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地认识了专业成长过程中我们面临的现实境遇,才能更好地寻找到突破口,接下来我们把视角转向那些名师,看他们都是怎样成长为名师,身上都具备怎样的品质要素,相信这些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支玉恒,1939年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各地讲学讲课深受赞赏,其教学新、实、活、深、巧;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自立规矩“决不在同一地方上同一课”,博识强记,随口能背课文,随手能写板书。语文学界称之为“怪才”。非科班出身,一直担任体育教师,年近40岁才教语文;对电脑技术不熟练。然而,他对教学有着浓厚兴趣。为教好语文,他常年坚持练字、朗读、听课、虚心求教、读书……1989年3月突患脑栓塞,左半身瘫痪。重病下坚持读书,乐观面对,9月奇迹般康复,11月赶赴成都参加全国小学语文中青年教学阅读教学观摩会,事先准备示范课《草原》,因与参赛选手“撞课”,临时改上《第一场雪》,获得满堂彩。
从支老师的身上可以发现,名师之所以能成长为名师,大多具备以下品质要素,我把它概括为“六个一”:一份积极心态,一种问题意识,一个时间观念,一种读书习惯,一份坚韧品质,一项合作能力。
1.积极心态
一教授做实验,让学生进入大礼堂,反复几次后发现有学生总爱选择前排位置,有的学生很随意,还有的则衷情于后排。十年后,教授跟踪调查发现爱坐前排的学生成功的比例高于其他两类学生。原因在哪呢?教授指出是一种“永远坐前排”的积极心态在起作用。
其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这类例子很多,每个学期我们都会遇到公开课、教研课、教学研讨会等,面对这些,有的老师会积极争取,通过公开课的打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研讨认真思考大胆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认识。但是也有的老师不是这样,他会觉得这是负担,是累赘,于是一个劲抱怨,心里暗暗想着,要是不来该多好,他可以有更多时间上网浏览新闻,可以多看几道学生的练习题,可以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拉家常。显然,这样的心态是应该摒弃的。
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树立积极的心态,而这种心态的树立需要教师善于挖掘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展现。说得不好听就是“卖弄”,但是很多时候作为老师要敢于并善于“卖弄”。假如你朗诵好、唱歌好或者字写得漂亮,大可在课内课外有意识无意识地展示,学生往往都特别喜欢有才华的老师,而一旦学生喜欢并崇拜你了,你的课也就越来越能吸引学生,你自己的心态、自信也会相应地提升。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在一次讲座中就说,他最喜欢上课的感觉是,所有学生张大嘴巴用崇拜敬仰的眼神看着他,而他激情澎湃,肆意飞扬,这种感觉是最好的,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自信心膨胀积极心态的展现,我很欣赏。
2.问题意识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故事,穆尔回答罗素的提问,指出维特根斯坦是自己最好的学生,因为维特根斯坦总是在听课的时候,流露出迷茫的神色并且有一大堆的问题。而后来罗素落伍了,有人问维特根斯坦原因,答曰:因为罗素没有问题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呢?——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教学情境。有一次,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教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问学生:读一篇文章时,如果你在文章中读出问题了,算不算读懂了呢?学生都说:不算。而李镇西说:算,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提出问题。假如拿一本基因方面的书给我,或者拿一些最新考古方面的书给我,我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我提不出任何问题,恰恰证明我根本看不懂!但是,如果拿一本我教过很多遍的语文书给我,我可以提出很多问题,而且问题是越来越多,为啥?因为我读懂了。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读书需要有问题意识,要善于质疑。
虽然李镇西老师是在教育学生读书时要有问题意识,其实同样可以作为我们老师极佳的劝勉。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呼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可是却鲜有人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事实上,教师的成长和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存在莫大的关系,而教师问题的缺失却使许多教师成了落伍的“罗素”。在教育教学生活中充盈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用敏锐的眼睛和感动的心灵去触摸,而是让它们从我们身边溜走。所以,老师们,请细心留心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也许隐匿在问题背后的教育本真就在你的一次问题的探寻中获得彰显。
3.时间观念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例子,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时间不够用。于是老师搬来一箱子,往里放大石头,直至箱子满。接着老师又将弹珠放进去,弹珠沿石头缝隙装满箱子,可是,随后老师又倒入一桶细沙,等细沙也塞不下时,居然还能再倒入一盆水。最后,老师对学生说:“你看箱子满了,但却仍然可以再放入东西。你似乎觉得时间已排得满满的,但其中一定还有一些闲散的时光可以利用。”(www.xing528.com)
