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根据所受到周围条件的刺激做出正确反应后逐渐形成的说话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本质和条件,如巴甫洛夫所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其主要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多次反射作用的刺激,使动物的某种习惯得到强化,并使习惯得到固定。例如,巴甫洛夫通过敲响铃声让狗养成分泌唾液的习惯,这一条件反射概念被用于开辟儿童母语习得途径;斯金纳进行“白鼠实验”后认为,学习是一种加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同时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操作的过程;桑代克进行“迷箱实验”后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叠加。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因素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者需要尽可能接触到合适的、足够的语言刺激,如英语学习中可以接触到的各种听力、阅读等语言材料等。而且,需要使刺激达到学习者能够做出积极反应的程度,这需要学习者和教育者合理利用能够运用到的外部学习资源,如英语电影、歌曲、报纸、教材、讲座等,使学生受到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应激反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模仿;二是强调语言学习需要提高重复频率作为语言实践方式;三是强调学习过程中正向强化的鼓励和激发作用;四是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多种机会不间断地重复和实践,达到语言学习“刺激—反应”的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语言学习过程需要外部因素刺激和内部做出应激相结合,使语言学习习惯得到固定,为学生英语核心素养之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基础。通过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表述,让我们从理论上认识、了解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并可用于学生语言学习的指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外部刺激,由此激发学生的内部反应,对语言学习做出合理行为,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