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的语文课程形态——讲课式
我们的语文课程为什么会效率不高?我们来做一点追问。语文课怎么上,就是一篇一篇读课文,我们的课程设计就是这样。我在一篇《关于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讨论》里面提了一个观点:我国语文教学关注的主要是教学层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改革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如何改变教学观念,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但是很少从课程论层面,去思考语文课程的中介所在。我觉得我们的语文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层面。课程形态的设计不合格、课程内容不成体系、课程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所以问题是存在于上层的、上位的课程层面,而我们改革是从下位的教学层面谈起的。如果一个人的脑子有毛病,而去医手医脚,这肯定是没用的,这个手脚医得再好,脑子还是有毛病。课程和教学有什么区别,课程决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规定教程;教学是教育的过程和手段,它决定怎样去教。所以课程是专家设定,是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教学过程是忠实的、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理论教学其实主要的责任不在我们的老师,不是我们老师教得不好,而是课程没有设计好。其主要表现在中国的语文课程形态。中国的语文课怎么上呢?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把语文教科书从第1课讲到30课讲,语文课就是讲课文,还包括每周两节作文课。
东北师大的朱兆宇教授曾说过: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那我们的课就是一篇课文,然后在上课文的过程当中,老师加上一些口头表达、听说练习,加上一些语文知识教学(比拟句、反问句、逗号、句号、一些句式等),加上书面表达的练习,加上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是“阳春面加椒头”的形式。能不能添加,添加多少都是老师个人喜好。添加的资料好、多、合适,那么阳春面好吃;如果添加得不好,料配错了,那么这个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了。我们的课程设计中理解和运用中国语言文字,这两大任务在我们的语文课程设计当中是主次、主从关系,而理解和运用中国的语言文字它应该是并列的,既要理解,又要运用。
2.美、英、俄等国的课程形态——并列式(www.xing528.com)
那么国外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呢?他们不是一篇一篇讲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外国同行,他们的小学、中学语文教师是怎么教语文的。他们的语文课不是讲课文。欧美国家,包括俄罗斯,他们的语文课是分开的,是分科教学。语言课是语言课,阅读课是阅读课。语言课是语文课的主体,语言课上语言知识、上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还包括一些方法的学习,所以他们的语言课不是一篇一篇的课文,而是语言知识、表达主题、表达要求。美国、英国是英语课,德国是德语课,法国是法语课,俄罗斯是俄语课,这是他们的语言课。开语言课的同时开设阅读课,阅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像在俄罗斯,他们三年级的一本教材有200多篇课文,在他们那里是文学课,所有文学课的200多篇教材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像美国有些学校,他们阅读课是没有教材的,因为他们学生的阅读水平、兴趣不一样,所以阅读课是到图书馆去读书,自己喜欢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老师没办法讲课,讲课文和语文的教学指导主要是在语言课上,这是欧美的语文教学。他们教学的时间比例大概是:语言知识20%,语言表达40%,阅读40%。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在他们的教学当中并不是占绝对优势的。我们是3/4的时间是阅读,可能还不止。那么通过这个时间分配对比,我们语文教学的时间分配是结构性的不合理。
3.日本的课程形态——板块式
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日本的教育以前也和中国一样读经教学,日本很多老先生汉学的功底很不错,因为他们是读经教育时所生的。明治维新以后,他们的教育有了改革,后来“二战”以后,接受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他们的教育是集东西方的伟大成果,很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日本的语文课程构建不是以阅读为核心,也不是“阳春面加椒头”,他们是板块式。就是“三领域一事项”:听说领域、写作领域、阅读领域、语言知识事项。在听、说、写作里,他是把表达放在最前面的,阅读是放在第三位的。他们不是混合教育,把听说读写都放到一起,而是“各归各”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日本的教材比较容易操作,老师目标很明确。是写作课就讲写作,是听说课就是讲听说。我们这个课就是混在一起,混合起来怎么把听说读写的目标、任务定得很明确。而且这个结构要非常融合,非常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个难度太高了。我们有些老师课上得很好,听说读写安排得非常合理,但他们在背后下的工夫肯定很多。如果让日本老师来上中国老师的课,他无论如何都不会上。中国老师到日本去上课,你只要懂日语,这个就都会上,这个很容易操作,所以中国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路程。再来看看他们的课文。我选的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光村版《国语》第2册教材,共9个单元,有四个单元侧重于阅读,每单元一篇课文,全册教材编选阅读课文仅4篇,那么一个学期就是教四篇课文。他们的作文都有教材,作文一篇就有三四个页面,都是作文该怎么写。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科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