歌德就曾说,我们常有足够的时间,如果我们恰当地去用它。这句话其实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恰当地用它,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而如果我们不能恰当地利用,则没有时间。所以其实歌德也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去面对自己的工作,怎样面对自己的时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很忙,从早到晚,似乎事情安排得满满当当,属于自己的时间总是很少很少,对此,我想合理规划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计划和安排,一件一件完成,坚持不懈;另外还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如同裁缝师傅对剩下的零碎布一样好好加以利用,累积起来其实也是一笔财富。
4.读书习惯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作演讲,每场几个小时,没有稿子,却自然从容,行云流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为什么呢?因为文化积淀深厚,因为读了很多的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己有一笔“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据新华网转载《中国教育报》报道,在一些中小学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或教科书或工作压力所包围。据统计,在去学校的图书馆的教师中,去得少的竟然是语文教师。
而作为教师,向书本请教应当是我们开拓视野、净化心灵的最重要的方式。魏书生是个初中毕业生,但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教育名师,培养魏书生的便是书籍;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当问及他怎样取得如今的成就时,他说: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读书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我想我们如若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不读书就无法活下去”,像薛法根老师一样即便外出也要将书放在旅行包里随时随地拿出来看,那么我想教师的世界一定会丰盈而充实。
5.坚韧品质
名师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顽强、坚韧。这一点在支玉恒老师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看看窦桂梅老师(讲述窦桂梅成长历程和成就)。
窦桂梅是从山沟沟里走出来的,毫无背景,中师毕业,却能一次次获得各项荣誉,取得一项又一项成就,成为被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科教界优秀代表,成为教育部教育观念讲师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做专题报告,所有这些其实都离不开其坚韧的品质和刻苦努力。
我听过她的《为生命奠基》的报告,其中提及她一炮而红的《王二小》那堂课,她准备了很长时间,每天下班就一个人在教室里忘情地练习,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常忘记接自己的女儿。一次抱着女儿练课,竟使门卫以为她“疯”了;回到家还找丈夫、女儿练习,自己的女儿都能滚瓜烂熟地背下课堂教学语言。正是这种坚韧奋发的精神,让她抓住机会,两次获得全国阅读教学赛课的一等奖,如今窦老师依然不断地跋涉,提出“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三个超越,她的主题阅读教学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又攻读博士学位,窦老师在不断地前行,而成功背后的坚韧品质相信是我们不难感受的。当然,说句题外话,她的成功在某个层面可以说是从上公开课开始的。很多学者反对公开课,认为有作秀和表演的嫌疑,但是从教师个人成长而言,却是有其重要作用的,因为在公开课打磨的过程中,接受专家同行的批评和指点,自己也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能够加速自身成长。所以窦桂梅自己也说:上公开课是一个教师成长的高速公路。
6.合作能力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交往过程。而作为教师,其成长不仅仅包括和学生的交往对话,还包括和领导、专家、同行等的交流与对话。这种交流对话其实就是一种合作能力的体现。因为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在内容处理、方法选择、教学设计等方面也会有很大不同。而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们就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和交流,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产生“1+1≥2”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公式:I+We=fully I。在这个公式中I代表我,We代表我们,相加之后就等于“完全的我”。其实这个公式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若没有“我们”的世界,不能与大家交流、合作、对话,就不会从他人的头脑中获得智慧获得灵感获得启发,想塑造一个完整的我,有创造力的我,完满的我是不可能的。
简单概括一下,通过一些名师成长轨迹的剖析,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同特征,具备积极心态、问题意识、时间观念、读书习惯、坚韧品质、合作能力六项品质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