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制度的优化与发展

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制度的优化与发展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民国初期的数学教育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改革学校系统案。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就《学制系统草案》向各方征求意见。全国教育联合会“新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还决议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纲要。针对当时的数学教育情况,兼订混合与分科两种标准,由各校自行采用,而高中不再分科。

民国时期数学教育制度的优化与发展

(一)民国初期(1912—1919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而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胜利,对已初步确立的中国数学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民国初立,百端待举,而改革封建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教育事业更是摆在新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1912年9月2日,国民党教育部公布新的教育宗旨,否定了清朝“忠君、崇礼、尚公、尚武”的旧宗旨,第一次提出了资产阶级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宗旨。9月3日,国民党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令》,次年又加以修订,形成中国第二部公布并推行的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也称1912—1913年学制。后来虽然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推行复古教育,并于1915年7月公布新的《国民学校令》,但在学制的基本体系和数学课程安排等方面没有大的变动。

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精神,基本废除了教育权利上的性别差异,废除了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经学课,并把学习期限缩短了3年。该学制对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要求是:“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兼使思虑精确。初等小学校宜授十数以内之数法、书法及加减乘除,渐及于百数以内,更进至通常之加减乘除,并授小数之读法、书法及其简易之加减乘除,兼授本国度量衡币制之要略。高等小学校首宜就前项扩充之,渐近授以整数、诸等数、分数、百分数、比例,并得酌授日用簿记之要略。算术宜用笔算及珠算。”壬子癸丑学制对小学数学要求如下:

初等小学学制:4年。入学年龄:7岁。教授科目: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第一年:每周授课时数22,算术科5时。课程要求:20以内之数法、书法及加减乘除。第二年:每周授课时数26,算术科6时。课程要求:百数以内之数法、书法及加减乘除。第三年:每周授课时数28(男)、29(女),算术科6时。课程要求:通常之加减乘除。第四年:每周课时数28(男)、29(女),算术科6时。课程要求:通常之加减乘除,小数之读法、书法及其简易之加减乘除等(珠算加减)。

高等小学学制:3年。入学年龄:11岁。教授科目: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缝纫(另在第二年增加农业科、第三年增加英语科)。第一年:每周授课时数30,算术科4时。课程要求:整数、小数、诸等数(珠算加减)。第二年:每周授课时数30(男)、32(女),算术科4时。课程要求:分数、百分数(珠算加减乘除)。第三年:每周授课时数30(男)、32(女),算术科4时。课程要求:分数、百分数、比例(珠算加减乘除)。

(二)1920—1927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五四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教育家积极地参与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的封建教育。他们在五四运动前后组织了一些全国性的教育团体,如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他们基本上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特别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来改造中国的教育。全国教育联合会从1919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起,就讨论修改学校系统问题。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改革学校系统案。1921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就《学制系统草案》向各方征求意见。1922年《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壬戌学制正式产生。

根据实用主义教育无目的的观点,《学校系统改革案》没有提出教育宗旨,代之以七项标准: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使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规定,小学校修业年限6年,分初高两级,前4年为初级。中学校修业年限为6年,分初高两级,各为三年。这就是六三三学制。这一学制经过长期酝酿,参考了美国学制,较为符合我国的国情。

全国教育联合会“新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还决议了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纲要。小学《算术科课程纲要》由俞子夷拟订,中学数学各科纲要分别由胡明复(初中算学)、汪桂荣(三角、高中代数)、何鲁(高中几何)、倪若水(解析几何)起草,于1923年公布。

小学算术科的教学主旨为:练习处理数和量的问题,以运用处理问题的必要工具。要点为:①在日常的游戏和作业里,得到数量方面的经验;②能解决自己生活状况里的问题;③能自己寻求问题的解决法;④有计算正确而且敏速的习惯。这个教学主旨充分体现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尊重儿童的天赋能力与主动精神作为教育宗旨提出来,仅从这一点讲,1923年的算术教学宗旨比以往前进了一大步。(www.xing528.com)

《初中算学课程纲要》指出:“初中算学以初等代数、几何为主,算术、三角辅之,采用混合方法。始授算术,约占全部分量六分之一,与小学衔接,加以补充。注重基本原理,并随时输入代数、几何观念,藉资联络。然后转入代数、几何。余如开方、求积、比例、利息等项,及其他应用问题,可以插入代数、几何相当地位,以节省时间,而收速效。代数、几何,分量约等,二科关系甚密,参酌并授,尤多便利。再由代数、几何,渐渐引入三角大意。三角分量,亦略占全部六分之一。”

(三)1928—1936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1928—1936年,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基本上仍采用1922年的“壬戌学制”,在1929年、1933年和1936年三次修订中学课程标准。

1928年5月,全国教育会议通过决议,由国民党教育部组织中小学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编订中小学课程标准。并于1929年8月和10月颁行了《初级中学课程暂行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暂行课程标准》。针对当时的数学教育情况,兼订混合与分科两种标准,由各校自行采用,而高中不再分科。

国民党教育部于1933年8月开会修订各科课程标准,定名为“正式课程标准”于11月公布实施。其中,取消了学分单位制,改为课时单位制;一年级数学课每周减一学时,采用混合算学还是分科,仍归各校自定;高中取消选修课,加重算学科分量,三年级每周增加两学时。

正式课程标准颁行后,各地普遍反映数学总学时过多、高中算学课程繁重。当时的教育部遂于1935年10月开始修正课程标准,1936年公布实行。修正后的课程标准要求,每周总学时数减少5—6学时(初中31学时,高中30学时)。修正后的课程标准决定自高中二年级起,算学分甲、乙两组,高中甲组再增加数学分量,每周6学时(二、三年级),乙组二、三年级减少为3学时。

(四)1937—1949年的数学教育制度

1937年7月,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当时的教育部于1939年4月举行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为“抗战建国之需要”,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至1941年5月课程修订完成,一直用到1949年。修订后,教学课时有所减少,内容略有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初中一年级算术每周减少1学时,内容增加求积1项;初中二年级代数每周减少1学时,内容减少简易不等式1项,分式分式方程两项移至三年级,函数加强,增加复利1项;初中三年级几何每周减少1学时,二、三年级甲组由每周6学时改为每周5学时。

而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内,新民主主义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3年春制定了“为抗日战争与边区人民服务,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方针,对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拟定中等学校新课程,其中数学学科一、二年级每周4学时,三年级每周3学时。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得到整顿、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也得到发展。到1949年,仅东北解放区就有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医科大学、大连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中小学的课程已恢复正常,并且东北地区的中小学数学课程引入了苏联教材的内容,逐步改进课程内容,实行统一编制的教科书,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进入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