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属性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属性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即便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未必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变成了一种被动消极的表现,而不是自为自成的文化样态。而文化意识的内隐性也给其培养带来了挑战。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属性

(一)文化概念宽泛造成的复杂性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学者们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界说。例如,克洛伯和克莱德·克鲁克洪(Kroeber & 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做了历史性回顾,列举了近300个文化定义。这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包含广泛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现象,社会生产力状况、政治制度、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科学发展等都包含在内。而且,文化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人与人按一定规律形成的社会产物。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个体,在人与人共同认知、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文化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此外,意识是客观现实,是主观映像,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文化和意识作为复杂的系统,都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解读和剖析。

(二)语言学习漫长决定的长期性

英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前期的积累影响后期的吸收。文化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语言素养不同于语言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学生内化、吸收。语言素养也不同于语用技能,可以在短期内通过训练得以提高。文化意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文化熏陶、语言交流、跨文化交际等行为和训练逐步形成的。即便教师有意识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未必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所以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经历漫长的时期。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受学生原有英语基础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小学里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那么中学教师不管在语言教学还是在文化教学上都得心应手。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到初中以后不断地重复、弥补小学的基础知识,那么不管从学生的接受程度上,还是从时间精力上,都给文化意识的培养带来了困难。

(三)素养外显不易导致的内隐性(www.xing528.com)

文化意识中的“意识”是一个心理名词,广义的意识是指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心理现象、经验、主观现象都不是外在行为,所以意识具有一定的内隐性。

从文化意识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来看,文化意识认知、态度、行为取向三个方面也都不是外显的行为表现,而是文化内化形成的产物,既不能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也不能通过知识测验来得到结论。而且,文化意识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还没有系统、成熟的评价方式。从外部因素来看,英语课程的文化特性本身一直被工具性所遮蔽。平日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往往只是作为知识或技能教学的背景补充,沦为了语言点的附庸。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变成了一种被动消极的表现,而不是自为自成的文化样态。而文化意识的内隐性也给其培养带来了挑战。

(四)民族文化不同产生的差异性

文化既有统一性和延续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和变异性,文化的差异性给文化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人们习惯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新事物。在接受新事物时,头脑中会调取原有的认知,并与其产生联系,发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母语在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会产生具有干扰作用的负迁移。初中生因缺乏对文化差异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往往受到已有文化图式的影响,建立在对本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