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亲子互动是指在实施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形成的相互配合、协调,相互督促、促进和达成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效系统。亲子之间的互动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以后的行为模式、性格养成等。亲子关系的和谐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建立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基础。面对青春期的青少年,亲子互动模式要体现“成功体验”,就要摆脱局限于物质上关心的传统模式,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学校可通过组织各项亲子活动促进亲子良性互动。
国外对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的研究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就进行了广泛的实证研究。我国起步较晚,21世纪才开始,主要是进行一些理论研究。绝大多数学者是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的现状、发展特点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侯静认为:重点中学的高中生适应学校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普通中学的高中生,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对上学更感兴趣,与教师的关系更亲密,与教师的冲突也更少。[1]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董娟波对师生关系也做了较多研究,指出:高中生师生关系现状显示,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在关系程度和地位差异方面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女生得分优于男生。高中生师生关系在地区间无显著差异。高中生师生关系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一年级师生关系总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2]何晓燕、张雳等通过调查310名高中生,研究了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表明:1.高中生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支持帮助、参与师生关系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普通高中高于重点高中,高一年级高于高二、高三年级。2.高中生在求助、发泄应对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忍耐应对方面存在学校类别差异,普通高中高于重点高中。[3]李宁分析了城市高中生同伴交往的发展特征:1.交往愿望比较强烈;2.择友更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3.男生的同伴来源比女生广;4.聊天是高中生的主要交往方式;5.结交要好同伴很容易且同伴关系很稳定;6.交往规模比较大;7.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与异性交往;8.与异性之间产生的矛盾跟同性相比更小。[4]侯静研究发现:高中男生对异性朋友社会支持的需要随年级增高而增强,而高中女生则相反,在高中三个年级中高中女生对异性朋友的社会支持的需要都是最少的。但我国高中生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很少。[5]
周伟指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必须有先进的亲子关系理念,亲子双方学会倾听、深入了解、充分信任、给予自由。[6](www.xing528.com)
刘延平对高中生亲子关系的现状做了深入的调查,指出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班会等途径以学校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反过来促进学校教育,建立高中生良好的亲子关系。[7]
余香莲指出:积极解决、积极求助、积极宣泄的应对方式与来自父亲(母亲)的精神支持呈正相关,与来自父亲(母亲)的人生观、思维的影响呈正相关,与来自父亲(母亲)的感谢、爱情呈正相关,消极宣泄呈负相关。家长应高度重视自己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