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英语课程的发展变化和优化措施

初中英语课程的发展变化和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课程是作为学习英语语言及其运用的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二)初中英语课程内容演变1.“双基”阶段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体现。

初中英语课程的发展变化和优化措施

(一)初中英语课程目标演变

1.“双基”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开启了我国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前端,英语课程就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也就是说,民国时期是我国英语课程融入新式教育体系的重要转折期。与此同时,英语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这个时期,课程目标的总体特点是重视生活实用,相对轻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1913年的《中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外国语的课程目标是“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运用之能力并增进知识”,即目标要求学生能够通晓理解英语语言文字。

195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力相结合。初期,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俄语,英语的地位明显下降,而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中学英语教育事业。这一系列的政治变化同样影响了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2.“双基”到“三维目标”过渡阶段

1976年以后,英语教育事业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英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英语课重视学生的单词拼读和记忆力,重视语音、语调等听说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习惯,打好基础,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强调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大力推动了我国初中英语课程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英语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个时期的英语课程目标的特点是,“双基”和交际能力并重,跨文化意识为辅。进入21世纪,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亟须教育改革。

3“三维目标”阶段

我国于2001年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3年修订了小学初中阶段,后于2011年发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呈现出关注教育公平化、素质教育初露头角的特点,以推动义务教育发展均衡,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在此期间,我国形成了三维度、五要素的目标结构,即“三维目标”。三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之间彼此渗透,相互融合。英语课程目标的五要素,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及学习策略,从多个视角诠释了英语课程目标。

4.“核心素养”阶段

“核心素养”的正式提出是在2014年3月份,教育部颁行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一概念一经提出,迅速成为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就内涵而言,“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应当作为个体自身及在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因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课程是作为学习英语语言及其运用的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语言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大环境下能够利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它指的并不仅仅是平时生活学习中需要的听、说、读、写等,更多地指向对语言的建构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巴赫曼(Bachman)和帕尔默(Palmer)提出的语言能力模型包括很多内容,其中比较新颖的是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同时,语言能力还强调语篇的人际意义,在阅读中与其说是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不如说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互动。

文化意识是一种概念宽泛的核心素养,超越了以往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解释道:“文化意识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行和行为取向。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认同祖国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文化意识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需要对已经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再次思考,在面对不同文化理念时可以顺利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完善自己的文化系统。

思维品质是在英语学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新增的,它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既可以促进语言知识的吸收,又可以提升更高级语言能力的生成。思维品质主要突出其思维批判性、逻辑性等特点,抓住主要矛盾,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对不同语言知识的理解、对新概念的分析推敲及对各种思想观点的判断,最终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完善英语多元思维。(www.xing528.com)

学习能力的体现不在于语言知识和技能,它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的内心。学习策略并不能代表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能力既可以积极调动学习策略,又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是伴随语言知识和技能长期发展的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能够学会评估自身的使用效果,做到实时反馈,根据反馈重新调整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二)初中英语课程内容演变

1.“双基”阶段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体现。1913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明确外国语的学习要了解外国语的语言文字,同时要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强调外国语的学习应该先学习发音拼字,渐渐地熟悉简单文章的语法、写法及翻译等,最后达到可以讲授普通文章,并且学会表达会话和作文,体现了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样体现语言知识重要性的读物是甘永龙的《共和国中学英文读本》,其中主要包括前言、编辑大意、课文、练习、单词几部分。每一课主要包括由单词、段落组成的正文、语法、作业、会话练习。林语堂的《开明第一英语读本》和《开明第二英文读本》中总共有113幅插图,其中,中国人物和物体占了27%。陆殿杨的《英语教材之两要素》中还指出,外语教科书应该与我国的日常生活同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这个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注重英语的实用性。

1951年颁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将初中和高中分为两部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重新做了不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内容的词汇量相对减少。1963年,英语教学开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中学英语课程内容还凸显了政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根本改进外语教学》强调初中生应该学会从实践中掌握外语的基础,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较为简单的交流,或者不用翻阅词典,根据平时所学语法和句子就可以写出一篇简单文章。

1976年后,英语教育事业逐渐复苏。受环境影响,学生在无形之中会接触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在学会外语的同时,也可以受到思想政治的熏陶。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提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本训练,中学低年级的目标是要抓好语音、听说训练。这凸显了中学英语课程内容对语音教学和听说能力的重视。赵平和李慧珍对1978—1998年的高考英语试题进行回顾,他们发现,1994年和1995年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分数增加到73.3%,1996年占总分的76.7%,这一变化从侧面体现了英语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个时期,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以语言知识为主,以语言技能为辅,同样呈现了政治性的特点。

2.“三维目标”阶段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初中英语分为九个等级,从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五个方面规定了课程内容,如五级词汇目标中强调学生需要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固定搭配等,同时要理解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可以熟练运用词汇描述行为和特征等,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受三维度、五要素的影响,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中同样涉及学习策略的内容,教会学生使用音像资料、工具书、生活媒体英语、图书馆和网络来丰富自己的学习。有的教材中也会涉及对祖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初步的国际理解意识。从这个阶段可以看出,受“三维目标”的影响,课程内容实现了从以语言知识为主到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转变。

3.“核心素养”阶段

在“核心素养”被提出以后,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中会涉及万圣节感恩节等国外的文化风俗,体现了从以往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升级转变为用包容和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与尊重外国文化,并弘扬本国文化的教育思路。在课程内容中最大的变化是,有的英文阅读文章不是单纯背诵和翻译,而是在文章前设置问题引导阅读,文章后提出任务完善阅读。这体现了考查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是思维品质的体现之一。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初中英语课程内容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初中英语课程内容从单纯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在设计与开发微学习资源时,英语教师应注意内容的选择,在不偏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量选择突出语言能力的内容,同时注重延伸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