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也没有区分度和层次性,授课教师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授课内容存在重叠现象,更无法要求其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衔接性。此外,也没有根据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计划的不同去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浪费了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也无法体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17]
(3)教学方法单一化
许多授课教师依然沿用通识教育时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法,只是一味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输出”,缺少对研究生学习方式和钻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课程缺乏“学术探究性”,[18]留给研究生进行研讨和思辨的空间很小,欠缺对教学和科研的有效结合,将课程内容和“学术探究”剥离开来,无法在课堂上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且,课程特色也不鲜明,忽视了知识的相互交叉和横向联系,使研究生教学失去了研究性,这会让研究生缺乏接受课程教学的动力,从而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课程质量的提高均难以实现。
(4)教学效果难保证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老师在讲台上“自我演说”,学生在讲台下“埋头苦干”。课程教学既无预定的目标,也无设定的任务。老师不是照着书本读,就是在“天马行空”地宣讲自己的学术思想,没有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对比和探究,也没有留给学生进行启发和案例讨论的机会。教学氛围沉闷,学生所能获得的有用知识极少。结课形式随意,学生胡乱拼凑一篇文章即可“交差”,老师简单阅读即不了了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以及知识和能力的“输入”多少不闻不问,教学后的效果难以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