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就动机理论
研究者穆雷·亨利(Murray Henry)率先提出成就动机,他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消除障碍、发挥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倾向性。阿特金森则在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倾向于关注人的动机和自身需求,研究人们的内在自驱力。研究发现,内在驱动力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行动。
1.成就动机理论的学习观
在学校情境之下,研究者奥苏贝尔对成就动机进行了深刻研究。他把成就动机的内驱力分为三种,分别是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驱动力研究专门强调学生把求知作为他们行为的动机目标。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得到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认知内驱力反映的是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同时,这是学生力求了解和理解知识技能、寻求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内在倾向。
2.成就动机理论的教学观
学习动机是学生认知学习的源泉。教师的作用便是促使学生对认知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越来越强。成就动机理论对初中英语语言教学具有非凡意义,可以增强学生探索知识和自主学习英语语言的意识。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语言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他认为,人本身就拥有对于学习的渴望和潜在能力,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发挥出来。因此,学习者有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和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当学生被唤醒内在的需求,非常渴望学习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就提升起来了,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人的自我肯定,认为人是从自我角度感知外部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视角描述了学习者的认知和经验,侧重于启发学习者的创造潜能。此外,这一学习理论还主张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出要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归纳了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四个特点:一是全神贯注,指人把认知和情感全部投入到和学习相关的一切行动里,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二是自动自发,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源于自发性,是主观意识中期望的活动;三是全面发展,即通过学习,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各方面获得综合提升;四是自我评估,即学习者对学习状态及时进行自我评估,思考调整办法,客观看待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研究者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主要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学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学习为辅的过程,而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学会与人合作,从而不断提升的过程。其以自我实现动机为前提,驱使学生发现新知,产生兴趣,吸收内化。
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要培养完人或功能完善者,也就是认知和情感统一,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很显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应当是掌握完备学习方法的学习者,而不是依赖于他人指导或者迫于外界压力才去完成学习活动的。因此,教育应该明确一个现实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培养懂得如何学习的学习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的是教育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育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育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育教学的结果。
因此,教师可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到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教学过程中,既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让学生自然发展学习能力,形成综合素养,从而帮助学生保持或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英语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研究和发现为建构主义奠定了基础。作为最早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知识和了解世界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Bruner)认为,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对所学知识信息重新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信息结构。教师则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对所学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学习活动作为主动的探索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每一学科都有各自的系统的知识整体,这个整体是由一个一个的知识片段组成的。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和架构,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时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自主探索新知的基础上,借助身边资源,或者他人帮助,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组建,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慢慢掌握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以及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中呈现的知识并非教师传授经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摸索建构意义的对象。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建构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任何知识在被个体接收之前都不具有权威性,对个体来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具有权威性的东西灌输给学生,不能把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作为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理解新知识,而且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并且提倡教师采用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发现学习,不仅仅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头脑和经验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对于发现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和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应当是发展一种学习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做出假设,推测关系,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中的第三个维度——用英语思维,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生思维性判断的观点非常相同。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是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沟通和交流。用英语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后,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文化了解,真正理解了语言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英语思维,建构自己的英语知识库,用英语准确传递自己的思想。
(四)语境顺应
语境顺应是指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互顺应。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两种。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如说话人与听话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等因素,说话人与听话人是语境的焦点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场的情况下才有思想交流,才会使用语言,语境关系才会被激活。就语言使用者而言,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可能来自许多的途径,因此说话者可以选择不同形式来发出信息;对于听话者来说,这个听话者可以是真正的说话对象,可以是旁听的人,还可以是偷听的人。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个性、情绪、愿望和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在所有的社交世界因素中,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因为语用学所谈论的语言使用者不是抽象的、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而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文化中的人,他们的言语行为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制约。所以,语境顺应也包括文化方面的因素。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与空间的指称关系。就时间而言,它包括事件的时间、说话的时间和指称的时间。时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空间指称包括绝对的空间关系、说话人的空间、指称空间,以及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与言语行为有关的体态语(如身体姿势、手势等)、交际双方的生理特点与外表形象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包括口头和书面之间的选择。以上交际语境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与理解语言时所做出的语言选择。
语言语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手段。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篇内的衔接,包括连词、逻辑关系、省略、重复、替代、例释、对比、比较、前指、互指等的使用,以达到语篇语义相关;二是篇际关系或互文性,包括语篇主题、文体类型或语体风格等的选择与表达;三是线性关系,即序列关系,包括话语等出现的先后顺序。语境产生于交际中使用语言的过程。语境是动态的,不是在交际之前就确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交际的开展而不断变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