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八册《麦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玩耍嬉戏的情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有两位老师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执教本篇课文。甲老师把体会文章的首尾呼应手法和象征手法作为了语言学习的教学目标,于是在课堂中反复出现“为什么课题要以‘麦哨’为题?这样有什么特殊意义?”的问题。学生与文本遥遥相望,雾里看花,悟得空泛,读得乏味,更对为什么以“麦哨”为题的象征手法,一脸茫然。而乙老师则把“感受语言的优美,赏画面想场景,仿照典型句段来练写片段”作为语言学习运用的落脚点和切入口,教学效果明显不同。不可否认,甲老师心中那根“课程总目标——年段目标——本册目标——单元目标——本课目标”的主线不明晰,导致目标定位过于拔高,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语言学习形同虚设。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首先应该清楚地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在整体目标的指导下增强年段意识、单元意识、课例意识,这样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不越位,不错位。《麦哨》这篇课文,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和中年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加上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快乐;二是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综合以上思考,“自主圈画关键词句,赏画面想场景,仿照典型句段来练写自己生活中的某一画面”就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定位。乙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完自己喜欢的部分后,出示班上几个孩子在乡下的生活照片做引子,引导学生们畅谈各自的乡下生活体验。学生们的兴致很浓,谈到了夕阳下和爷爷放牛,山坡上采蕨,小河里捉鱼等,在他们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画面后,趁势让他们快乐练笔,记录生活,抓住最难忘的乡下生活画面写成一个小片段。课堂上,孩子们自身体验的记忆闸门打开了,思维、能力和情感发展与释放了,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生活气息与画面感的片段,从而完成了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
《卡罗纳》是人教版四上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卡罗纳在失去母亲后身边的人关爱他的故事。有位老师执教本课时,在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后,提问:哪部分是作者最想写的,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来写卡罗纳的不幸呢?划记描写卡罗纳不幸的句子,比照大家关爱卡罗纳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运用铺垫的手法,过分渲染卡罗纳的不幸,来凸显大家对他的关爱。大家都认为这位老师捕捉到了文本独特的表达手法,极具慧眼,可深入思考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关注人物言行来体会思想感情。所谓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方式各有不同:一句鼓励体贴的话,一个温暖关切的眼神,一个细微无声的动作,都是符合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身份的。而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本文中,把对卡罗纳不幸悲伤的场面的描写定义为铺垫手法,未免有牵强附会之感。回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们不妨可设计这样的语用练习:设想还会有谁来关心卡罗纳,他会有怎样的言行举止?创设一个情境:当“我“的妈妈牵住了卡罗纳的手带着他回到”我“家时,“我”的爸爸和奶奶会怎样安慰他关心他?用上合适的动作、神态描写来续编爱的故事。学生读的是他人的话,写的是自己的话,这样的语言学习是得体合适的,是根据学生学情和单元目标展开的实实在在的训练,没有拔高,没有牵强,也是真正对学生有用处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