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
说到思维,人们无法立即给出恰当的定义,但是思维确实存在,而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思维的定义,思维科学认为,思维是人对知识接收、存贮后进行加工、输出的过程,是对客观现实过程的一个真实反映;从生理学上讲,思维是一种高级生理现象,是脑内一种生化反应的过程,是产生第二信号系统的源泉。
思维分为直观形象和抽象思维两种,前者主要指依赖直观动作或形象进行的认知活动,后者则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思维与具体学科结合能培养学生该方面的思维能力。英语思维是指英语的掌握程度无限接近母语水平,可灵活地使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让语言回归于实际生活应用。
研究者林崇德提出,思维、感知、观察、记忆过程、想象空间、语言和操作技能共同构成了智力。关于这些成分之间的地位,他提出了思维核心说和概括基础说,即思维是能力与智力的核心成分,而概括又是思维的特点,所以研究思维和衡量思维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概括性。
(二)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也被称为智慧品质,指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其表现。人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于不同方面的特点及其差异,就构成其思维品质。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一个包括六种成分的思维结构,由思维的监控、目的、材料、过程、非认知因素以及思维的品质六部分组成。其中,思维的品质被认为是评价思维结果的依据。
同时,他提出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种思维形式。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深刻性集中体现在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该品质的人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概括和分析。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发散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思维灵活性的评价指标。善于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人思维灵活。独创性的实质在于主体对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并迁移,找出新层次和交结点。通过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重要表现。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独立发现和批判的程度。独立思考并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对事物给予评价是批判性思维品质的重要表现。敏捷性是指思考的速度。也就是说,人们对问题的应变能力越高,思维越敏捷。
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与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关,深刻性以概括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指标,而批判性是基于良好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事物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审视和评价。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深刻性延伸出来的品质,两者共同的表现是迁移,但灵活性常表现在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多方法解决问题,而创造性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和新颖。敏捷性以其他四种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前提,是四种思维品质的集中表现。思维的速度和准确度是在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达到的。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而敏捷性是它们的集中体现。可见,思维品质要素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整体的状态。
结合新课标中针对思维品质提出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思维,能够发现林崇德教授提出的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与逻辑性思维不谋而合,强调对所学的知识要学会总结归纳规律,学会分析运用,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创新性思维的想法基本一致,即会举一反三,创造创新,衍生出新的想法;思维的批判性均被单独提出,说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随着社会发展,能够发现对于思维品质的研究更加精炼、具体,但它始终不能离开“三步走”,即先学会消化、思考知识,之后将知识发散思考,帮助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最后就是懂得如何用好知识来帮助自己正确解决问题。(www.xing528.com)
(三)思维品质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思维品质与个人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根据思维活动的特点,通过实验证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对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斯滕伯格(Sternberg)在1985年提出了智力三元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引发对思维技能培养的大量研究。马尔扎诺(Marzano)在1988年将思维分为核心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考、元认知和自我系统,并提出了思维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框架,为思维培养提供了方法指导。斯滕伯格于1996年在已发现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成功智力”的概念,将思维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对个人成功的重要性,为思维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领域对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逐渐增多。多诺万·彼得森(Donovan Peterson)于1992年发现教师高阶思维教学技巧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埃里克·科尔特(Erik De Corte)于2004年认为,以能力、学习、干预和评估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技巧。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教学技能和学习环境方面进行思维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此外,思维培养方式和评价发展也在不断科学化。戈德伯格(Goldberg)认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布莱克(Black)在2012年提出,对支持批判性思维评价的项目进行全面的审视,研究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各种测评方法的有效性,为教学评估提供指导意见。另外,思维能力评价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史蒂夫·希金斯(Steve Higgins)在2014年指出,教育需满足21世纪技能要求,批判性思维培养应与时代要求的技能相结合,思维培养要与时俱进。
综上,思维品质的培养在心理学领域研究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教学是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方式。思维品质的评价标准和测评工具会不断优化和科学化,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英语学科中的思维品质
本书论述的思维品质主要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定义的,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
夏谷鸣指出,在英语学科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语言与文化现象、分析和比较其中的异同、归纳语言及语篇特点、辨识语言形式和语篇结构的功能、分析和评价语篇所承载的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等英语学习活动和实践运用途径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建构、辨识、评价、创新等思维方式,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同时,思维品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以及形成跨文化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