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优化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优化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乏时间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某英语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这种问题,将校本课程等同于编教材,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一环节。另一方面,对于师生而言,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来说,英语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上,对于这一点尚不突出。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优化

尽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从总体上而言是成功的,而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每一阶段中所存在的问题反馈都是不同的,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对课程开发所出现问题的认识也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当前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时间受限

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据相关调查,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多数教师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这一任务较难,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较少,学校的教学任务往往占据着教师的工作时间及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时间。为了配合各位教师的时间安排,学校的英语学科主任教师将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按照较为合理的时间节点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但是总有英语教师不能如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推迟或者滞后。英语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备课、授课,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与市区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在这种工作安排下,英语教师要挤出时间完成校本课程资源、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以及内容的编写与修改等一系列环节的工作,这都需要英语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为任何一个环节没有经过足够的思考就动笔编写,只会造成校本课程开发效率与质量的低下。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研任务,还要承担课程开发的任务,如此一来,教师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时间管理,提高课程开发的效率。这也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部分教师不能如期完成规定的任务,即使有的教师完成了,也是较为低效的。缺乏时间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形式化、功利化倾向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另一个问题是只为完成校本课程开发而进行课程开发,其有效实施难以落实,从而导致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化与功利化倾向。这里的“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校本课程内容编制流于形式,欠缺灵活性;“功利化”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课程实施的规划,难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从而出现了虽然已经完成了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学校的英语校本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但却难以有充足的课时保障,造成了课程与学生、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对话欠缺。

1.课程内容编制注重形式的规范性,欠缺灵活性

校本课程的编制重视对案例的遵循,缺乏对课程内容、知识内在逻辑的深入思考,从而出现了课程编制的形式化现象。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直观表达,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编排与组织。英语校本课程在作为英语学习载体的同时,还发挥着突出学校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等多重功能。因此,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无论是实质的课程内容上,还是形式的编排布局上,都应集科学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然而,英语校本课程的编写做到了趣味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在具体的编写中却仍未能做到灵活选择、设计课程活动的组织形式,造成课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缺失了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文化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终带来了英语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与组织缺失了灵活性,忽视了对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训练。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问题编排与设计欠缺科学性,主要是未能遵循“字—词—句—篇”原则来设置练习,难以训练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练习形式单调与同质化,缺少科学性。一方面,语篇理解问题缺少,问题编排缺乏合理性。另一方面,话题的练习形式单调与同质化,缺少科学性,使得校本课程的质量大打折扣,降低了校本课程编写的科学性。校本课程必须要注重规范性与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规范性和系统性是建立在课程编写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校本课程编写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只会带来校本课程缺失实际上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凸显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因此,如何使内容设置保持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也是一大问题。英语课程开发方案为课程的活动形式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但在课程编写过程中,个别英语教师并未有效考虑话题与练习形式之间的适合程度,反而一直以同样的形式应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导致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完成课程开发的“量”,而忽视了英语校本课程的独特意义。

2.校本课程实施难以落实

校本课程开发包含课程计划的制订、设计、实施、评估与完善等全过程,缺少对这一观念的认识,就会致使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将校本课程等同于编制“教材化”的校本课程。从本质上来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编制可视化、直接性的课程方案与教材,还包含教师个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思考。某英语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这种问题,将校本课程等同于编教材,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一环节。

校本课程的课程发展与教学方面存在失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教学没有充足的课时安排。虽然每个年级编写了12个话题,但是教师并不会将这些课时全部上完。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来看,所编制的课程内容应当尽量全部都进入实际的课堂教学;而从实际的英语课时安排来看,每周四节英语课已是教师与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课时安排,师生的英语课时有限,并且学生所要学习的英语内容较多,这就进一步挤压了英语校本课程的课时量。另一方面,对于师生而言,英语校本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全新的体系,设计与学生学习需求相一致的教学方式,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影响着校本课程的目标,而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与国家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如此一来,而学生对校本课程及其教学的接受程度并不是教学所能预设的,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教学方式做出了相应的要求,而在这一要求下,教师本人能否设计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待研究的。目前来说,英语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的编写上,对于这一点尚不突出。这也就是教师所说的,如果按照当前所编写的课程内容来实施课堂教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课堂很容易就成了习题课。

(三)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信心欠缺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开发的自信不足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校本课程的定位模糊

与国家课程不同,校本课程的定位不应是“应试教育”的抓手,用应试教学的“惯性”思维来认识校本课程开发,限制了教师的思路及其对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深入反思与学习,这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英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内涵、目标、价值等认识不清,将英语校本课程等同于上一节普通的课,编制校本教材或者是辅助国家课程实施的课程,缺失对校本性的关注。

