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原中学市级课题“指向普通高中学生‘成功体验’的三类学习环境建设的实践研究”已经接近尾声。学校在推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展示了许多成果。在三类环境建设中,推进了许多课题、方案、设计。通过这些研究,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力。
本次调研对象为高二、高三年级的全体学生,为了能与前测问卷对象相呼应,所以选择一年前的高一、高二年级的全体学生。这保证了问卷对象确实是在中原中学内且是能对整个课题有比较直观感受的群体。
调研问题设计主要围绕三类学习环境的具体工作开展,以反映学生对各种学习环境的认同度,从而为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撑。具体如下:
1.对学校的三类学习环境影响学生“成功体验”的感受进行了总体的调研。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环境的感受是最多的(46.1%),说明我校在课程资源环境的建设方面确实保证了学生的“成功体验”。相对而言,课堂学习活动环境选择率最低(20.92%)(见表4)。
表4
2.课程资源环境
这部分的调研问题主要包含了学校课程资源建设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的影响情况:
(1)“课程资源环境中,你最喜欢的是哪类课程?(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从该问题的调研结果看,我校的创新实验室课程、生命教育实践体验与心理引导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三大课程。因为这些课程具有比较强的选择性、活动性、开放性,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
(2)“学校学习中,你是否经常使用《上海市中原中学校本练习册》和《上海市中原中学校本练习卷》”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学校的校本练习册与练习卷已在各个学科中广为应用,在教学的第一线中,为我校师生广泛使用。校本练习册和练习卷在我校的使用已经将近十年,是相当成熟的教学工具。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指引下,教师要继续做好该项工作,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分层分类的练习,区分等级性、合格性试卷等。
(3)“你是否愿意多参加一些创新实验室课程?”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从调研结果看,我校的创新实验课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项目,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实验室课程,充分反映了各个学科创新实验室建设者辛勤劳动的成果。
(4)“以下生涯规划课程中,你参加后最有成功感受的是哪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从该问题的调研结果看,学生对高二年级“学会探究,重在体验”的生涯课程感受最强。由于调研的对象是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相对高一年级的“学会规划,赢在起点”比例较低。高三年级学生选择“学会选择,成就自己”比例比较高。考虑到这项因素,总体而言,三个年级的生涯规划课程,还是能给学生成功的感受与体验的。
(5)“在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心理引导课程中,你最有成功感受的是以下哪项活动?(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学生对于高一、高二年级的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心理引导课有非常多的成功感受,对于高三年级的两项课程感受度较低。伴随高三年级的学业压力,学生对于未来的路感到比较迷惘。从设计上看,高三这一阶段是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择校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在这一年里学生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可能更加需要心理引导。
(6)“学校的社会实践课程中,你最喜欢参与的是下列哪项?(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与军训、学农、东方绿洲教育实践活动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社会实践课程。其次是义卖义拍、社团活动、体育竞技比赛。相对较弱的是慰问孤寡老人、社会调查这两项活动。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历届的艺术节是学生为主体,是真正意义上学生的展示节日。所以,能最大限度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的活动一定是他们成功感受度最强的课程。
3.课堂学习活动环境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包含了学校课堂学习活动环境建设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的影响情况:
(1)“你觉得学校现在应对‘3+3’走班的方案,是否能满足你的要求?”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1所示:
表11
对于调研对象而言,2018年高三年级采取的是行政班走班上课的模式,入学按照三个年级平均分班,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完成地理等级性考试,高三年级等级课走班上课的模式;高二年级采取的是入学按照选课进行分班,在高二年级时,(1)(2)(3)班完成地理等级性考试;(4)(5)班完成生物的等级性考试,到高三年级由“3+3”变为“3+2”走班模式,合理地减轻学生负担。从调研结果看,两种分班、走班模式能较好地配合新高考的改革,而且利用了政策,合理减负,帮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2)“学校生活中,你使用过哪些网络平台(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学校由于日常工作的需要,创建了各种平台实现无纸化办公。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设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平台,给学生最大的帮助。
(3)“课堂学习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让你最多收获成功的?(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3所示:
表13(www.xing528.com)
从该项的调研中可以感触到:学生最能获得成功的课堂学习活动为体验活动、小组讨论、课前演讲这三项。对于微课、分组学习应该不断改良,组织学科教师积极研究,探索出比较好的中原课堂活动模式,帮助教师获得成功。
(4)“以下分层分类学习,哪些是让你最收获成功体验的(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4所示:
表14
由上表可知,学生对小组合作、分层学习的成功体验度最高,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排课、走班等课堂活动中,要将分层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分层方法,将学生统一按照能力分层授课,给予他们最大的成功感受。
(5)“以下哪种评价,能激发你学习的积极性(可多选,最多两项)”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5所示:
表15
从评价方式上看,所提出的三个选项都是学生比较认同的,能提升其学习积极态度的评价方式,因此教师在探索评价改革的方向上,是能够与学生统一的,是成功的、有效的。所以接下来,更要扩大这种评价方式的改革力度,形成各个学科的统一认识,完成各个学科表现性评价、过程评价、弹性评价,并且能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相互衔接,给予学生最有“成功体验”的评价制度。
4.社会人际关系环境
这部分的问题主要包含了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对学生的“成功体验”的影响情况:
(1)“你参加的以下哪节主题教育课,让你对师生关系有了更积极的认识?”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6所示:
表16
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处于入学的适应期,最想了解的是他们的教师,如教师的性格、脾气、爱好等。所以在师生关系的主题教育课中,《走近老师》是认同度最高的选择。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完成的一种交流活动,融洽的关系有助于交流活动的成功。
(2)“你参加的以下哪节主题教育课,让你对生生关系有了更积极的认识?”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7所示:
表17
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关系是影响学生较大的一种“隐形”力量。正能量的相互影响是最能帮助同伴不断成功的环境因素,同伴是用来相互激励的,因此在同伴中正能量的激励,是非常必要的。
(3)“你参加的以下哪项主题教育活动,让你对亲子关系有了更积极的认识?”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8所示:
表18
在中原中学的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十分紧张的。缓和家庭关系,也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所以,在学生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家庭因素也非常关键,毕竟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之余,大部分时间是待在家里的,所以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还是很重要的。学生对写家信的认同度最高,在军训学农中,写信往往能让他们回忆起家庭的温暖。
5.对于个性的发展评价
在问卷的最后,对于学生客观的评级是最重要的“成功体验”认同。“本校在实施学生成长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对你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最有促进作用的是(可多选)”这一题项调查结果,如表19所示:
表19
从调研结果看,学生对于评价的促进作用的认同感受是较为均衡的。所以,完善各种评价制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较好的成功经历。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我校初步建立了指向普通高中学生“成功体验”的三类学习环境的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试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评价标准体系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本研究是在研究大量文献和一线教学人员参与中形成的,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研究的借鉴作用也很大。但是,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成功体验”又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参与其中又起到作用的还包括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因素。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如何聆听他们的声音,考虑他们的意见,这都需要教师认真关注和研究。此外,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评价体系标准只在小范围内使用和反馈,因此很难保证十分全面,只能说本研究在宏观上可以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总之,随着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对学习环境评价以及学生的综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越来越科学合理、简化明了。此外,学习环境的评价研究也必将随着教学理论、评价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注释】
[1]徐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蔡培村.教育环境评鉴[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82.
[5]程敬宝,张琳.教育评价必须十分重视教育环境质量评价[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6]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9-09.
[7]《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起草课题组编.理想 抉择 战略——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诞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8]李珀.教学视导[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9]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0]本节由刘勇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