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霞
本文系作者承担的2020年校级教改课题“本科《国际法》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谢海霞,女,法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法。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国际法的教学是做好国际法研究和运用的基础和前提,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拓宽国际法教学内容,要有问题意识,反映中国实践,体现中国视角,为国际法的运用提供更扎实的理论基础。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催生了全球范围内教学模式的变革,在线课程的广泛开展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多样本,也为国际法本科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www.xing528.com)
关键词 国际法教学;现代化;中国问题;中国实践;反向设计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特别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关系法治化。中共中央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了中国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要加强涉外法治工作,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法院在提高司法裁判的国际公信力方面[1],要做到准确适用国际条约和惯例。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我国缔结或共同参加的贸易、投资、金融、海运等国际条约,严格依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规定,根据条约用语通常所具有的含义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的目的及宗旨进行善意解释,增强案件审判中国际条约和惯例适用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国际法作为学科基础课,是实现对国际法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如何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出发,研究和实践丰富当前国际法的教学内容,吸收中国国际法实践,体现中国视角,都是当下的国际法教学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