一方面,英语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定位及其认识有待深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的英语教师将校本课程看作上一节与国家课程不同的英语课,将其视为编制教师教学所用的教案,认为校本课程主要是教师教学所用,而不能仅从学生视角出发,因为校本课程最终要走入课堂教学,学生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深入学习校本课程,何必非要编制规范的校本课程,多此一举。这种想法不仅说明了教师对为何要开发校本课程的不理解,也反映了教师主观地从教师的视角来开发课程的想法,将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视为编写教学所用的材料,出现了对校本课程的内涵、价值、定位的窄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教科书式的定式思维、惯性思路来主宰校本课程的开发。任何一门校本课程都是融合了趣味性与学术性、知识性的特点。如果把校本课程看成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区分,当作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这显然有悖于校本课程的应有之义,也缺失了校本性和以学生为本,也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部分英语教师看来,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有关课程开发的一系列要素都要考虑考试的要求。因此,学校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课时量与课程的活动设计形式都欠缺了对学生学习的考虑,有的教师甚至认为英语校本课程不是面向全体学生,而是更适合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

2.教师参与的被动迷茫状态凸显

作为学校层面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参与课程开发的英语教师由前期的被动迷茫到后期如期完成校本课程编写,教师参与的实践样态也进一步影响了英语校本课程最终的开发成果及其质量。无论是前期参与课程编写,还是后期反思已有的英语校本课程,英语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尽管已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但是对自己下一步要如何做却仍然感到迷茫。而在此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态度与状态,随着课程开发难度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孤独无助感和课程开发的被动状态也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题驱动校本课程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缺失。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开展之前,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开展的一个直接原因是课题立项的驱动,因此英语教师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原因的认识上表现为,部分教师将“学校要求”视为其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只有少部分的教师认为课程开发是出于其个人的意愿、学生的兴趣发展。

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阶段,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只需要教好初中阶段的国家教材,完成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教师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在此期间,有关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研讨,只有少数英语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随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师会有所懈怠。对于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其之前从未尝试过的活动,在完成学校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此时俨然成为一种负担。

其二,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准。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与反思者。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校本课程之时,要迅速地转换自己的身份,实现由过去的被动的课程接受者与实施者向课程的编制者与评价者转变。这种角色跨度的难度较大,一旦教师本人无法认识到这种角色的转变,校本课程开发将难以有实质性的进展。部分英语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是教授教科书,是课程的执行者,而非开发者。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挑战是变革教师的课程观念,虽然教师在多次的合作交流中完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也都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但这种体会是他们在看到切实的编写成果,受到课程专家的肯定与建议之后,才更能认识到其自身在课程开发中的角色不是单向的被动式的,而是一种可变的,即教师就是课程的编制者和评价者。(www.xing528.com)

其三,课程开发的信心不足。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欠缺个人内在动力相伴而行的是教师欠缺课程自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都是认真负责,并针对有关问题多次探讨,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特点,学校英语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的整体氛围来确定各个模块的合理性,称得上是非常负责。但是,英语教师也经常提到自己编制的校本教材与专家编写的教材有差距,认为自己做的工作是低水平的,缺少信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不仅在与促进学校发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在于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

3.教师对知识结构的选择失衡

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方面,反映到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知识与教师的知识有关,教师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动态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从这三类知识结构来看,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仅从一种单一的知识出发,如从学科知识即本体性知识出发,或者从实践性知识出发,也不能从其中任意两种知识出发开发校本课程,而应从三种知识出发,使校本课程开发既有深厚的学科知识为指导,也有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关照。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是问题不断预设与生成的行动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将自己视为课程的研究者与设计者,灵活地运用个人的知识结构去设计、完善校本课程。

第一,对本体性知识的学习有待深化。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英语学科研究能力提出了专业的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学科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师在这两方面的能力不高,就必须要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提升个人的课程能力。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的研究不透彻,他们不清楚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阅读标准,以及学生要掌握的词汇量。因此,英语教师需要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增强英语校本课程的可读性和教育性。英语教师本身就是专业的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熟悉学科知识与教学方式,能对课程进行教育性的整合,使课程得到不断地完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规定下,目前我国对英语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并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目标。而目前的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及课程内容的设置都未能对其进行认真的思考。除此之外,语言学习的特色在于培养文化意识,例如,某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基于对学生语言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考虑,因此绘本形式的阅读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但是教师并未意识到课程编写的活动形式应当遵循从单词句子,再到语篇的规律来编制科学的校本课程。学生要在学习单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和语篇,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特别是文化意识的策略。语言意识是指人感知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能力,它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意识与外在世界的相互渗透、交互发展;文化意识指的是在交际使用中,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的可接受性,语言使用的切实性。

