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注小泡泡里的编者导学

关注小泡泡里的编者导学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如来仔细斟酌课文最后“小泡泡”里的提示:“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真了不起!”根据“小泡泡”里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揣摩出编者意图,那就是这个故事是将渔夫的形象聚焦到了“智慧”这一层面上。不过,此刻教师心中依然不能忘记“小泡泡”里关于“智慧”的强调,在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之时,不管结局如何,都应该是对渔夫“智慧”的刻画和丰满。

关注小泡泡里的编者导学

纵观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编者有意安排了不少促思导学的形式,其中就出现了较多的“小泡泡”。为什么叫“小泡泡”呢?因为它在教材中仅一两句话,位置也不固定,有时见于文中,有时又在篇末,甚至在“语文园地”中。它虽小却很实用,在教学中可发挥极大的作用。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渔夫的故事》,这应该算是一篇没有真正意义上结局的民间故事,节选自原故事《渔夫、魔鬼和四色鱼的故事》。根据与原文进行对照解读,我们就会发现渔夫不仅“智慧”,还充满“仁义”,最终再次放出魔鬼,借助魔鬼让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怎样来恰当地定位教学目标呢?不如来仔细斟酌课文最后“小泡泡”里的提示:“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真了不起!”根据“小泡泡”里的这句话,我们可以揣摩出编者意图,那就是这个故事是将渔夫的形象聚焦到了“智慧”这一层面上。

为什么呢?我想,从篇幅的选择和形象的定位,编者是考虑了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只能理解到“智慧”这一层面了,而且,能够充分感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这种“智慧”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文本中渔夫与魔鬼最后的一段对话里。这段对话既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集中笔墨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渔夫“智慧”的形象,真是写绝了。根据“小泡泡”中的这句话,我们回到文本,教学目标轻而易举地就浮出水面,那就是:

1.学习“对话”,感受渔夫“智慧”形象;(www.xing528.com)

2.通过“对话”,领悟这种表达的妙处;

3.尝试“对话”,续编故事。

不过,此刻教师心中依然不能忘记“小泡泡”里关于“智慧”的强调,在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之时,不管结局如何,都应该是对渔夫“智慧”的刻画和丰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