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课程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这些课程在定位上主要定位于知识学习,无论是分散设置还是根据专业、课程主题设置,都具有一定通识教育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其设计并不完全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现有的课程设计并未考虑将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有鉴于此,现有的此类课程设计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程设计的背景及问题

在法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已有较为丰富的经典著作研读类课程。具体来看,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分散设置,即围绕着校长推荐阅读书目进行设置,包括采用《规训与惩罚》《乡土中国》等著作在内的20门左右的课程,每门课程为16或32学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课程的数量还将有一定的增加。二是根据专业设置,授课教师选取本专业的经典书目,开设课程给学生具体讲授,增进其对本专业学科的理解。三是根据课程主题设置,课程名称未必体现经典著作名称,而是在实际授课中选定1~2个文本,通过文本的阅读完成课程学习

目前,这些课程在定位上主要定位于知识学习,无论是分散设置还是根据专业、课程主题设置,都具有一定通识教育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其设计并不完全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选取重点章节及其中的重点问题讲授;二是以讨论方式推进,由授课教师提前分工,安排学生报告,课堂学习时由学生报告引出问题,围绕该报告及其问题展开讨论。

现有的课程设计内容较为丰富,对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能够起到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和增加知识储量的作用,但从学术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从文本选择、课程设计或课堂教学管理来看,尚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足。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现有的课程设计并未考虑将本科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有鉴于此,现有的此类课程设计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明确的学术能力培养目标。就现状来看,经典著作研读类课程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却缺乏明确的学术能力培养导向。这一方面源于此类课程本身未必定位于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课程体系的要求,尽管多为选修课,但却无法筛选出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更为重要的是,现有课程并未对本科生的学术能力水平提出衡量标准,自然也无法针对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www.xing528.com)

其次,经典著作阅读的方法论不完整。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2]既然是互动,自然需要一定的章法。学术研究也有一定的成规和逐级进阶的方法,但现有经典著作研读类课程本身并不传授方法,而是因文本、授课教师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对于本科生而言,选取并判断文本的重点,掌握有效率的阅读方法,进而把握经典著作的核心,从中提炼出作者提出的乃至特定时空中的问题,这在方法论上十分重要。较为适合用作参考资料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艾德勒、范多伦)、《为什么读经典》(卡尔维诺)、《阅读经典》(徐贲)等虽然提供了一些方法,但却非专门针对法学学科而论。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就经典文本的内容进行讲授,而比较忽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解析方法的传授。

再次,经典著作阅读的教学方式有待丰富。现有教学方式基本上属于课堂教学,课外小组讨论等自主学习研究手段不多见。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使得相当比例的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授课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学术研究能力训练方面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最后,授课教师角色尚待进一步正名。学术研究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涉知识通常具有实践默会知识的属性。因此,从授课教师角度出发的知识、技能传授能发挥多大作用,对此又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环节和课程梯度,这一点在现有的课程设计当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