第二,对条件性知识的理解与反思有待加强。英语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所运用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大学所学习的课程论知识;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从而形成关于课程的知识。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由于师范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很少开设“课程论”的相关课程,师范生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欠缺,在职教师对不能帮助其提升学生考试成绩的培训课程不感兴趣,因此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就顺理成章了。据相关调查,有的英语教师在提出,在大学期间,他们并未学过有关课程开发、课程论等内容。此外,他们在工作后,虽然参加过学校举办的学术活动、在职教师的培训活动,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学习方面,仍然缺少经验与指导。虽然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学术研究活动,关注英语学习与教学的微信公众号,但据相关访谈,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校长及大学的课程指导团队而形成的。由于校长及大学的课程指导团队与英语教师的探讨时间有限,真正用于学习课程开发理论的时间有限,而一旦缺少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大多数教师就会通过学术网站来查找文献来阅读,但这种缺少个人的反思与内化的阅读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并且效果不佳。而这也就导致教师出现了一定的困惑:“我们知道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待提高,我们也查阅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但仍然感到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他们意识到要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但是对于提升课程能力的具体途径、方式仍然感到迷茫。

第三,对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欠缺。英语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弥补教师在条件性知识方面的不足。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选择程度欠缺灵活性,从而出现了在实际的校本课程内容编写中的僵化现象,进入形式化误区。以笔者为代表的大学研究团队给英语教师一定的理论指导,教师应根据英语话题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恰当、适宜的活动练习形式。这是因为,即使在以院校协作式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虽然大学理论研究者的介入是有效的,但是这种介入的作用是“提供思考框架,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替代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针对课程结构提升、整理、完善课程内容,并获得具有理论含量的课程开发经验”,教师要运用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在理论框架与现实资源之间找到可行又不悖规范的行动路径”。此外,教师在对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上的疑问也表明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运用能力欠缺。

(四)课程资源欠缺,且利用率不离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与课程素材,课程资源的匮乏与缺失将会限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导致学校的课程变革设想无法成功地转化成实际的教育成果。与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只是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了备选素材,因为课程资源的外延范围远远大于课程本身的外延范围,课程资源并不能直接作为素材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资源只有经过教育学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成为课程。有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要求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提高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的基础上,使课程素材资源能更好地契合学生学习,契合学校的教学风格,从而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校的英语课程资源并不丰富;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利用不足;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强。

1.英语校本课程资源有限

当前,英语课程资源的载体与类型都极为丰富,而可供学校选择、运用的课程资源需要由教师进行教育的加工才可作为学校课程资源。例如,由于某中学在英语校本课程的资源建设方面仍有不足,学校也未建立相应的英语课程资源,也就加大了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制出贴合学生学习水平和特点的英语校本课程难度。对于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有限及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经验欠缺是教师关注的问题。

2.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利用不足

课程资源丰富与否并不会对学校课程资源建设起决定作用,因为这一因素只有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共同作用,才能对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影响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校而言,提高课程开发者开发与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鼓励教师有效开发与运用校本课程资源,能为丰富课程内容提供动力。对于教师而言,虽然校本课程资源有限,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也在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课程素材与课程资源,以编制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然而,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仍有待提高。每个年级分别编写了不同的话题,这些话题都配有相应的文本阅读或者故事阅读,有的阅读内容却与学生的学习水平不相匹配,教师在运用这些素材、资源的同时,并未进行相应的改编。

3.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有待提高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淡薄,缺乏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至于校本课程的资源和素材被埋没,无法经过及时的加工、转化,走进中学的实际课程教学中,使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浪费与闲置。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缺少了校本课程资源条件的支持,英语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关注英语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参与教学研讨,但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仍是欠缺的。

虽然英语教师会接触到课程资源,扩大了英语学习资源的方法,学校的交流研讨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但是,英语教师所能接触到的课程资源也仅仅从网上或者微信公众号上获取,获取渠道单一,而且这种接触也仅仅是停留在阅读课程资源,并非课程资源进行教育性的加工、反思与总结。学校也并未有意识地从课程资源这一方面着手,去引导教师拓宽英语的课程资源渠道,组织教师去阅读、选择并改编适合英语学习的课程资源。

(五)课程开发的评价基础较为薄弱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缺失也是备受学校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时间与精力、评价资源与专业能力的限制是校本课程评价常遇到的困难。尽管英语教师能对英语校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但是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却缺少了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成果的评价,以至于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般是从细节上来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从而缺乏科学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框架,降低了校本课程的学术研究高度。

1.课程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校本课程评价是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内容,它对课程的目标、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体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校本课程的完善与实施效果提供借鉴措施。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进行评价;三是对学生学习英语校本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关于学校英语校本课程评价,英语教师虽然也知道要坚持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评价观,要依据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来完善校本课程,但是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尚未形成具体且系统化的评价理论体系

2.对使用评价结果的认识有待深化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是为校本课程的实施与完善提供反馈,给出依据。因此,对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及对其的使用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校本课程评价结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校本课程本身的完善提供了依据,所以对校本课程评价结果的呈现要体现多样化,如分数评价、等级评价、自我学习评语、教师评语总结等。而目前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