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误区与挑战:语文课的演变和教学策略

误区与挑战:语文课的演变和教学策略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到2011年课标修订稿颁布,才指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单纯解读课文内容的提示,在人教版教材中还有不少。但动辄上千人听课的大型观摩课,其副作用也不可小觑。这类观摩课,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作课教师必须在“可观”上做足文章,尽力放大可观的内容,压缩甚至挤掉不可观的内容。

误区与挑战:语文课的演变和教学策略

纵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这样的倾向:课文内容是什么,就重点教什么。于是,课文内容是赞美人物的,就教成了“如何做人课”;课文内容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就教成了“爱国课”;课文内容是写景的,就教成了“美景欣赏课”;课文内容是科学方面的,就教成了“科普课”;课文内容着重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就教成了“人物心理课”。

这样一来,许多语文课已经变质变味,不再是语文课了。语文课失去了自我,还有效率可言吗?

不错,语文课要教学生做人,要教学生爱国,要教学生欣赏祖国大好河山,要教学生懂得一些科普知识,这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我们切不可忘记,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特别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渗透、融合人文内容。如果把解读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那就是“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那就是“教例子”,而不是“通过例子的学习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只有其名,而无实质性的内涵了。

把语文课教成了类似思品课、科学课,不仅会削弱学习语言文字这一根本任务,而且思想教育、科学教育常常会成为一种说教,学生难于接受,也不感兴趣。这样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两败俱伤,实不可取。

语文课变质变味,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出现了大的反复

新中国建立以来到上世纪末,教育部制订的数次语文教学大纲都把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定位在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而人文则有机渗透其中。然而,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中却再没有“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样的表述了,能看到的只有“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什么呢?一些影响颇大的课标解读书经过反复钻研,发现应该包括八项内容,其中“学习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只是其中并列一条,即只占八分之一的分量。这以后,不少语文课开始“种别人的田”了。一直到2011年课标修订稿颁布,才指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样,语文课才出现转机。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复?2001年实验稿的定位是否有错误?2011年修订稿的定位与实验稿有什么区别?修订稿为什么特别强调“语用”?对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又极少看到反思、研讨和宣传,从而导致基层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基本性质、基本任务、核心价值的认识模糊不清。

②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教学内容的指向存在弊端

现行的几套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2003年前编写的。它们固然有不少创新之处,但在教学内容的指向上,大多存在重人文感悟、轻语言文字学习的现象。

以人教版小语教材为例,从三年级开始就有单元提示。每个单元提示,都是以解读课文内容为主,学习语言文字只是附带提一笔。许多单元提示甚至只有内容解读,而没有学习语言文字的要求。如四上第六组提示语: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拓展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www.xing528.com)

读了这样的提示,谁还敢不把语文课教成思品课?这种单纯解读课文内容的提示,在人教版教材中还有不少。

人教版教材中的许多略读课文前,也有学习提示。不少提示,均指向课文内容的解读。如四下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前的提示:

“《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下面的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默读课文,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条件,可以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读了这样的提示,不把语文课教成科学课,那才怪呢!此类提示,随处可见。

教材要求教师解读课文内容,而教师培训时都要求教师不要解读课文内容,教师何去何从?

③现行教参关于教学重点的定位存在诸多误导

教参对于基层语文教师来说,是教学的重要参考读物。现行教参大多是2003年前编写的,教参对有些课文教学重点的定位,存在严重偏差。如,人教版教参《呼风唤雨的世纪》:“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本课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幸福是什么》:“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教参中这种以解读课文内容为教学重点的,比比皆是。教师以教参为依据设计教学,能说他有错吗?要求所有教师抛开教参自己重新确定教学重点,这样的要求也太不切合实际。

④大型观摩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观摩课能给教师带来新鲜感,能给人启示。但动辄上千人听课的大型观摩课,其副作用也不可小觑。这类观摩课,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作课教师必须在“可观”上做足文章,尽力放大可观的内容,压缩甚至挤掉不可观的内容。

如放大朗读,挤掉默读;放大问答,挤掉自学;放大表演,挤掉动笔;放大人文内容解读,挤掉语言文字的学习。不少大型观摩课以“作秀”“煽情”“取悦听课教师”为特色,强势主宰课堂,与常规课相去甚远。肖川先生说:“真正的好课,是没有观赏价值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不可观。”这话一针见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